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接着上篇,我们继续。

2010年:“社交网络”

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评论员得分: 95/100

用户评分: 8.3 / 10

总结: “在2003年的一个秋夜,哈佛大学本科生和计算机编程天才马克扎克伯格(杰西艾森伯格)坐在他的电脑前,热情地开始研究一个新想法。”

影评: “'个性鲜明的人物与凌厉的奏剪,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电影两个小时的观感是如此的一气呵成,切换与情节跳跃虽然极其快节奏,却又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于此之中,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中,探索于社交方式的改变,在根据马克·扎克伯格真实经历创造“Facebook”的过程里,深层次的攫取于创造的源泉,《社交网络》并不是一部浅显的励志传记,他呈现着一个不同反响时代的演变,一个可以将社交障碍者变身为社交王国的创始人的时代,电影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下追溯于本我的真谛。”

2011年:“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评论员得分: 95/100

用户评分: 8.9 / 10

总结: “西敏(蕾拉·哈塔米饰)想离开伊朗,为了自己的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此,她几乎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丈夫纳德(佩曼·莫阿迪饰)却不这样想,他还有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需要照顾,无法一走了之。西敏一气之下将纳德告上法庭,请求离婚。伤心之余,西敏回了娘家。失去西敏的纳德发现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不得已,他雇佣了女工(瑞茨萨蕾·巴亚特饰)照顾父亲,却又发现瑞茨不但对父亲疏于照顾,更将他绑在床头。愤怒之下,纳德将瑞茨推出了门外,瑞茨失脚滑下楼梯,意外引起流产。”

影评: “《一次别离》以伊朗普通市民极为真实的视角为切入,用冷峻客观的镜头倾述着两个家庭间琐碎的冲突,而极赋隐喻的政治宗教气息弥散于电影之中,其实当我们细思之下,这个故事中的每个人其做法仿若都是合情合理,然而就是这种矛盾,成为了该作着点于男与女、宗教与世俗、知识与偏见等等一个社会下一系列深层次的内容纵深,以小博大出色的代入感,那道德与信仰中的挣扎赋予了电影为人如鲠在喉的深思。”

2012年:“猎杀本·拉登”

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评论员得分: 95/100

用户评分: 6.8 / 10

总结: “影片围绕着一个名叫玛娅(杰西卡·查斯坦饰)的年轻的CIA探员展开的,当她抵达一处位于巴基斯坦的秘密机构的时候,在这里等待她的是同样来自于CIA的基地组织专家丹(杰森·克拉克饰),还有一个被称作阿马尔(雷达·卡特布饰)的阿拉伯囚犯据可靠情报,这个人很可能一直在资助本·拉登。当玛娅第一次见到阿马尔的时候,他已经是接近于全裸的状态了,显然是被殴打和羞辱过,不但被剥夺了睡觉的权利,而且还被锁在了一个很小的橱柜当中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几个人闯进审讯室,开始反复的用水刑折磨他,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恐怖,让人难以直视,也直接引发了这里想要传达的真正主题:一起暴行,引发的却是更多的暴力不管你寻求的是正义还是复仇,或者任何你想要的偿还方式,也许你从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它是不是真的可以弥补你曾经受到的伤害与痛苦。”

影评: “影片中有些地方存在争议,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影片的出色。《猎杀本拉登》虽然是一部根据新闻资料拍摄的电影,但是将悬疑、惊悚、战争、复仇和人物传记电影的特质完美融合,没有丝毫遗漏。影片内容围绕曾经震惊整个世界的9.11恐怖袭击展开:一个疯狂的恐怖主义者。”

2013年:“为奴十二年”

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评论员得分: 96/100

用户评分: 8/10

总结: “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自由的黑人,受过教育且已婚。随后遇到两个人,他们许诺在华盛顿帮他找一份工作,当所罗门到了华盛顿才发现自己被诱拐绑架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奴隶生涯。经历多年磨难才依靠一个好心的加拿大人帮忙送信回家,经过一场诉讼,他重获自由。”

影评: “'《为奴十二载》是奥斯卡常见的黑奴题材电影,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单中也有两部同题材作品《林肯》和《被解放的姜戈》。不过《为奴十二载》“主题稳妥正确”只是表面,从其导演手法上看,还是不乏另类之处的。影片为了表现黑奴的惨痛遭遇,用到不少堪称残忍的表现手法。影片摄影工整考究,交叉剪辑颇具特色。另外影片并没有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大团圆结局,而是以字幕交代索罗门穷尽余生仍然在为争取合法权利而斗争。”

2014年:“少年时代”

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评论家得分: 100/100

用户评分: 7.7 / 10

总结: “梅森(艾拉·科尔特兰饰)从6岁慢慢成长到18岁,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罗蕾莱·林克莱特饰)吵架、旁观妈妈奥利维亚(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搬家离婚考学位、和爸爸老梅森(伊桑·霍克饰)讨论避孕、一个人的旅行、第一份工作、第一个女朋友、第一次离别。他从一个有着婴儿肥和塌鼻子的漂亮男孩,逐渐进入青春期并长成一位胡子拉渣、甚至有着父亲般沧桑外观的男人。”

