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接納他人也是接納自我

俄國劇作家契訶夫曾在小說裡寫道:“如果一個醫生對於一種疾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那你幾乎可以確定這個病是無藥可醫的。”我知道有些朋友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案並且時時出演正義,卻從來沒有真正發揮效果。為什麼?因為營銷屬於市場行為,是這個商業化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營銷。

營銷——接納他人也是接納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選擇,我同樣認可“不願意、不接受看到營銷”這種價值取向,但有兩點我想說。第一,如果真的排斥,為何一定要在被曝光時才意識到;第二,如果選擇“不關注參與營銷的人”這一態度,為何不取關所有參與營銷的人。

很多人可能認為參與營銷的人,抱著騙關注然後變現的意圖,非常可恥。但以我親眼所見,一個人參與營銷與否和內容是否有價值沒有任何相關性。以風投來說,莊明浩不做營銷,曲凱給自己的媒體做營銷,某某參與營銷;以數據分析來說,數據帝不做營銷,何明科給自己的公司做營銷,某某參與營銷……以此類推每個領域都有人參與、有人不參與。如果算上和官方活動同步的營銷,以及點贊、關注、參與回答等導流行為,幾乎沒有任何人的時間線上能摒除“營銷”的存在。

從比例上看,水貨參與營銷的也許會多一些,但反過來認為營銷等於水貨這個論斷並不成立。且不論是否存在完全不帶傾向的“乾貨”,靠指望排斥營銷來避免自己被“荼毒”,恐怕無處可逃。

另一方面,做營銷真的是見錢眼開嗎?有幾位小女生兢兢業業寫著故事,熬著雞湯,也許是為了買包買房,早日實現財務自由,然而也有好幾位年薪百萬的中高管,異常勤奮地開著Live和接著廣告,我相信他們應該更多是想開闢第二職業或是獲取名譽而已,和財富無關。人和人價值觀天生有差異,有的人追求樂趣,有點人追求成就,自我約束難道不應該是在褒貶他人之前麼?

營銷——接納他人也是接納自我

我倒是覺得,部分愛“貼標籤”的人,心底未必真的厭惡他人的行為,相反的,他們搞不好更渴望,只是自己沒有勇氣、沒能力去做相應的事情。為了讓這種失落感可以平衡,用蔑視、嘲笑別人的方式來暫時性地填補自己的失落。“灌籃高手”中的浪子三井壽一開始不就是如此嗎?他內心比誰都渴望回到籃球場,但卻以找籃球隊打架的方式來平衡自己的軟弱。當然,我知道也有很多人不是這樣,只是單純的追求純潔的氛圍。關於這點,前面第一段開宗明義,真正的純潔社會也許朝鮮有,你願意去嗎?

對他人的接納會促進對自己的接納。有些人會擔心“自我接納”是一種對自己的放任,但其實自我接納的最終目的是讓個體正視並擁抱真實的自己,然後在現有基礎上整裝出發,去進一步完善自己。

那些明明臉蛋漂亮身材修長的女孩卻總是想去整容,那些明明已在大企業身居要職收入不菲的男人卻依然感到低微渺小,都是不能自我接納所致,而不是他們不識好歹。人們越是感到社會不夠接納自己,他們的負面情緒就越嚴重,使得幸福感降低。

營銷——接納他人也是接納自我

自我接納程度較強的人,有著穩定的自我觀,可以對自己做出客觀現實的評價,信任自己的想法和感覺,那麼他們在人際關係中就會更加遊刃有餘(不能接納自己的人,也較難接納他人),也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和成功感。此外,不可否認的是,由於人類單一個體的弱小,那些善於與他人合作的人,其社會適應性會更好,這無疑會反過來促進一個人的自我接納程度。

各種簡單粗暴來判斷好壞的標準,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禁錮了自己的心靈。於是人們總愛批評他人,卻忘了任何人的理念不具備可比性的;過於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卻沒想過別人是按照你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來看你。

人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進自己親手架設的牢籠,距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及至再也無法聽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只是機械地按照社會標準來衡量自己,對自己的不滿就是這樣蔓延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人生的難題太多了,不可能一個個去解。接納他人,也接納自己。

————————————————————————————————————

關注公眾號:“sunzhichaoshuo” 或 “孫志超說” 分享更多幹貨

若有問題,微信公眾號點“有問就提”加入孫志超的知識星球,我會認真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