「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袁绍关东起兵带着一堆刺史、州牧、郡守讨伐董卓。面对关东的乱局,董卓做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前往关东平定叛乱,而是决定要迁都。董卓意在何为?后汉书上的答案是董卓“以山东兵盛,欲迁都以避之”,但在疆场上厮杀了一辈子的董卓真的怕关东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吗?应该不会吧。

相比较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董卓可能更担心的是留在京城的这些世家大族们吧,担心自己在关东和袁绍打仗的时候后院起火。所以,董卓第一步要做的就完全掌控东汉皇室,以及东汉朝廷,而不是冒然的前往关东陷入和袁绍的争斗之中。可董卓不熟悉世家大族云集的洛阳,如果将都城迁到之前董卓自己一直都在驻防的长安,那要让董卓放心很多。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图1、总是上来就要和大家说几句的董卓(《董卓进京》)

说干就干,董卓最大的优点就是行动利索干脆,绝不拖泥带水,十足的军人作风——雷厉风行。和之前废立皇帝一样,打定主意之后,董卓立即召集群臣,自己第一个站出来宣布了迁都长安的决定。董卓到现在都没意识到,废立皇帝时自己操作的失误,稍微改进一下,找一个自己的手下替代自己将迁都的事在朝堂上说出来。也是,董卓的脑子里就没操控这根弦,永远冲在最前面,真是打仗打习惯了,把朝堂当战场了。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图2、说一不二的董卓(《董卓进京》)

从董卓的几次讲话中,可以知道董卓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大老粗,还是很懂些古典的,上次引用了伊尹、霍光废立皇帝的典故,这次引用了一个很偏门很神秘预言《石包谶》中的话。董卓是怎么解释迁都原因的:“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一共有十一世;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到现在正好也是十一世。按照《石包谶》的说法,应该迁都长安,这样才符合上天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和上次废立皇帝一样,朝堂上没有人有反应,“百官皆默然”。朝堂上的百官,真没想到董卓这个“二愣子”真是愣啊,愣的令人发指,愣的让人无言以对,轻易的废立皇帝还不算完,还要迁都。真实狠的怕愣的,董卓这个“二愣子”,能和他说什么?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图3、反对迁都的黄琬、杨彪

不过总还是有人会站出来的,上次废立皇帝时站出来的是尚书卢植,这次站出来的比卢植的官位高,董卓刚刚任命的司徒——“四世太尉”之家、弘农杨氏出身、杨修的父亲杨彪。杨彪和董卓这样辩驳说:“迁移首都,改变制度,是天下大事。因此商朝时盘庚五次迁移首都,闹的商人无不怨声载道。之前长安因为王莽的变乱残破不堪,因此光武帝才把都城迁移到洛阳来。定都洛阳的时间已经很久,百姓在洛阳安居乐业。如今无缘无故,抛弃皇家宗庙,废弃皇家陵园。如此伤及国家根本,恐怕会让百姓惊骇震动,进而引起糜沸之乱。再说《石包谶》这样的妖邪之书,岂能当真?”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图4、杨彪

杨彪不愧是出自“四世太尉”之家,确实在为大汉着想。轻易的迁换都城,放那个朝代都会是大事。不是中央集权的商朝,迁个都都闹出不少事来,更何况东汉这样的集权体制之下。变换国都,相当于更替心脏的位置。心脏一动,和地方连接的血脉都要动,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算的。

看到对方是“三公”的杨彪,这一次董卓没有直接拔刀,而是继续和杨彪说了会理:“正是因为关中富足肥沃,秦才能够并六国一统天下。而且陇石出产木材,杜陵有汉武帝时代建的烧制陶器的窑灶,重建宫殿皇室是很快的事。再说关百姓什么事?如果他们敢反抗,我用大军能把他们都赶到海里去。”这会董卓都想到在长安重建皇宫的事了,可见他根本没打算和这些大臣们商量。而且董卓太自信于自己军队的威力,这也正是董卓可怜之处,他只有武力军队可凭借。可你有军队支撑,别的人就不会有吗?再说军队、军人是那么好掌控的吗?任何一点的不慎,都可能让你原来掌控的军队、原来的部属反过头来将你吞噬。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图5、东汉洛阳复原图

