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保生大帝:慈濟衆生 兩岸同崇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保生大帝信俗,是福建省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之一,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吳夲小的時候父母即病逝,因此,他立志學醫,誓要幫百姓擺脫病痛,為此曾訪求名師,精心鑽研醫術。

後來,結廬於白礁村東1公里遠的青礁村崎山東鳴嶺下龍湫坑畔,鑿井取泉,採藥煉丹,為民治病。他為人治病,不分貴賤,上至皇親,下及庶民,按病投藥,不受獎賞,不索酬謝。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宋景祐三年的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58歲的吳夲上山採藥,不慎墜崖仙逝。為緬懷他的恩德,當地百姓在青礁龍湫坑畔建造龍湫庵,將他奉為神明祭祀。

南宋紹興年間,經鄉人吏部尚書顏師魯向朝廷奏請,宋高宗賜建龍湫廟,乾道二年(1160年),宋孝宗賜廟號“慈濟”,故改名慈濟廟,宋淳祐元年(1241年),奉詔改廟為宮。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由於吳夲神靈顯赫,得到歷代帝王的褒封,從“公、侯、真人、真君”,直至“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漳州白礁慈濟宮工作人員王清發說: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保生大帝由人衍變為神後,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百姓求醫無門之時,總會到慈濟宮,以抽籤卜卦的方式向保生大帝求取藥方,因多有奇效。

在病家的心中產生心理作用,使保生大帝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愈來愈崇高,漸漸地成了一方的醫神和保護神,不僅是求醫問藥,凡祈福禳災之事皆求之。保生大帝信俗由此慢慢形成。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理事會成員顏洪壽跟我們講述關於保生大帝的故事。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據白礁慈濟宮工作人員王清發介紹,初步統計,海內外有一千多座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雖然每個地方的稱呼不一樣。

比如說,廈門龍海臺灣的一些地方叫大道公,泉州有叫花轎公的,東山詔安也有叫先生公的,叫法不同,但供奉的同為保生大帝。

每年,各地的保生大帝分靈廟都會紛紛回祖廟進香祭拜,祈求來年一切順利平安。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海滄青礁慈濟宮工作人員顏笛說: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近年來,兩岸慈濟文化交流往來日益活躍,每年到青礁、白礁慈濟祖宮進香的臺灣朝聖團都有幾十個。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除了回祖廟進香,臺灣的保生大帝宮廟也紛紛邀請祖廟的保生大帝神像去巡遊駐蹕。

比如,2007年、2008年、2010年,海滄青礁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先後巡遊金門、澎湖、臺灣本島。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理事會成員顏洪壽告訴我們: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在臺灣,有近四百座的保生大帝宮廟,信眾近500萬人,並組成了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影響十分廣泛。而奉祀保生大帝的宮廟每年都會舉辦隆重的祭拜活動,且很多是延續幾百年不變的信俗。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相傳,吳夲於北宋仙逝後,鄉人立廟祭祀時,雕刻有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一大帝奉祀於龍海白礁慈濟宮,三大帝奉祀於青礁慈濟宮,二大帝則隨鄭成功軍隊前往臺灣。

農曆三月十一,鄭成功軍隊在臺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部分將士在此定居,並建“學甲慈濟祖宮”供奉保生大帝神像。

為了讓後世“不忘白礁鄉”,學甲慈濟祖宮前面還特意地建造了一座白礁亭。這座學甲慈濟祖宮便成為後來臺灣各地祀奉“保生大帝”廟宇的開基祖廟。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王清發介紹說: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保生大帝慈濟眾生的精神,千百年不斷傳播,以特有的生命力,代代相承,給人們帶來和諧、幸福與安康!

閩南保生大帝:慈濟眾生 兩岸同崇

(東南廣播公司記者 鄭秀戀/文、圖,部分圖片由海滄文化館、青礁慈濟宮提供,編輯:陳鋒 陳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