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的高境界是什么?

健康管理师王


中药配方实际就是方剂的具体表现,它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在八纲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既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无法,法定之后,才能谈得上配伍组方。故此,理、法、方、药就成为中医学完整体系的高度概括。中药配方首先应确定:1、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2、七种方剂分类——大、小、缓、急、奇、偶、复。 药物通过有机的配合成为方剂,目的在于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提高原有疗效,意在"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其次随证合药,全面兼顾,以扩大治疗范围,适宜病情需要。同时可以监制药物烈、毒性,消除不利因素。所以药物配方既能相得益彰,又能相辅相成,体现配伍优点和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药配方的最高境界——配而知之谓之辨!就是在八纲辨证——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基础上,运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遵循组方原则——君、臣、佐、使。使其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突出重点,多而不杂,少而精要,精兵强将,丝丝入扣,直捣病所。大医家李东垣强调:"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因此辨证、定法、组方是中药配方的核心。欢迎交流和关注。


一叶轻舟85


中医配方最高境界,我觉得就是一个字:活!

有道是兵无常势,敌变则阵变,水无常形,器变则形变。中医配方也是这样。方无常态,病变则方变。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中医面对的是每一个颇具内在个性的疾病,这种疾病因人而异,同样咳嗽,同一个人咳嗽,在不同时段有不同内涵,或因寒而咳,或因火而咳,或因痰而咳。一家小儿三人同时咳嗽,医者诊断后有可能只开一种方,那是病机相同的病。有可能开两种方,那可能是二个小儿受寒感冒了,一个小儿痰郁了。有可能开三种方,除上述病机外,还有一个小儿非感冒亦非痰咳,而是误食小胡椒呛嗓子了。所以何种病机就决定用何方,不是一见咳嗽死守一方的。死背硬记学不出真中医来。因时制宜。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体疾病总是被一只看不见的生态环境之手左右着。所以中医配方掌握时季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是生态内在的阴阳寒热变化及四季生长收藏的变化而决定的。这是考虑时间变化而配方的活字。因地制宜。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方位风俗饮食不同导致人的体质不同,你将东北膘悍之人用的药用到南方娇弱之人身上并不适宜,北方人因苦寒之地食肉多多,故肌腠紧密,象因寒外感用麻黄汤,用麻黄多达十多克甚至二十克方可发汗驱邪,江浙一带同样外感风寒很少用麻黄汤,多用葱白香菜生姜红糖即可出汗,为何?江浙多温多湿,百姓腠理疏松之故也。即使用麻黄,也不过十克左右。

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外,更重要的是因病制宜。因为病证是复杂的,主证外还有众多兼证,一定病因形成某病因之果,但这病因之果又反过来变成新病症之因,导致病的各症证互为因果,因此,在配方上就不可守株待兔,死守教条,所以日本人评价中医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剂量,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妇女常用补血药四物汤,只有当归熟地芍药川芎四味药,很简单吧。但死守者常常治不好疗效不佳。比如同样血虚,但有人因肾阴虚火逼血枯而虚,那么熟地就要提高二三倍,甚至50到100克。如果血热而虚,熟地就可换成生地,可生熟并用。如果因崩漏不止而血虚,川芎根据情况减量或去除,改血余炭当归炭之类。如果是内有瘀阻因瘀而难生新血而虚,那么川芎就要成倍加量,甚至加丹参桃红之品以加强活血化瘀补血力量……由此可见,中医配方灵魂就是活字。这是中医重点,也是中医难点。


东楚龙野虎


中药配方的最高境界,我本来不是个医生,是不该来答的,但是机缘巧合,中医的几本巨著都有过研习。


治病理论的东西就不说了,不外乎阴阳五行理论,还有外邪入侵这些。根据这些病症中医会对症下药,通过治疗使得人的身体重新进入平衡。

配方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是返璞归真。


现在很多医生都喜欢开名贵的药材,原因有几种,一是药材贵了能多赚钱,这种是没医德的人。二是现在药材很多都是人工种植的,人工种植的,药材的体积变大了,成熟的周期缩短了,但是药性和药效变差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说吃了中药没用了,还有很多人质疑中医。不是说吃了药没用,而是吃的药太劣质了,起不了效果。名贵的药材再怎么也比劣质的药材吃了有效果。

但是行医是治病救人悬壶济世。

很多人都不是土豪,大家收入也不多,生了病的吃不起这么贵的药,你不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开那些贵的药,就算吃好了,病人也吃穷了。

