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

自卑毁人一生


1.避免受伤。


比如,很多人,未必是内向者,他们也可能曾经就是一个外向者,但是,频繁的遭到了社交上的受挫,包括家庭,包括社会的打击,导致他们性格越来越偏执,攻击性也变强,或者,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攻击性,这样就很可能和别人交往,总是受到攻击,贬低。那么,这个时候,内心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到另外一个极端,就可能变成,孤僻,抑郁方向发展。


所以,为了避免,在社交上遭到的挫折,和进一步对心灵上的打击,他们就慢慢对社交丧失了信心,也慢慢的失望了。他们,更多的需求和打算就是,宁可忍着,也不想再一次受伤。


2.怕浪费时间。

有一种,是比较功利化的社交。很可能,自己确实也有需求,但是呢,周围的人,可能他认为都很无趣,都很浪费他的时间,他还不如自己独处,自己去做点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也可能确实是他的圈子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也有可能他没有比较好的能力,去从他人那里获取他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能够在关系中获得幸福,高质量的信息,我相信大多数人呢还是愿意的,只可惜,每个人条件所限。


猫黍说


也许以下答案可以改变很多人的看法:我们可以给这种“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的人”定义为“内向者”,但此处的“内向”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向”(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等),它是一个人格特征

荣格在1921年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后,这一概念逐渐为大众所知。他认为,这两种特质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们更活泼健谈,爱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间;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因此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喜欢阅读、写作,自省和思考。

随后有研究者发现,在生理层面,内/外向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生俱来,并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难以被真正改变。而内向者对刺激更敏感。当置身于刺激中,内向者感受到的唤醒更为迅速和强烈,这可以解读为什么内向者会更倾向于独处,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刺激干扰而分心。但内向不等同于社交焦虑/恐惧,不参与活动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多数情况下,独处让他们感觉更舒适;内向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不善言辞、缺乏幽默感的,相反,他们可能非常适合担任领导者。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一定完全符合其中一种,也很正常。因为几乎没有人是完全内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说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内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极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

对于这种“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的“内向者”来说,他们在社交时的确容易遇到一些障碍,比如,更难从社交中真正感到满足;比如,他们能够为了长期更大的利益,拒绝掉眼前的诱惑,而社交场合有时是愚蠢而欢乐的,所以他们往往是人群中那个“有点扫兴”、“玩不起来”的人。另外,内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环境中容易受到干扰;他们也不太愿意谈论个人成就,所以总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销”。他们喜欢深度沟通,因此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应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但内向者在社交中也有这些很明显的优势:

1. 内向者不太会给人错误的信号。

研究表明,在沟通中内向者和外向者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

外向者的表达往往更加抽象、灵活、带有感情色彩,而内向者的表达则更具体、客观、偏向描述性。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外向者更可能会说“ta很不友好”,而内向者更可能会说“ta对某人大吼大叫了”。这可能是因为,内向者在说话时更审慎,更倾向于经过周密思考后发言,因此也不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

2. 内向者更了解自己。

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内向者更喜欢深入思考并善于自省,因此,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往往更加了解,这会帮助他们在社交中表达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对象。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关系。

内向者不喜欢寒暄和表面的对话,而是喜欢深度的交流。这也使得他们虽然可能朋友总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长时间的、稳定而深刻的关系

4. 内向者更善于观察细节。

尽管内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们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负,但这也使得他们对外界的观察更加细致,会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细节。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内向者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表现出了更强的活动。因此,内向者脑中吸收的这个世界的细节更为丰富,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很好的社交素材。

所以,如果有些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的,他们很有可能就是“内向者”,但是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

,它只是与外向相对应的另一种特质倾向。

世界是多样的,人也是复杂而独特的,对人的划分与描述只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而并不意味着这些分类有“好”和“不好”之分。

如果你是内向者,也不需要为无法融入人群而困扰,因为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你的确可以将生活和工作分开,在私人生活中更多地在人数较少的熟识小圈子里,将会见地点选在安静或熟悉的场合,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谈话。

