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水缸的司马光
古代把父母看得比天还重要,称身体发肤皆受之父母,连头发胡须都不能剪掉,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帝位,表面上看是夺自己父亲的帝位,实则是夺自己兄弟的帝位,自古以来,兄弟之间夺位正常不过了,所以杀兄才是以绝后患的必须所为,而杀父则不然,杀父夺取的帝位就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连自己的父亲都敢杀,这样的皇帝还能期望他做什么对天下好的事情?
杀父之后所背负的罪恶肯定是几千年都难以洗清的,但是从更加深层分析来看,李世民其实不是怕什么伦理道德,至少后来杀兄娶嫂的事情都做了,真正原因是李渊不死作用反而更大。如果李渊在刀兵相见之时可以立刻服软,那么作为皇帝的李渊可以很好的把控当时的局面,不会因为李世民杀自己的兄弟而造成动乱,难道太子,还有其他几个兄弟会没有自己的势力吗?如果李渊被杀,那些人的主子莫名被杀,他们必然不会服软,到时候又会是一场征战,无论谁赢,遭殃的就是百姓,江山社稷。
那么就当时玄武门之变发展的事态来看,李世民真的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就是详细的部署计划,然后就是买通了李渊身边的守卫以及部署了很多的眼线,只要计划实施就可以迅速控制李渊,在短时间内直接将李建成全家赶尽杀绝,而事实也做到了,而当尉迟敬德率兵到达李渊面前的时候,这位政治场上的老油条瞬间明白了,好就好在李渊明白了,不然尉迟敬德估计要当替罪羊了,因为不服从的结果就是直接杀,而代价就是李世民为了不让自己背负杀父的罪名杀了尉迟敬德。
李渊服软之后,这才是李世民这场叛乱最大的胜利。因为有了皇上的政治手腕,不愁那些兄弟后面的势力了,通过李渊的手谕,硬是活生生的把玄武门事件变成了李建成和齐王作乱。所以李世民的目的很明显,只要李渊不死,自己不但可以逼迫李渊退位,而且还可以顺顺当当的做这个皇帝,不会被天下人谴责。这场动乱通过皇帝的手谕之后性质变了,如果李建成和齐王背后的力量还想叛乱,李世民杀他们就成了剿灭逆党,名正言顺,相反,如果没有李渊的手谕就是群雄争天下,很显然,李渊不死反而省事多了。所以可以理解为不敢杀李渊,因为杀了李渊李世民这个皇位很难坐稳。
而李世民杀兄的事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不杀他们他这个皇位永远坐不安稳。举个不杀的例子,在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钦定的继承人是雍正皇四子,但是刚刚咽气就被说为是皇十四子。后来雍正当上皇帝之后应康熙死前留下的话,不到万不得已不可以杀自己的兄弟,但是八爷党的势力巨大,八王议政、逼宫等等都是八王爷做出来的事情,要不是十三爷的忠心,雍正很可能就被逼退位了,所以这样的兄弟留着只会让人心堵,而事实也证明雍正后来的深夜暴病而亡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以及这些人后面的势力所气的。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李世民没有必要杀父亲。如果明目张胆的杀了还是皇帝的亲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伦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炀帝还不如。
李世民在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并平庸之辈。所以才有二虎相争,李建成因为是老大,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书令、天策上将,没办法再封了。兄弟两个,各自有自己队伍,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对于兄弟的矛盾,李渊想了一个办法。
资治通鉴载「(李渊)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从心里是不会接受的。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李建成继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时候。
事变中,李世民杀了大哥、四弟齐王李元吉,杀了他们所有的儿子,够狠的,但女眷没杀。而且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资治通鉴载「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事变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向李渊汇报,大哥四弟谋反,被处决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儿子,死了两个,再和这个过不去,自己也危险了。于是顺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们有问题……
「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很快李渊当皇帝也懒了,禅位。
上述故事中,因为大家都明白,在皇权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儿都是没有足够分量的。
几苇渡
不敢杀绝对是不可能的,李世民完全可以杀了李渊,并且找出非常正当的理由,最起码目前来看李世民可是史书中洗的最白的一个皇帝,这一点朱棣可远远比不上他。准确的说是李世民没有必要杀掉李渊,既然杀了自己的父亲没有一丁点的好处,也没有丝毫的必要,李世民当然不可能那么干。
首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事发突然,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或许李世民在心中已经计划了无数个政变的策略,可他也没想到李渊突然要夺他的权,他在紧急情况下,选择了第二天就立马谋反,玄武门事变是李世民的一场豪赌,毫无疑问这次他赢了,在玄武门事变的当天,李世民派人杀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
