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司马迁写《史记》究竟用了多少年,向来说法不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1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取“18年”一说。后来,我们经过认真查对,感到还是“13年”一说比较可靠。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

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据是司马迁所撰《自序》:“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所谓“论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记》。李陵之祸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当然,说18年、16年完成此书也不错,那是把司马迁受命之后,酝酿构思、搜集资料乃至参阅皇家档案的准备过程也计算在内了。

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单父(山东单县)人。早年其父为避仇迁居沛县,在一次宴会上欣赏刘邦非凡的气度,把女儿许配给他。公元前205年,刘邦为项羽所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做了两年的人质,前203年秋,吕雉归汉后,留守关中。刘邦称帝后,吕雉被立为皇后,子刘盈为太子。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雉掌政期间能重用人材,并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名人介绍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酷吏列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

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

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注释

以下所引的几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②导:引导。《论语》作道,通导。政:政令。③齐:整齐。此为约束之意。

④免:免于死罪。⑤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

⑥老氏:指老子李耳。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⑦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是以:因此。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

⑧下德:道德低下的人。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无德:没有实际的德。⑨滋章:越发严酷。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

⑩信哉:可信啊。是言:这些话。(11)具:工具。制治:管理政治。清:政治清明。浊:政治污浊。(12)昔:从前。此指秦朝。网:法网。

(13)奸伪:奸邪欺诈。萌起:不断产生。(14)极:极点,指情况最严重之时。(15)遁:欺瞒。(16)振:振作。

(17)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按救火是负薪救火。扬沸。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18)武健:强健有力。严酷:指严厉的法令。

(19)恶:何。(20)溺其职:丧失其职。(21)听讼:判案。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吾:孔丘自称。犹人:与别人相等。

(22)下士:愚蠢浅陋的人。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23)觚(gū,姑):古代有梭角的酒器。圜(yuán,元):通圆。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

(24)斫(zhuó,浊):砍削。雕:指雕刻的花纹。朴(pǔ,仆):本。此指本来的状态。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

(25)吞舟之鱼:指大鱼。此句言汉法宽疏。(26)吏治:官吏的治绩。:纯厚盛美。

(27)艾(yì,义)安:太平无事。艾,通乂。(28)彼:指宽厚。此:指酷刑。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作品鉴赏】

《酷吏列传序》太史公认为,法令刑法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司马迁亲身受过酷吏的残害。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表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张。这篇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孔子、老子的话,阐明了道义的重要作用。第二层从太史公曰到非虚言也,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张。第三层从汉兴到结尾,用汉初刑法宽简、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德治的重要性。这篇序文的结构很严谨,尤其是前后呼应,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一开头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提出论点,然后用暴秦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论点。接着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以汉初的事例正面论证自已的观点,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结论。汉初的事例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明对比,暗中又与武帝时的弊政形成对比,还与篇首孔子、老子的观点相呼应。全文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太史公是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的,于是他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话。太史公认为,法令刑法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