最后,祝每个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会喜欢。


知我心理学


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及压抑。因此,社会交往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呢?在有书君看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性格内向者,朋友较少,每一次交流都是能量损耗。

首先来说一下第一个原因,对于很多性格内向的人来说,一来朋友少,能叫出来聚聚的本来就没几个,如果再翻一翻朋友圈,猜测大家都在忙着,很怕打扰到别人,就不太好意思联系了。另外,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者来说,他们的能量供输系统是和外向者相反的。也就是说,外向者是从人与人的交流中获得能量,属于越说越有劲,越聚越兴奋的一类。而内向者则不一样,每一次的交流都是自身能量的一种损耗,越聚越疲累,一次长时间的相聚交流后,要更长的时间缓过来。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疲累,很多内向者只好从一开始就选择不联系。

二、社交障碍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种交流障碍症状,具体分为社交心理障碍,社交功能社交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分别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论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怖症。其中,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这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惧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惧的症状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有的患者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还有些人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为异性恐惧症。同时,这类人普遍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容易阻碍了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

所以,有书君在这里温馨提醒,患有社交障碍的朋友,千万不要任由症状自然蔓延下去,应及时地去预约心理医生或相关专业的朋友,进行完善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找回一个更加健康的自己,去自然洒脱地快乐生活。

三、失败的交流后产生的后遗症。

其实这个原因可以算是第二个原因的引申,部分人社交障碍症状正是因为失败的交流经验所导致的,这种失败的交流经验可能来自于儿时:整个童年时期,你都很少与人产生真正的情感联系,很少有过亲密的情感感受,甚至是你的父母,也经常性忽略你的情感需求,对你的喜怒哀乐不怎么在乎,很少去关心你的内心成长。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你的内心对世界产生一种隔阂,养成了自己自足的内心世界,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较为孤僻冷漠的心理状态,一种失败的亲子情感交流经验导致你对外界没有期待,没有交流的情感需求;

这种失败经验也有的源于成年后,这种时期产生的后遗症是同样严重的,因为成年人的自尊会更强。可能某天因为事情误会或双方交流方法错误导致与人交流不顺或不快,那么一些人回去后会在心里数落自己:我都这么大的人了,与人交往还这么失败,内心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后,容易走向交流的极端——不交流。

四、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对于另一群人来说,不愿意主动联系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自身的交流观,在他们看来,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而独处,则是一个人的狂欢。在没有像竹林七贤那样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己时,他们是不会为了交流而去和一个或一群志趣不同的人进行硬交流,这种生硬的交流无疑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而这种浅交流对他们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甚至是负效应的,因为在这种喧嚣繁闹中浪费了很多时间,从而不能用来梳理思绪,审视内心,与书中“好友”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他们与自己独处,是一个寻找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过程,只有自己内心的和谐与安定,才能为他们的人生指明方向。不主动联系,是他们经过了深思后做出的决定,旁人只能表示理解。

你是这四种中的哪一种呢?欢迎留言评论,让我们一起进行快乐的交流。


有书快看




一个人的时光


一个人,随便吃点什么。

几根面串条,几个瘪子团。一只番茄,一点肉丝,一点雪里红,两只蘑菇,两只香菇,几个剥好的蚕豆瓣。

细细地切了。起油锅,入生姜末炝一下,放入肉丝,雪里红,蘑菇,香菇,蚕豆瓣,炒。

注入清水慢炖,看汤浓了,再入面串条,瘪子团煮熟。

吃。

好香,我最喜欢吃这些乱七八式的东东。虽是极普通的面食,可是除了在饭店里吃,自已家里已经好长时间不做了。

家里有人不喜欢。

今天只要我喜欢就欢喜。

洗碗,一只碗。

泡茶,搬张椅子坐在树下。

偶尔,有落叶随风飘下,书房窗前的腊梅花已经打起了圆实的花苞。冬,一天天地深了。

书房窗前一枝梅,树上鸟儿成双对。。。哼哼几句戏词,想起来这是祝英台唱的。

好自在。

想起现在流行一句话说:和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

要我说,和谁在一起也没有一个人的时光来得自在。

首先,你喜欢和那谁在一起,未必人家也喜欢和你在一起。一方不乐意,一方不自在。

如此时,我静静坐着,抬头望碧空如洗,低头喝一口红茶,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感受内心的宁静。多好。