有人要问了,既然李世民把这件事做的这么绝,为什么不干脆把李渊给杀了呢?杀李渊的理由非常好找,直接昭告天下,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兄弟二人谋反篡位,自己拼了性命才将这二人斩杀,可惜的是自己终究没能保护父亲李渊,在他赶到的时候,李渊已经被李建成杀死,这样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其实李世民不这样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李渊很识时务,李渊得知李建成的死因是尉迟恭专门去告诉他的,尉迟恭全副武装,李渊只要不是个傻子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他敢反抗,肯定是死路一条,自古以来帝王家中无亲情,他相信李世民敢杀自己,所以他很配合。
所以说李世民没有必要杀了李渊,这样一来万一事情暴露,很多人便有起兵伐他的理由,而他作为新上任的皇帝,他是很在乎史书对自己的评价的,所以他不会杀李渊,可绝对不是不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李世民在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事变,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大唐的走向,李世民也果断的杀死了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发生这件事的导火索就是李渊在他们兄弟二人的斗争中逐渐偏向了李建成。那为何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没有杀掉李渊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原因是李渊尚有利用价值,另一个方面是李渊已经没有了危害。
李渊的利用价值
招抚太子残部
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虽然杀死了李建成,但是李世民的威信不足以威慑太子党的势力。
在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后,太子府心腹薛万彻和冯立立即率兵攻打玄武门,危机时刻尉迟恭扔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薛万彻和冯立逃散,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归顺李世民的意思。
之后李世民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太子府的旧臣需要招抚,还有各地的封疆大吏需要安稳,这些原本李建成的势力一时半会无法接受李世民,所以留下李渊才能更好的维持局面的稳定。
事实也证明,太子党人马和秦王府人马交战之时,尉迟恭拿来了李渊的诏书,下达了李建成旧部放下武器,听从秦王处置的命令。之后李世民又借李渊之手写下了罪名只加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其余人等一概不究,如此维持了长安城内的稳定。
继位合法性
李世民斩杀了李建成后,迅速控制了李渊,并且伏在李渊胸口大哭,向广大朝臣表示自己的忠孝,如此一来可以博得一些中立大臣和世人的好感。
在利用李渊稳定了局势之后,李世民继位也需要让李渊禅让,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于是在政变后两个月,李渊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名义上合法继承了大唐的江山,维持了大唐的稳定。
李渊已经没有了危害
李渊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已经把大部分权力分摊给了李建成和李世民,而自己也因为年老等其他原因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
而且在玄武门事变后李渊已经被李世民牢牢的控制住,没有了任何权力。这时的李渊就是李世民手中随意摆布的棋子,这时留下李渊显然比杀掉李渊更有价值。
综合来说,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掉李渊,而是留下李渊的利益更大,杀掉李渊反而适得其反。
我是越关
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虽然是先发制人,但也是险象丛生,要不是事先策反玄武门守将,把玄武门关的老紧老紧,自己差点就报销在玄武门。后来,李世民部将尉迟恭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首级示众,外面围攻的东宫兵马才知道大势已去,不得已散去。
太子李建成(能征惯战的将才)、齐王李元吉(为人骁勇且擅使马槊)也非等闲之辈,之能怪运气实在太差,当时在玄武门稍微注意保护小命,等外面的援军杀到,还不是吊打李世民。可惜,历史就是这么现实,玄武门事变开始没多久,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恭射死。
玄武门事变成功后,大家都已经明白当今皇帝就只剩下一个儿子——李世民。对于大多数大臣们来说,谁当皇帝都是老李家的。你杀的飞沙走石,我也着不急,那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家天下的皇权争夺,基本大家都是不怎么急的,只要是皇家的人上台,臣子们都认。现在就一个李世民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李渊更是清楚,虽然突然少了两个儿子,但是自己也没办法啊。生米都煮成熟饭了,自己都剩下一个儿子了,难不成要干掉最后一个儿子,让老李家成了绝户。
况且,李渊必须支持李世民的另一个原因是,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如果不快速定位的话,谁也不能保证李世民下面的伙计,哪天不高兴就替主子动手干掉李渊。因为李世民的班子是一只船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不要说当时李渊的人身自由已经被李世民控制,就算没有被控制,他也不大可能对李世民下手的,毕竟王朝的延续更重于儿子之死。