有些病用一些土办法治病也有不错的效果,可能你要吃6付药才能吃好。但是比吃3付药的钱可能少一两倍。这些药方也是很有价值的东西。毕竟人的吸收是有限度的,再好的东西也不可能一次就吸收完。

以前有部电视剧叫神医喜来乐,他治病就用身边的一些随手可拿的东西就把病医好了。我觉得这就是药方的最高境界。

从医的朋友们,还得多多学学。


喜欢就关注一个呗


月影魔宫


配方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其中一半,论治就是用药、配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配方理论的描述,所谓君臣佐使。主病谓之君,君药有臣药配合,有佐药辅佐,有使药导引,才能直达病所。这是关于配伍的最早论述。但是并非所有的药方都具有君臣佐使,往往不全,也不可能区分的完全清楚。

方就是一种规矩,所谓方圆。方要有规矩,但是法要活。那么什么才是中医配方的最高境界呢?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无招神有招,草木皆可以为兵器。中医高手用药处处取材,皆是疗病神药。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儿媳难产,叶天士苦于没有药物治疗,在庭院中来回踱步,苦苦冥思。突然有得,从地上捡起落下的梧桐叶,急急煎水服用,服药以后胎儿果然顺利产下。为什么用梧桐树叶可以催产?梧桐叶自己落下,当是具有肃杀之气,可以引人体气机下降,因此可以治难产。这是参透了天地之机,是为用药高手。

由此看到医案,有人用辣椒红糖醋,治好了蛔虫。这也是高手用药。辣椒红糖醋取意乌梅丸,以辣椒仿干姜附子温养中焦之寒,以红糖仿人参当归滋养津液。以醋入厥阴,导火下行,并能安蛔虫。余曾用此法之路途饮食不节之腹痛、腹泻,效果入神。

中医参透天地之机的书籍不多,《伤寒论》就是其中之一,《伤寒论》用药简洁,往往在七味以下,但是效果奇佳。


金匮真言


我认为一个病,写中医处方时,能用最少的味数药,达到了最好的治疗效果,就是高境界。但是我写方时,总喜欢从多方面考虑,多用几味的目的,是希望服1剂药就能见效,尽快把病治愈,这才是最重要的。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如治感冒,有些中医方用的药物类型就完全不同,但肯定有的方是上方。

三元子告诉我,他看到报道:有位产妇发烧,口渴,服用白虎汤,烧退了,人出事了,应该是石膏30g的原因吧?石膏为大寒药物,产妇体虚,承受不了导致的,我认为是这样,不知道观点正确不?这样的治感冒方,我不用。我听网友说,在中医史上,用药,分什么流派,这有意思吗?我写病方,喜欢吸取众多中医的用药长处,力求药方完美。我反对开大方,听说有开60多味的、90多味的、100多味药的,这是在干什么呀?这样的方是治百病的吗?那肯定在治某些病时,有的药,充当了滥竽充数的着角,但同时又担心有些药配伍会产生副作用。一个病人病多,可以分主次一一突破;也可以一天服2方,一方分早上与傍晚服,另一方分中午12点与晚上十点服。我曾治疗一个产妇,在怀孕7个多月时,不知痛,不知饿,不知道酸甜苦辣,她痛苦不堪,她很死。我诊断为感觉神经堵塞,我安慰她,做母亲伟大,很快会过去的,生完孩子停经了,我再开方治疗。她生产孩子个多月了,仍然没有感觉,她说她每天吃4餐,没有拉过一次大便,去检查肚子里又没有多余的食物,真有这样的怪事?于是我开了疏通经络方与治便秘方,让她一天同时服2方。过了几天,我去询问情况,她说各服3剂了,拉过一次大便了,现在肚子很痛。我兴奋不已,我说方子见效了,你知道痛就是感觉神经疏通了,便秘也见效了。她后来没有与我联系过,再后来,在头条给了我的评论点了个赞。我每次治病,总是以尽快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为自豪。


用户12728784739


简单讲,就一灵活对症。病理医理药理贯通一气,君臣佐使分明。而中医处方深不可测者,药量配比。众观先贤处方法度谨严,药味精而量之变化莫测,方中用量有三比一,一比三,六比一,一比六,甚则一味药的用量达全方六倍者有之。而方名一目了然。究拟定方名而言,以药名,病机,病位,五脏六腑,治疗功能等六种类,而真正识透者方可称之谓医。而中医最难者,不但是医理精湛,药理通达为重中之重。而治病取胜的法宝就配方用药。实质要充当一位高技艺的药物研发工程师及药物专家。而当今能俱备者千中之一还要少,动手二十味,三十味甚者更多,乱七八糟大杂烩能治病?还愧称医?叹!叹!叹!.