在一个人的时光里,不孤独,不寂寞,也不烦恼。在一个人的时光里,全身心都得到了放松,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呼吸自由的空气。

看看朋友圈,秋景如画,这样的天气真应该到大自然中去。

又去看一位好友的微信,心里有点挂念。

现代社会,见微如面。

这个圈子,好几位大佬,面容各异性情各异,一个共同点:沉默是金,从不发微信的。

我以为他们都不看微信,有时我发了什么看到那头像来点一个赞,哦,原来也会看看的。也有一些好友加了后,就那么僵在那里,一言不发。

各有各的个性吧。

其实,哪个人在世上没有过孤独寂寞的时光,孤独是人生的宿命,寂寞如影随行,赤条条的来,孤零零的去,人生归宿莫过如此。

寂寞不可怕,人间最难的反而是人和人的相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当然也没有两个相同思维的人。有的人注定是你命中绕不开也躲不过的魔障,没办法,只好接纳,认命。

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孤独的灵魂得以芬芳。

陪自已走到最后的都是自已。




太湖梅子


有些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一般来说,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享受孤单。


卢梭说过:社交场中的闲逸是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



独处有很多好处,可以避开社会交往的束缚和烦忧,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静观自我,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


所以,即使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欢热闹的人,都会有那么一些时候,想自己独自呆着,不想与任何人联系,享受孤单。


那些性格内向,天生喜静的人更加是如此。


性格内向不等同于有社交焦虑/恐惧症,多数情况下,独处让他们感觉更舒适、内心更平和和充实,情愿孤单也不主动与他人联系是他们的自主选择。


有时候,孤单也是可以令人享受的,正如美国的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所说: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感到孤独。


二,避免受伤。


张德芬说过:不愿麻烦别人的背后,都有颗敏感善良的心。



有些人而且天性多愁善感,且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除了害怕自己的主动联系会得到冷漠回应外,还会害怕自己提出的要求(陪伴或倾诉),会给别人添加麻烦。


他人的回应可能只是稍微慢一些,或口气略微平淡一些,都会被TA误解为冷淡,都会勾起TA不受欢迎、不被爱的感受,所以情愿孤单也不主动联系别人,以免“受伤”。


TA在联系他人之前,会纠结很久,会先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一番:也许别人正在工作、正在用餐、正在休息,或正在开车……,最终,还是放弃主动联系别人。


三,珍惜时间。


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用很多事情填满了自己的业余时间,比如运动,阅读,写作,养花,上各种课程……本应该很少感到孤单,但人有时难免有感到压力过大、焦虑、失意之时,需要找人倾诉,想主动联系别人,却又担心与人沟通会浪费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所以情愿选择孤单,也不去联系别人。



又或者,拿起电话却不知道打给谁,找不到一个有共同语言,或可以倾诉的人,所以只能独自承受孤单。不过,这类人的孤单感并不会持续太久,只要投入TA所感兴趣的事情,孤单感就会马上消失。


人在独处的时候难免感到孤独,但孤独并非坏事,正如歌德所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是很常见的,一点也不奇怪。

作家周国平说过一句话:“独处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一句话道破了许多独处者的心声,

我们选择独处,因为此时我们需要它!



排除一些特别孤傲的人,喜欢独处的原因有很多。

  1. 有的人天生喜静。
  2. 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受过打击,或者对自己不太自信,不敢与人交往。

  3. 还有一种人称自己是“外向的孤独患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压力很大,明明社交场合也都应付得来,可是私底下却总是觉得自己没有知心朋友。
  4. 还有一些是文化原因,比如日本,文化环境就是不愿意麻烦别人。
  5. 还有一些职业原因,比如画家,作家这些很需要艺术天赋,很感性的人,他们需要通过独处把自己剥离出来,需要通过独处寻找灵感,独处对他们来说是财富。



让一个独处的人变得爱热闹和让一个爱热闹的人变得安静一样困难!