对于李世民来说,李渊可杀不得,在儒家的统治伦理里他是君,也是父。他要是动了李渊,就是对“君父”不敬,这样虽然无妨于他的登基,但是对以后的统治和名声是有极其坏的影响的。天下文人的唾沫子都能淹没了他。
同样的,李世民清楚,自己已经是最后胜出的儿子,其他的皇室血脉都已经被他斩断,大唐王朝要想延续,老爸归天之后要想享受香火祭祀,那是必须要跟他妥协的。事实上是,李渊聪明就支持,大家和气;李渊不配合,也不影响李世民的大权在握。
因此,李世民实在没有必要对李渊动手。历史也表现出李渊的大局意识,玄武门事变后3天,就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2个月后就退位当太上皇。
李世民杀兄屠弟、娶兄嫂纳弟媳,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好色,小编“子屠龙”觉得未必如此,至少史料里李世民也没这么明显的“色”。
虽然各位美人姿色撩人,但我更倾向认为李世民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一来有浓厚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娶兄嫂纳弟媳乃是正常的“胡风”;二来兄嫂弟媳都是名门之后,娶了他们就能笼络住重要的关陇集团的成员,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
子屠龙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杀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及其十个侄子,那么杀红眼的李世民为何不杀父亲李渊?难道他没有想到过弑父夺位?显然不是,而是玄武门之变后逼李渊就范,而唐高祖李渊也十分识时务,因此才躲过被杀的结局,同时也使得李世民没有背负杀父的历史罪名!
玄武门之变因何起?
先来看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这段历史。随着大唐王朝的建立,李渊的江山日益巩固,而儿子们的羽翼也日益丰满。除了皇长子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还形成了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两股势力。而其中秦王李世民因为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被封为天策上将,领尚书令,而且允许秦王开府,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
因此秦王身边聚集了大批的武将和谋士,有尉迟恭、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段志玄等武将,另外还有杜如晦、房玄龄等文臣谋士!秦王府的势力与东宫加上齐王府的势力相比也毫不逊色。除此以外,秦王李世民凭借自己为大唐立下的功劳最大,而从一开始就对太子之位觊觎,因此,皇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而齐王李元吉选择站在了太子李建成这边。
而身为父亲和皇帝的李渊在这时犯了糊涂,唐高祖李渊虽然很早就知道了东宫与秦王府之间的矛盾,但出于爱子情深的李渊却迟迟不采取措施,既没有罢黜太子李建成而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也没有为了巩固太子李建成的储君地位,而削弱秦王府的势力。反而是任由东宫与秦王府的矛盾日益发展。终究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天爆发了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诱骗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后将其杀害。
玄武门之变是如何善后的?
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得手以后,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后的李世民其实处境十分危险,根据提前安排好的计划,李世民及其带领来的亲信们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禁闭玄武门大门,令闻讯赶来的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不能进入城门,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薛万彻等人率领两千东宫守卫前来攻打城门。建成门久攻不下的薛万彻,转而率领士兵去攻打秦王府,将士们都十分担心秦王府内的安危,于是尉迟恭手持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首级给其属下看,吓得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四散逃去。
第二件事,令尉迟恭身着铠甲,手持利刃,带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人头进宫面见李渊,此时的李渊正与嫔妃们泛舟湖上,见一身是血身着铠甲的尉迟恭怒气冲冲而来,更是拎着自己儿子的人头,差一点掉进湖里,高祖皇帝问道:外面何人作乱?尉迟恭开口答到:皇帝陛下,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意图谋反,好在被秦王李世民及时发现,带领臣下等将乱臣贼子杀死,现在东宫的兵马和齐王府的兵马正在围攻皇城,请皇上下令,令秦王李世民统领各军,剿灭其余叛军。
李渊虽经历丧子之痛,但马上意识到惨剧已成事实,只有答应尉迟恭的要求,封秦王李世民为太子才能保全自己。只能颁布诏书,令秦王李世民平定东宫和齐王府叛乱的士兵和家奴。秦王,李世民带领士兵血洗了东宫和齐王府,杀害了十个侄子。而且还霸占了四弟齐王的妃子杨氏。
随后不久李渊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新主人,知难而退的高祖皇帝李渊做了太上皇,待在后宫之中度过余生。
玄武门之变中李渊为何没被杀?
