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古代皇帝都要借「五嶽」來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

為何古代皇帝都要借“五嶽”來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

五嶽

有所謂五嶽四鎮,四海四瀆,而在這九山八水中,五嶽四瀆最為重要,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這五嶽是著名旅遊景區。但在古代,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的認識。所謂佔山為王,草寇如此,皇帝也是如此。不過,他的山頭特別大,特別多,這五嶽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為何古代皇帝都要借“五嶽”來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

山頭

“五嶽”的確立,最初是為了高大上的“封禪”之用。“封”,就是在大山山頭堆土作壇,用來祭天。“禪”,就是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弄個場子來祭地。司馬遷曾說過“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藉此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所以傳說中的大禹不辭辛苦特別能跑,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就五次巡狩封禪,最終死在路上。

為何古代皇帝都要借“五嶽”來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

封禪

五嶽的地位理論上是平等的,但東嶽泰山明顯更重要些,這個東部沿海的最高山脈是孔子當年“小天下”的地方,對秦始皇來說更重要的是周代後期盛行仙論,泰山東海就是求長生不死的地方,而在漢代,早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民間信仰中還有一種簡單的設計,說是在人死後,就把鬼魂都送到東嶽去,而其他幾嶽的位置常有一些變動,比如秦在吞併天下之前,中嶽嵩山的地位絕對比不上隴西的吳山,這座山當時就叫嶽山,到漢代正式確立五嶽制度後,對哪裡算南嶽起了爭端。

為何古代皇帝都要借“五嶽”來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

秦始皇

漢武帝以前,南嶽都跟現在一樣,是長江以南的湖南衡山。但之後,又以安徽霍山,也就是現在的天柱山為南嶽,直到隋唐才又改為湖南衡山。漢武帝跟秦始皇一樣都很愛跑動,三年一郊祀,五年一封禪,折騰的太厲害。後面繼任的皇帝有的還跑跑,有的乾脆跑不動了,而到了喜歡復古的王莽時,就說這樣的到處跑其實不合古制。從此才有了改良的郊祀制度,也就是在首都設壇拜拜就行。巡狩封禪就不再當作制度了,當然,誰還想跑也不強求。這項改革就從王莽一直延續到清代,所以除了秦皇、漢武后來真的跑到泰山去封禪的也只有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

為何古代皇帝都要借“五嶽”來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

五嶽地理位置

既然不必去了,就省了一些心,比如唐高宗去完泰山,還想去嵩山封禪,卻沒去成,由武則天幫他完成遺願。現在登封市的名字就來源於此近代來還在嵩山發現武則天祈求為自己除罪的“投龍簡”。不用親自去封禪好處還有很多,因為後世經常有朝代版圖不完整傳統的五嶽不能包括在內。比如可憐的南宋,五嶽就被人奪去四個,只留下一個衡山。自然要把衡山弄得風風光光的。

為何古代皇帝都要借“五嶽”來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

恆山

一般來說,古代王朝首都要處於東南西北四嶽之中,如果遷都到這範圍之外就會帶來一個尷尬的問題,比如古來傳統的北嶽恆山。其實是今天河北曲陽的大茂山。而北京從金元時期開始成為首都後,就比北嶽還要北。所以到明清重新又定都北京時,才讓山西渾源的玄嶽山改名恆山,封為北嶽,直到現在。

為何古代皇帝都要借“五嶽”來昭告天下自己受命於天?

除此之外,古代一些地方割據政權,也封過自己的五嶽。好讓他們處於國勁之中。比如三國的東吳,五代十國的閩國,唐朝時的南詔政權等等。而新羅時代的朝鮮半島,也曾封過五嶽。有趣的是,五嶽最初本是儒家觀念的產物在後世卻成為了佛道爭奪的地方。明清時期,南嶽,北嶽和中嶽還是佛、道共尊,但東嶽和西嶽就以道教勢力為主了。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