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桓臺歷史久遠,文化底蘊厚重,境內橋樑也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追根溯源,這些橋樑,有的因地名而得名,有的因故事傳說而得名。每座橋樑都有獨特的背後故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桓臺縣歷史上的橋樑

為傳承桓臺縣橋樑文化,通過全面查閱蒐集歷史文獻資料,現已知縣內橋樑如下:

安泰橋、賈家莊二橋、姬家橋、傅家橋、見龍橋、桓陽橋、臥龍橋、司馬橋、聶家橋、崔樓橋、古城橋、馮家橋、王斜溝橋、會仙橋、普濟橋、樂善橋、問山橋、曉月橋、南石橋、盤龍橋、通濟橋、廣濟橋、錦帶橋、大清橋、通濟橋、元武橋、付家坡橋、張家埠橋、張家埠橋、東石橋、於家堤橋、波札店橋、波札店北橋、東營橋、前七里莊橋、後七里莊橋、賈家橋、錦龍橋、石橋、唐山橋、石家店橋、徐家店橋、前七里莊橋、東邢家莊橋、郇家莊橋、北邢家莊橋、前諸葛莊橋、後諸葛莊橋、後七里莊二橋、發源橋、封源橋、陳家莊橋、大通橋、新橋二橋、馬車橋、前金莊三橋、後金莊五橋、風善橋、興旺橋孫家橋、曹家橋、灘子橋、高苑橋、柳村橋、王明橋、陳家莊故橋、史家橋、陳家橋、拔頭橋、黃家橋、緒河橋、楊家莊橋、李素橋、沙溝河橋、吳家磨橋、玉帶橋、張家莊橋、宮家莊橋、耿家橋、烏河頭橋、朱王橋、夏莊橋、起鳳橋、迎仙橋、杜柯橋、喬莊二橋、南營二橋、王莊橋、甘家莊橋、魯莊橋、果子裡橋、義和村橋、馬家莊橋、趙家莊橋、前張家埠橋、邊家坊橋、桃園橋、滑溝橋、魚龍灣橋、劉莊二橋、傅家廟二橋、後劉莊十字橋二、言高莊橋、馬家莊橋、劉家莊橋、萬家莊橋、周家莊二橋、華子河橋、郝家園橋、耿家樓橋、榮家莊橋、西龍鬚溝橋、福祿橋、韓水溝小橋、聚龍橋、增和橋、雲濤橋、蒼雲橋、振玉橋、法雨橋、慈雲橋、青箱橋、龍盤橋、千秋橋、觀湖橋、錦秋橋、五賢橋、湘竹橋、金扇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桓臺縣部分橋樑故事與傳說(一)

01臥龍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古時,田莊鎮轅南村中心地段有一灣,時稱臥龍灣。相傳當時灣的周圍綠柳成蔭,灣中水深數米,盛產大黑鯽魚,一躍達數米之高,成為當地一大景觀。

傳說,臥龍灣的深底臥有一條大龍,頭在南,尾在北,忠誠地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平安。深夜,龍會發出深長的吟叫聲,非常悅耳,久久不絕,能傳至數十里外。此龍不知何故,蟄伏此地達數百年,不動不長。此地在此龍的薰陶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有一天,一群南方人來到此地。他們中有一名奇人發覺了此地異狀。深夜僱人在灣邊挖深溝達數十丈,忽然紫血噴出,深溝溢滿,繼而一驚天動地長嘶聲,一條百丈黑龍破水而出,霹靂一聲,騰雲而去,不知所蹤。自此之後,此地風水遭到破壞,灣中水質日益降低。後來,黑鯽魚也就逐漸絕跡了。

02曉月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位於北石橋東西大街東首之瀦龍河上,相傳為春秋戰國時魯班所建,橋為下三孔,上五孔,二層重橋形式,下面三孔為拱形,每一孔中間起拱處有石雕虎頭一個曰避水獸,其中孔虎頭之上有夜明珠一顆,相傳夜放光華可達十里之遙,三孔拱形橋孔之上,又加五孔青石板方形橋,因這稱為重橋,又曰橋上橋,石板小的重約千斤,大者重約噸餘,而且石板之間結構嚴緊,幾乎