我相信很多人试图改变过自己的性格,有很多人觉得改变后自己并不快乐,最后还是做回了自己。


独处本身并不是坏事,独处时会收获什么取决于你独处的时候做了什么事。选择独处的时候,就要发挥独处的价值,努力提高自己。

不要因为一个人喜欢独处,就特别为他担心。只要问问他开不开心即可。问一问独处的自己,独处时,你开心吗,如果不开心,那说明你可能需要一些改变。

如果开心,为何要改变呢?


豌豆儿说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其实这些人可能并不了解喜欢独处的人,或者内向的人,对他们来说,独处才是最享受的事情。

相信很多内向的小伙伴都遇到过以下这些痛苦的情况:

1、被要求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才艺

2、被要求和歪果仁用英语打个招呼

3、被老师要求要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

诚然,活泼外向的人是比较受欢迎,并且是更适合融入社会的性格,但并不能说内向是不好的性格,可惜从小到大,身边的大人总是在给我们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内向=缺陷。

也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很多时候内向的人只能被迫“假装开朗”,有时明明心累无比,表面上还要装出开朗开心的样子,因为不想被人说自己不合群,内向,不知不觉间,我们自己都开始认为内向不好了。

可是菲李想替广大内向小伙伴说一句话:我们不是社交恐惧或孤僻,只是相比花费精力在一些社交上,安静的独处更能让自己舒服,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可否认社交是必要的,但无论是多外向的小伙伴都会在社交中感到偶尔的疲倦。而对于内向者来说,一些社交简直是要了命了,并且很多人忘记了一件事:没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人都喜欢的,社交也是一样。以不喜欢社交评价一个人有性格缺陷,难道不是另一种歧视么?

实际上,内向不仅不能算是缺点,和外向相比,内向的性格还有着自己的优势。

和内向的人相处久了,就会发现他们做事缜密,不浮夸,脚踏实地,留意细节……是很值得信赖的人。

最后要说的是,内向的人往往并不是不擅长社交沟通,而是不喜欢“无意义的寒暄和社交”,比如这样子的:

其实内向的人在陌生人和熟人面前,往往可能表现出两种性格,前后简直判若两人。

所以内向的人宁愿独处也不联系他人,只是觉得独处更有意义,让自己舒服,并且他们并不会感到孤单,反而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好啦,今天的答题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美食和有趣的冷知识,快关注菲李吧,每天知道一点,你的魅力就多一点哦~


菲李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张海静,头条号 心理健康专家海静。关于答案,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没有勇气和自信,来主动联系对方。

其实,这样的人更痛苦,连追求的权利都被自己放弃了,那份心痛,只有体会过的人明白。

那是怎样熬过了无数个夜晚,熬过了寂寞,熬过了一次次拿起手机的冲动。那需要怎样的克制,怎样的煎熬呢。

对于这样的人,对方可不可以主动点呢?别因为面子,错过了一段好情感。

二、我爱你,我也很喜欢你,只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相处。

见面就吵架,打个电话也几乎都是在解释,发个微信,也都是打嘴仗。

我们这是怎么了?

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处难。怎样和谐相处,白头偕老?绝对是艺术。

爱情,婚姻关系,一样是人际关系,尽管特殊,也是适用交际法则的:尊重、民主、空间、自由。

三、在错误的时空,遇见了对的人。

尽管我很喜欢你,也很想和你在一起。可是现实和责任,选择一方,就要舍弃另一方,甚至还要被道德和舆论谴责。

与其纠结爱之火,不如熄灭在萌芽状态。

我依然还会对你好,毕竟,对你好,看见你,也是内在本我的心理需要,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和形式。