其实尉迟恭带着利刃和头颅来见李渊时,其实一定是带着两个计划来的,其一就我们看到的那样,李渊按照设想的那样承认了李世民的地位,同时颁布诏书令秦王李世民平叛反贼。其二就是如果李渊表现出了不配合,或者扬言要杀死杀兄弑弟、意图谋反的李世民为其两个儿子报仇。那么尉迟恭也会毫不留情的杀害李渊,武力解决掉这最后的障碍,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只是第一情况恰好发生了。这也就避免了李世民背负杀父的罪名。
我是珞珈山的猫,不知道我的分析,您是否满意?可以下方留言互相交流~
珞珈山的猫
杀兄霸嫂,抢了老爸的江山,夺了儿子的媳妇,李世民的人生波澜壮阔,狗血沸腾,没有白活。
玄武门之变,李二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果然就杀了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成功抵垒,锦绣江山唾手可得,于是他真的就唾了唾手,前来到“上所”找他老爸皇上李渊。
从内廷大门到李渊的座椅,只有短短几十步,在李渊的盯视下,李二走的心惊胆战,每一步都像是一个世纪,爷儿俩各自的盘算,连同即将要组织成的语言,凝滞了宫闱上方的空气。
李二最后两步几乎是连滚带爬,跌落在李渊的怀抱里,继而“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有记载说李渊天赋异禀,生有三乳,也不知道李二吸吮的究竟是那只乳,但被吸吮者的感觉一定很酸爽,在这酸爽的高潮之中,父子情感得到了最后的升华。
李渊最后审时度势,认可了现实,三日后,册立李二为新太子,没两个月后,叹了口气,我不玩了,直接禅位。
李世民为何不杀老爸李渊,不敢,不能,也 不想。
为何不敢?
论实力,你李二手下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将如云,你老爸李渊作为马上皇帝,也不是吃干饭的,坐稳龙庭八年,天子龙威正炽,眼神恨不得都能杀人,朝中威望根深蒂固,拥有军队最高调动指挥权,玄武门之变中,李二的那点人马差点连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人马都没掀翻,想要用武力捋老爸李渊的龙须,差的火候还大。
何谓不能?
名分,虽说老李家有胡族血统,但即使是胡族,也讲究老爸是天,儿子是地,儿子弑父,天理难容。放在汉家伦理道德上,简直就不称其为人了,这个道义上的风险是不能冒的。
因何不想?
一则是父子感情基本盘尚好,李渊也一直感谢李二这些年的努力奉献,也曾打过立他为太子的主意,也承诺李二等同于并肩王的待遇。
二则棋局形势已然如此,李渊李世民父子心理都明镜儿一般,棋手对弈,过程形势无论怎样纷芜变幻,结局无非胜者为王,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出局,唯一的胜利者只能是李世民。
李二边哭边想,在想这时哭着吸吮父亲乳头的即便是换成李建成,结果是一样呢?还是一样呢?他知道这是李渊所必须面对并承受的结果,李大李二根本就没有什么分别。一想到此际,李二禁不住又哀哀恸哭,这次的哭声是真的,真的为自己差点被老四勒死而后怕。
历来现实
李世民杀兄杀弟,但是就没娶嫂子,反倒是娶了弟妹巢王妃。在这里,不能说李世民“不敢”杀李渊,可以说“没想过”杀李渊。
实际上,李渊很欣赏李世民,甚至在脑子里有过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冲动,但是他终究不是嫡长子,而长子李建成也没那么昏庸,也有些能力。实在是找不到理由来让李世民当太子。
对此,李渊心里有丝丝愧疚,毕竟大唐很多江山是李世民打下的。也因此,在李世民取得很高功劳后,无官可封后,大跌眼镜的是李渊创立一种官职,叫“天策上将”,授予李世民。还给予他创立自己班子的权力,可以在天策府拥有自己的文武大臣。
这种待遇简直就是“太子”啊!按道理说,李世民功高盖主后,应该打压才对。如果换朱元璋,不这样做才怪!但李渊自创官职来授予李世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的地位蹭蹭上涨,可以说是帝国的第三把手,甚至可以当一把手了。只是缺点合法性罢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渊对李世民的父爱,以及玄武门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受到威胁!
也有可能说明:李渊懦弱或者玩平衡,更或者创造机会,让李世民自己去争夺太子之位(这个猜测有点大胆)。
兄弟相争,李渊让他们第二天早上来对质,不料爆发玄武门之变,此时的李渊在哪里?他在湖中乘船看风景。李世民也拿捏不稳李渊的意思,于是让尉迟恭打前路,探探口气。等李世民被李渊召来时,发生了这样一个场面,资治通鉴说:
世民跪而吮上侞,号恸久之
李世民上前跪在李渊身旁,允李渊的乳头。不要笑,这是他们的风俗,叫“乳翁”。也说明很久以前,李渊这曾这样做过,或者做过这种仪式。此时,李世民吮父乳,是在唤醒早年的记忆,在表达“我是由你哺育长大的孩子”。这里需要说明,李渊有三乳!再现早年李渊乳子的场景,这样能不让李世民“痛哭”吗?