無隙可乘,可見當時橋樑建築工藝,細膩之極。橋上明珠,據說在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之時,被“洋毛子”偷去,後人見到的只是橋之中孔虎頭之上一石窩而已。橋南橋北,蘆葦密佈,荷花盛開,水草豐茂,景色宜人。據傳戰國時代,各路諸侯去齊都朝拜,途經此地,被其景所迷留戀忘行,並有詩曰:“離卻石橋曉月地,依然十里荷花香。”大橋一九六五年已拆去,現有之橋乃一九六五年春所建之,但原虎頭有石窩一石仍鑲嵌於此橋之上,永作記念。

曉月橋過去曾作為“石橋曉月”的美譽而一度流傳,並稱為桓臺八大景之一,有詩讚曰:“桓臺八大景,曉月最奇觀,古橋龍溪架,夜明珠鑲嵌。光華十里遙,美名萬古傳,造物成神話,當謝神魯班”。

03盤龍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諸葛廟盤龍橋: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領兵北伐曹操,路經今後諸葛村時,見水草豐茂,即令人馬安營休息。那時後諸一帶沒有村莊,只有幾戶人家居住。

諸葛亮用兵如神,人們非常敬佩,村內大戶人家的頭人,就召集村民商議在村西河旁建諸葛廟,保一方平安,村莊定名諸葛村。廟建成後,村人四時供奉,頗有靈驗,果然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村人出入平安。鄰村人見諸葛村年年盛景,四時平安,隨即效仿,請風水先生相地建廟,經名人指點在村前建起“三義廟”,村名前諸葛村。傳說自“三義廟”建起後,諸葛村西諸葛廟失靈,村人非常恐慌,村內頭人就找先生卜卦,卦相顯示,諸葛神靈南移,被“三義廟”請去。村人求先生解救此事,先生經過深思之後想出一法,效仿陝西隆中諸葛故居臥龍崗的式樣,在廟前河旁挖一池塘,設置巨石名為“臥龍崗”,河上建拱橋為“蟠龍橋”。自臥龍崗建成後,果然前後村均相安無事。故有前有“三義”後有“諸葛”之說,從此諸葛村就改名叫“後諸葛村”。故事已流傳幾百年,河上小橋已無數次翻新,現已建成平面石橋,但橋上巨石仍在。

04通濟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在灣頭村通濟河上,有一座橋,叫做通濟橋,這條橋,是連接博興和桓臺兩縣的重要的交通要道,在橋的北邊有一棵老槐樹,傳說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大紅媒,在老槐樹的東邊,有一個飯店,叫做通濟飯莊,南北來往的客商,都會在這裡落落腳,喝上一杯酒家自己釀造的通濟酒。沿通濟河來往的船隻,無論是從羊角溝到濟南,還是從濟南順流而下到羊角溝,大家都會在這裡停船過夜。從灣頭的集市上,買上新鮮的魚蝦,再買上這裡的地方特產,蒲扇,蒲團、和蒲襪、草鞋拿回家。