关心从来不会假,言语有时候却可以很冷漠。我们或许都有着彼此难以推卸的责任,在大众眼里也是好人,只有辜负你,才不会辜负人心。

或许,只能期待来世之缘吧,人不仅仅有个人欲望,还有道德高尚。自律的人最有魅力,自律的人也最懂得痛苦。

只不过,他们升华了痛苦,相见不如怀念。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职场火锅先送你一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这是大诗人泰戈尔的名诗,如此隽永,说明了什么?说明宁愿孤单也不主动联系别人的人,在这个世界,其实很多。这句诗歌,本身也说明了一切,孤单有时候是一种享受,为什么非要让别人来打破这么宁静呢?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一种内向性格和被动心态,往深层次分析,可能是社交自卑、恐惧被拒绝等心理问题。其实,还有一些人,天生就喜欢一个人安静的时光。

职场火锅和爱人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职场火锅就是宁愿自己孤单也不主动联系别人,而职场火锅的爱人火锅嫂就相反,她会主动呼朋引伴。久而久之,同学朋友,包括家人,什么事都找火锅嫂。但我火锅哥,并不冷漠的,有朋自远方来,我很热情很大方。

但让我火锅哥主动去联系别人,实事求是地讲,有想法但很少有行动。这就是性格特点吧,主要还是照顾别人的感受,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比如,我到外地出差,本来可以找同学,但总是考虑同学的感受,是不是打破了别人的时间安排,人家是不是不愿意见我,万一我提出来了别人找借口不见呢,等等,与其顾虑这些,干脆就不主动联系了。

但火锅嫂就不一样,如果去哪里出差,就会在同学群里咋呼,我要去某某城市,哪位同学冒个泡。同学愿意接待就见面,不冒泡也不在乎。

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处事的方式,无所谓好坏,自己舒服就可以了,也不要刻意改变什么。但这是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工作中,需要主动联系别人,比如,联系客户,联系同事,这个与生活交往方式不同,还是要主动联系的(职场火锅在工作中,该主动联系必然主动联系)。

我是职场火锅,一位行走职场二十年的人力资源总监,作家,全国语文课文的作者。目前,已经回答近一千个原创独家的问题,对你提职加薪有帮助,请关注职场火锅,每天都有精彩的回答,期待与你互动和交流。

职场火锅



我就是这种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主动联系。最好的朋友都是很久不联系,但是快乐或者难过的时候会分享彼此的心情。觉得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挺好。

1

不喜欢虚伪。

我有点精神洁癖,对于好友的标准是真诚温暖,真诚是首要条件。骨子里就不喜欢虚伪的东西。

对于很精于此道八面玲珑的社会哥社会姐,唯恐避之不及。我学不会你的圆滑,可是我也不喜欢你的世故。

那对于这种不讨厌但也不喜欢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敬而远之。不勉强自己的内心,人际交往简单,也快乐。

朋友不在多,你喜欢才好。

2

不爱麻烦别人。

习惯凡事自己来,不爱麻烦别人。

首先,是教养使然,宁愿别人欠自己的人情,不愿意自己欠别人的。这样的状态,更心安理得一些。

第二,不想让自己的人际交往变成一种利益互换的交易。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际交往就是一种人情往来,利益互换。

可是,不喜欢交换本身带来的不适感,干脆不要麻烦别人,就麻烦自己好了。

3

越来越享受独处。

一个人独处,也可以很自得其乐。听音乐,看电影,读书,写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沉浸其中的专注状态,都是可以找到快乐的。

有时候,喜欢独自散步,或者骑行,暂时放空自己,就像回到了单身时代,难得的轻松自在。为了那种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浪漫。

4

越来越明白“简”生活最可贵的道理。

小孩子的生活是做加法,只想说“我要我要我都要”,想要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成年人的生活是做减法,在多少有些身不由己的复杂社会中,内心想说“我不要这样”,真正拒绝不喜欢的人和事的机会很少。这样久了,心里会很累。

那就不如在工作之余,精简自己的朋友圈,在可能的范围内,让自己和喜欢的人交往,和喜欢的事纠缠。享受简单带来的轻松和释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