综上,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李渊,压根是“没想过”。李渊是个好父亲,但不是个好皇帝。多年以后的李世民,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的父亲。
非常茴香豆
李家的夺嫡更像昔日的上海滩,而李渊是龙头
据我所知李世民虽然很牛,开疆扩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依旧没有与他老爸李渊抗衡的能力
李渊在位时,李世民曾多次出征,但是他并没有军权,军权一直掌握在他爸李渊手里。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有军权的才是真正老大。所以不要把李世民想的那么猛,其实在李渊在位时,他顶天也就是能接触到军队的皇子。而且李渊立太子就说明人家才是老大。
李世民铤而走险杀掉俩个兄弟,其实是在赌。赌他老爸,年事已高:赌他老爸知道大局,传位给自己。李世民若想杀他老爸,怕是自己会更惨。所以我说李世民不是不敢,而是没能力。
玄武门之变,已是李世民的极限。
见识一下李渊
军事战略大佬(李渊)
夺取长安是李渊统一全国战略的第一步;歼灭群雄、消除割据则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和好突厥,经略西北,巩固根本;第二阶段是消灭关东、江南等群雄,统一全国。基本方略是各个击灭,先北后南。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氏、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资治通监》卷一八五《唐纪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征薛举父子之前,他用认亲和封官的手段相抚了李轨,从而对薛举形成战略牵制;后又派人深入李轨内部,得以不战而降其地。在平萧铣后,他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岭南96州等,都体现了军政并用以制胜的策略思想。
当时关东李密与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因此,李渊对他们仍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后,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为平定萧铣,他于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很明显,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
这才是真正的李渊,李世民要杀他谈何容易。不要只知李世民手段果敢。李渊其实套路,手段更深。曾是一方之主的他又岂能是如此懦弱。
李世民杀李渊怕是没什么戏吧。再者噬父名声他也背不起吧,而夺嫡之争则自古已有。
生而孤城
李世民的确“不敢”杀父亲,在玄武门事变中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已经是一个政治大麻烦,在后世备受争议,如果杀了父亲,就算这位千古一帝的贞观之治再如何灿烂光辉,他的执政合法性也会得到极大挑战,也很难再进入“第一等”帝王的大名单之中了。更何况,作为开国皇帝,李渊的旧势力和旧臣仍然不容小觑,如果杀了李渊,李世民很可能会面临政局大乱的潜在威胁。
不过,李世民没杀李渊,最大的原因可能还不是因为“不敢”,真的被逼到绝路,为了消除迫在眉睫的威胁,李世民还是可能会动手,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君不见“沙丘之变”中被饿死的赵武灵王么?毕竟,名声和合法性都是相对远期的事情,李世民大可以为了燃眉之急而暂时不考虑“长远利益”。
所以,除了“不敢”,李世民不杀李渊最大的理由应该是“没必要”。
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夺权过程中,李渊体现出了大政治家的洞察时务和顺应时势,明知没有胜算,何必逆流而动,没有对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夺权做什么抵抗。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就迅速发布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仅仅两个月后,这一新的权力结构就在法统上得到了确认——李世民登基,李渊做了“太上皇”。
其次,退位之后,李渊也表现得云淡风轻,守住了不恋栈的边界,每天也就是和旧臣喝喝酒,即使李世民推翻了他在位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政治态度。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时势如此,不得已也,但中国历史上昧于大势者难道还少了么?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已经是李渊唯一的嫡子和继承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李世民也知道父亲也没有其它的政治选择,不担心李渊退位后搞什么政变,他是唯一的嫡子,就算李渊想搞,哪个大臣会配合这种“绝户”式的政变呢?
第四,李世民即位后政绩非常辉煌,强大的突厥在唐军的兵势之下土崩瓦解,这也给了李世民充分的政治自信心:父亲的政绩不如我,已经充分证明了夺位的正确性,又何必去担心父亲呢?
而事实也证明,随着贞观时代的国势日盛,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也逐渐升温。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唐太宗在位期间边患四起,内政不安,和“太上皇”的关系又会发生何种微妙变化,朝中政治势力又会发生何种消长?李渊旧臣会不会图谋复辟?李世民会不会先下手为强,以除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