05馬車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一車兩馬,曾過此地”。話說公元前517年,孔子懷著滿腔的熱情到齊國去,但因晏嬰的阻撓,他的政治主張並未得到齊景公的採納。在極度失望之下,孔子帶領弟子們從臨淄城門出來,往西北方向走了下去。當時正值深秋,西風颯颯,黃葉飄飛。當走到狄水時,只見水面寬闊,波浪滔滔,不見舟楫。這可怎麼過河呢?孔老夫子聯想到自己的遭遇,觸景生情,曰:“噫,滔滔皆是,欲濟無樑,良可浩嘆!”正巧有個當地人經過,說:“往前走,有個地方河窄水淺,從那過去就行。”於是孔子的大徒弟子路就駕車到了水淺的地方,不料馬車卻陷在了河中心,駕車的馬也脫套跑了,好在馬車的車架正好橫擔在兩岸,形成了一座馬車橋,孔子率眾弟子踏車過河。後來,在鄉民們的幫助下,把馬車拉上了河岸。鄉民們知道眼前的老人是孔子後,就邀請他給這個地方賜名。孔子回想起剛才驚險的一幕,說:“馬車橋!”當地人就在孔子車騎掉在河裡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用青磚當橋基的簡易木橋,定名為:“馬車橋”,後來簡化成了“馬橋”。

06王明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荊家鎮王明村的村名來源於一座橋,這橋叫“王明橋”,原名“望明橋”。據村裡的老人們說,這座橋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據說,宋太祖趙匡胤一次戰敗,帶著幾個手下狼狽逃到了董劉莊的大橋下,躲在黑暗裡。等追兵過了,趙匡胤蜷縮在橋下,飢寒交迫,但黑燈瞎火的,想找人要點吃的也辦不到,只好苦苦地等待天明。後人寫志書,載入此事,將董劉莊改為“望明橋”以示紀念。明朝的時候,有外地姓王的搬到這裡,又把村名改為“王明橋”。一九五二年以後,村名又改成“王明”。

07玉帶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索鎮大橋曾名玉帶橋,位於桓臺縣索鎮街裡,東西方向橫跨烏河,因橋映水面宛如玉帶而得名。始建年代無考,舊時橋面疊石低凹,行走不便。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鄉宦楊起震加高橋面使之暢通。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鄉宦於覺世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鄉民募捐整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新城知縣周鳳喈、樂安知縣協捐相繼重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索鎮紳商高、苗兩大家族帶頭捐資,更換為花崗岩石橋面,兩側設立鐵管欄杆。清代,新城通往臨淄的大道即經過玉帶橋。1964年,桓臺縣人民政府又進行改建,在原臺墩基礎上加高,拓寬橋面,安裝路燈,更名為索鎮大橋。橋長47米,高5.35米,淨寬5米,7孔,跨徑4.65米。玉帶橋北側的河中有一船形高埠,南北長87米,東西最寬處31米,面積2400平方米。古時烏河碧水長流,玉帶橋下、高地四周水花飛濺,激起翡翠萬千。天將下雨前,雲氣盤鬱在高埠之上,若雲似濤,因此得名“雲濤古蹟”。雨後河水暴漲,滔滔而下,有時略高出雲濤地面,古蹟卻不會被淹沒。站在橋上觀望,雲濤兩側巨浪滾滾,埠上景物籠罩在一片白濛濛的水霧之中,近在咫尺而時隱時現,世人引以為勝景。

詩句:“玉帶梳流,西安故道,烏河瀟瀟。襟青丘少海,雲水飄渺;鴨鵝城下,葦盪風高,古埠盤龍,雄關飛索,曾為齊魯作戰壕。”

08起鳳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架在烏河上面。傳說,在明朝正德年間的一個早晨,東方剛泛著魚肚白,一群農民就扛著鋤钁下地幹活,當走到耙頭橋上的時候,忽見一隻金鳳凰“撲啦啦”從橋下飛出來,“呀,呀”叫了兩聲,便向著西北方向飛去了。這樁新奇的事兒,很快傳遍了烏河兩岸的家家戶戶。金鳳起飛,吉祥開瑞,人們便將耙頭橋更名為起鳳橋。

09魚龍灣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在魚龍村中間,漢名龍灣,南北朝時叫魚津。到了元朝和明朝始稱魚龍灣。早時的魚龍灣,東西最闊腹150米,南北長350米,狀如葫蘆。南接錦秋湖,北連麻大泊,水深浪闊,煙波浩渺。雷雨蒼茫,可見數龍倒掛,鱗甲森森;晴天,日景風爛,波光粼粼。它有匯納泰岱五派滄浪,吞吐平洲二湖煙雨的氣勢和晨煙暮雨的自然景觀。有聯雲:“吞泰岱五派滄浪,朝氣連空翠;吐平洲二湖煙雨,暮雲拂洞寒。”