影评: “《少年时代》被《纽约时报》评为创意颠覆,但又聚焦于日常细节,《少年时代》游离于经典电影和当代艺术电影之间,又不落入任何传统窠臼。它是当代电影现实主义的典范,它给人带来的愉悦显而易见又神秘。从故事的设计到人物的选定都是注定电影质量的关键,而导演用自己的方式做到了。少年是爱迷茫的,又是轻而易举被改变的。我们的少年时代或许和他的不相同。可是相同的是我们的感受。时间过得而太快来不及感受,这部电影正好给了一次回忆,每个少年都是一部史诗。”

2015年:“卡萝尔”

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评论员得分: 95/100

用户评分: 8/10

总结: “20世纪50年代纽约,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女性发现自己陷入了爱情的阵痛之中。”

影评: “该片导演试图希望以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方式讲述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影片无论从运镜方式,还是对两个女主人公肢体语言的描绘都是细致入微的,音乐也走的是抒情路线,影调有着浪漫的味道,尽管导演给了这部片子如此多的形式性铺垫,但是影片自始至终都无法理解是什么建构起两位主角之间的深情厚爱。这部片子唯一的成功之处大概是它的舞台美术,舞美师把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街区的景象,人的衣着打扮都尽量真实地呈现出来,可惜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对导演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摆设,只是复原了那个年代的样子却没有让那个时代在他的影像里生动起来,既听不到那个时代的声音,也看不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同性恋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束缚与禁忌无处不在,导演对这一点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错过了向历史纵深处开拓的机会,丰富这部影片的机会。。”

2016年:“月光男孩”

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评论员得分: 99/100

用户评分: 7.2 / 10

总结: “童年的喀戎(艾利克斯·海博特饰)因为个头矮小被旁人唤作“小不点”。他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娜奥米·哈里斯饰)对他不管不问,经常毒瘾发作对他大吼大叫;在学校,性格内向腼腆的喀戎也饱受欺凌。偶然间,他与当地的毒贩胡安(马赫沙拉·阿里饰)成为朋友。胡安教他游泳,给他讲自己的过去,给予他缺乏的父爱,但同时又继续把毒品卖给喀戎的母亲。这一切让喀戎在幼小的年纪就需要直面人性的矛盾。少年时期,母亲的毒瘾愈发严重,甚至要依靠喀戎付钱,让他痛苦不堪。与同班男孩凯文(安德烈·霍兰德饰)亲密接触后,喀戎(艾什顿·桑德斯饰)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然而,凯文却在一群“恐同”小混混的胁迫下对喀戎大打出手,使喀戎悲痛欲绝,最终忍不住用暴力反抗,远走他乡。成年后的喀戎(特拉文特·罗兹饰)有着强壮的身体,成为亚特兰大街头的毒枭。而他却对往事难以释怀。随着一通不期而至的电话,他重回故乡迈阿密与母亲冰释前嫌,与“初恋”凯文的见面依旧紧张不已。故事的结尾,他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开始接受自己的一切。”

影评: “片中多采用晃动的手持镜头、环绕式调度、主观视角、变幻的色调(蓝白红黑)与迷幻音乐之间的间离感,使之产生超现实的风格。该片检视了同性恋、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和男子气概这三个问题。三者之间的交互碰撞制造出了精彩的戏剧效果,影片里所包含的真知灼见令观众印象深刻。该片叙述的部分值得称道,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夸大故事的情境,把平实的剧情演绎得很精彩。该片技巧纯熟而又谦虚低调,让观众体会到了简单却富有强大力量的故事,该片中的角色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改善了种族问题,减少了人们对性少数人群的偏见。”

2017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最佳电影(下)

评论员得分: 95/100

用户评分: 9.1 / 10

简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里维埃拉,

突如其来的爱彷佛林中奔出的野兽,攫住了17岁少年艾利欧的身与心。他爱上了大他6岁、来意大利游历的美国博士生奥利弗。两人对彼此着迷、犹疑、试探,让情欲在涌动中迸发,成就了一段仅仅为时六周的初恋。这段美好的夏日之恋,在两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影评: “影片中真正脱颖而出的演出来自于21岁的查拉梅。他饰演的埃利欧在影片中有着很多个“第一次”,他没有太多台词,但查拉梅却用自己的面部和肢体语言将这个角色转化为一个让大家一目了然、极易了解的人。影片最后那个长达几分钟、没有一句对白的镜头,是影片中罕有的针对埃利欧的特写镜头,这个镜头非常吸引人。男人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两位演员不用张开嘴,就可以传达出角色之间复杂的感情、期许和想法。”

以上便是自2000年以来的每年最佳影片,当然每年优秀的影片都有很多,而这也只是一部分片面的排名,不能代表客观事实,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欢迎各位读者在下方写出您心中的最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