看董卓在威胁自己,可知道事关重大,杨彪没有退缩,继续辩驳道:“这些事做起来很容易,但一旦做了再求安定,就是比登天还难的事了。希望明公董卓你慎重考虑。”此时的杨彪依然在为全局做考虑,有礼有节,语气虽然缓和,但分量却很重。

可不耐心的董卓早已做了决定,马上就翻脸威胁说:“你想怎么样?难道想阻挠相国的提议吗?”

这时候有另一位也是董卓自己任命的太尉黄琬,第一批州牧之一,也占了出来,帮着杨彪说:“迁都是国家的大事,刚才杨公所说的话可以好好考虑一下的呀?”黄琬这时候站出来,也足见他的勇气。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刚才董卓和杨彪对话中,杨彪没有任何试图去顶撞董卓的意思,而是提了一个建议,而且是为全局考虑的建议。但此时的董卓却没法容得下多一个反对,听黄琬说完,董卓默不作声,已然起了杀意。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图6、黄琬

这时候董卓九十三天就提拔上来的司空荀爽,一看局势不对,害怕董卓真被惹急了,当场将杨彪黄琬杀掉,赶紧插话说:“相国难道乐意迁都吗?如今崤山以东兵起,看样子不是一两天能够镇压下去的。如今这局势最好就是迁都然后再做打算,秦、汉不都是在关东平定的天下吗?”

史书上明显在帮荀爽圆场,说他是在帮杨彪,但无论如何他是在帮董卓说话。更重要的是,他支持董卓的决定——迁都。杨彪、黄琬作为朝廷大臣已很多年,知道京城在东汉政治运作中的重要性,要迁都,而且这么匆匆忙忙,原来所有运转流畅的机制,可能就因此完全失效,进而就会导致整个东汉崩盘。

可荀爽之前没有太多的政治经验,因为董卓上台才被匆忙的提拔,年龄虽大,但政治经验和政治眼光严重不足,更多是从人情世故去看这件事,心里完全没有国家大局。他这一句话可能只是帮着杨彪,但代表的却是士人在迁都问题上的妥协与让步。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图7、年轻时候的荀爽

董卓看荀爽这么说,怒气冲冲的情绪才有些舒缓。黄琬、杨彪等下朝之后,又上书反对迁都。董卓一看,你们来这么反对。那免了算了,于是在190年农历二月份的时候,以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将黄琬的太尉、杨彪的司徒全免了。然后任命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

王允又一次出现了。之前他是何进依仗的人,如今在当权的董卓面前也挺吃香。如果仅仅在迁都问题上,看王允的这次提拔,可推测出他是同意迁都的。董卓免掉的是迁都反对派杨彪、黄琬,新任命的是迁都支持派赵谦、王允。在董卓绝对的权利面前,士人之间产生了分裂。而王允很可能就是投降派的代表。迁都给东汉带来的损伤,比之前的废立皇帝要大很多。东汉的彻底崩溃,迁都是重要的原因。在迁都这件事上,王允董卓是帮凶。虽然最后董卓是王允策划杀害的,但在迁都问题上犯得这个原则性错误,王允的罪责不能不提。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34:真正让东汉彻底崩溃的是董卓的这个决定

图8、王允

相比王允积极的投诚,董卓之前最为依仗的谋士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都竭力阻止董卓迁都。董卓自然是大怒,前面你们二位的账我还没和你们算呢。满是怒火的董卓,这样说:“当初董卓我刚刚入朝的时候,你们俩劝我要善用士人,当时我很听你们的话。而你们看看你们推荐的那些人,一到任,就举兵来讨伐我。既然你们这样出卖我,那我董卓还和你们说什么?”

于是下令,将伍琼、周毖斩首。董卓第一次因为朝政上的事对士人下了杀手,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