傳說,馬踏湖中魚龍灣據說原來水面有幾百畝之闊,水深不可測,附近漁民約定不準下灣捕魚,只准向灣內放生。每年清明節前後總有幾數善男信女特意從外地買來活魚放生,久而久之,灣中魚多且大,湖區人們稱這些大魚為仙魚龍。

有一年的七月十五日,一鄉民撐舟晚歸,途中忽然寒風驟起,頃刻間,紛紛揚揚竟下起了大雪,冰封湖面。舟行朦朧中見一老者鬚髮蒼白,由水上緩緩而來。鄉民正值愕然,老者卻含笑說:“後生勿驚,吾乃龍窟主人,特邀你去吾處安身,以防凍壞。”說罷,用手一招,鄉民便飄然跟隨而行,他們左拐右拐,不多時,眼前豁然開朗,只見街道縱橫,霞光冉冉,前面現出一座黑漆大門,上寫“魚龍洞庭”四個金光大字。老者進門即呼童喚僕,設美酒佳淆款待鄉民,並說:“此亦是家,只管放心。”鄉民想問什麼,老者說:“不必多問,日後便知。”

鄉民在酒足飯飽之後,遵老者所囑,昏然睡去。第二天醒來卻依然身在船上,安然無恙。天明日出,冰雪消盡,湖上仍是一片初秋景象。回到村中,備言其事,大家都認為這是魚仙顯聖,於是,眾鄉民紛紛置酒菜在灣邊祭奉那位憐貪濟苦的魚仙。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在灣邊放生,七月十五日放荷燈、扎花船祭奉魚仙成為這一帶居民的習俗。

10聚龍橋

桓臺歷史上的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資料圖與原橋無關

據《重修新城縣誌》記載:邑候劉大申,字寄庵,乾隆乙巳年,泛舟錦秋湖,遇風,避於魚龍灣學舍,題為“避風亭”;及甲寅年再至時,方旱,宿東學舍。其夜大雨,四野沽足,題為“小喜雨亭“。據調查,避風亭舊址在魚龍灣北口西岸,與臥龍灣舉首相望。是劉大申第一次任新城縣令時,於1785年泛舟湖上避風留宿處。避風亭當時是瀕臨錦秋湖面對灣口道的一處私塾,環境優雅,房舍古樸典雅。堂屋3間為塾師講學用,東西耳房分別為伙房、宿舍,3間南屋是學生讀書堂,門樓朝東面水。為紀念劉公勝蹟,塾師鞏謙光倡導,於道光年間將其改建成下門道上亭臺的二層門樓。青磚瓦,黑亭柱,挑角靈秀,十分雅緻。又依湖傍水,更顯得翼然挺拔。卓立於上層的亭額為劉大申題書的“避風亭”3個大字。門前清流,楊柳垂彎,波光倒影,甚為秀麗。避風長夜,風息雨注。劉大申誦讀了王象艮的七言絕句《錦秋亭》後,便逐步其韻題《聚龍橋》一首和之:廿年遺愛未全消,十里青蔥見稻苗。何以使君恩似水,至今不識聚龍橋。後人為紀念劉大申,於書屋內壁畫有四幅圖:一為《甘雨隨車圖》,以緬劉公下車於途,延訪民隱,而甘雨應時;一為《禱雨圖》,並題劉公禱雨誓言:三日不見聽不食,五日不見聽不飲,七日不見聽,寧與民俱斃。以懷劉公體恤民艱;一為《諄尚實學圖》,以效劉公重視培養人才,為諸生講課諄諄以教;一為《禮土崇節圖》,以思劉公接賢納士,願同明相照,重表人之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