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这种地方戏已传承近200年,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农村的赶大集、庙会上,“大戏”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节目。

邯郸市内的公园内多有“戏曲角”,常闻丝弦声、板鼓点,但票友选唱的大多是京剧、豫剧,连本土的河北梆子都极少听到。

邯郸这种地方戏已传承近200年,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河北梆子相比,真正属于邯郸本土戏曲的则是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股弦”。

四股弦又称“四根弦、二夹弦、五调弦、五调腔”,产生于清朝道光十八年,从诞生至今已近200年。

最初时,四股弦从道具、服装到化妆都很简陋粗糙,几个人围成圈坐,一边唱一边做几个简单动作,俗称“坐板凳头”。

邯郸这种地方戏已传承近200年,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9世纪初期,四股弦由山东临清传入邢台,又吸收兼纳京剧、河北梆子、乱弹和民间俚曲后,不仅在演出形式上丰富许多,演出题材也从“民间小戏”扩展到历史剧目。全盛时期,四股弦曾红遍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德州、聊城等地。“七七事变”后一度陷入低潮,建国后再度复兴。

四股弦又分为“巨鹿四股弦”、“林州四股弦”和“冀南四股弦”灯。冀南四股弦原指魏县四股弦,后来泛指包括魏县四股弦、肥乡四股弦、馆陶四股弦在内的“邯郸地区四股弦”。

邯郸这种地方戏已传承近200年,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魏县四股弦据说源于山东菏泽一带,由民间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在魏县北坡头村一带发展极盛,那里的人据说都懂戏,有人曾笑称“北坡头村连公鸡叫都是四股弦腔”。魏县四股弦唱腔优美、舒展奔放,善于塑造英雄人物,有慢板、二板、三板、倒板、黑红板凳多种板式,乐器主要有四弦胡、二胡、京胡、竹笛和笙。

肥乡四股弦的发展据说开始于抗战期间,主要分布在南营内及周边地区,伴奏乐器中有一种其它剧中没有的“大弦”。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三进宫》、《打金枝》、《辕门斩子》,现代戏则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

邯郸这种地方戏已传承近200年,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馆陶四股弦起初的演出剧目以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为主,后来演变增加了连台本戏,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说法。

魏县今年启动了“知声腔国粹,爱家乡文华”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并于5月22日在县第三中学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场四股弦剧目演出,用实际行动推动地方戏曲的文化宣传,传承发扬地方戏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