一尘158359203


中药配方的最高境界是“微复方”!

自古以来,中医药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中药好能治病,但是没人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治病作用。所以,要想让中药达到最最佳的配方,必须要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这就要求先用生物化学技术找出并提取出中药里面的活性药用成分,然后用西方医学研究药的思路,既“三效关系”理论,也就是构效、组效、量效分别与疗效的关系。在比基础上进行“微复方”配伍。

1)构效关系:药物的结构与疗效的关系。准确测定出功能性成分分子的结构,并明确其与疗效间的关系。

2)组效关系:药物种类的结合与药效的关系。依据中医“君臣佐使”《内径》:“主药只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3)量效关系:各种成分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各成分的剂量多少才能使其达到功效的最优点。

用“三效关系”配伍的“微复方”可以让中医药达到最佳的配方, 颠覆西方人对中医的偏见和意识形态,开创中药现代化的新纪元,让中药真正的走向世界了。

这就是中药配方要做到的最高境界。

如果您有更好的见解,欢迎您关注或者留言,我是认知相对论,让我们一起相对论!


认知相对论


中药处方的最高境界是:无一味虚设之药,也没有一分不经斟酌的剂量。下面山人说说民间中医临证治疗的药方是怎么来的,就能明白个中原由。首先他们的用药依据全部依神龙所传《神龙本草》,而非后来的杂七杂八的中药学杂家之见和发挥。临床应用是以一药治一病,但一病有数证,合而为病,如疟、痢、胸痹等,分而为证,如疟病而引起的呕吐、头痛、下痢而寒热、胀痛等。神龙之药经后代医界圣人伊尹仲景取药之对证者,(每个方都有对应的人和证,圣人只传载基方,示范方证对应之法则,而略去具体的人,是恐后世所学浅者,执泥于死方,基方,误人害己)合和几味而成药方。因此医者治病必先有药而后有方,处方组成之后,再审察各药配合之法度,参照与古方何方相似就贯以某方加减之方名。如炙甘草汤、四逆汤之加减。并非医者胸中先有六味或八味之成方,而生搬硬套地让患者服用,方名虽然近似,实则此方非彼方。中医辨证用药出方的程序就是如此。比如人有风、寒、痰食合而为病,必须先四诊详察揣摩其病风占几分、寒占几分、痰食占几分。辨证确定后,依据其邪之多寡,随其邪增减药之剂量,分置君臣佐使,处方成也。或者其病一个方不能统治,就先治其最急者。因此正统中医的处方,无一味虚设之药,也没有一分不经斟酌的剂量,并且服药的疗效,及时回访,方随病变,以候为期(五日),随症之变化微调加减,力求做到谨随病机,药证对应。这才是“明”中医治病出方的正经之套路。


手机用户落霞孤鹜



杏林撷英




配伍是中医师内科技法水平的最重要体现!

中药配方,专业点叫配伍是中医师内科实际临床操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诊断结果和技术水平的高低都会在配伍中体现出来。 有这么一说,十个中医十个方。讲的是同一个病症,十个医生可能会开出十个不同的药方配伍。所以,技术水平、治疗思路、个人喜好等等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药方配伍。


那么问题来了,哪个配伍最优?题中讲配伍的高境界,而不是最高境界,这是很有智慧的。要做到配伍的最佳搭配和充分考虑疗效,大致需要遵循几点:

一、遵循两个第一。疗效第一、用药安全第一。药物有效,但是干过头了把患者送到西天去就没有任何治疗意义了;猛干一堆药,疗效似有似无,纯粹自作多情;

二、遵循大道至简,道法自然。最佳配伍不是药物越多越好,施治对症三两味药也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四逆汤仅有三味药而在回阳救逆药专力宏胜过无数补药;

三、以伤寒论为根基,以金匮要略为扩充,确保经方原汁原味。今人喜欢自己组方,甚至有的自创了许多所谓的神奇药方,往往多此一举,如果认真精研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会发现里面的方子精简而力宏,几乎足以应对任何疾病,何须自寻烦恼陷入无穷无尽的组方深渊;

四、遵循脉证治法,随症而治。

配伍要充分考虑症状和脉象的统一,用药要充分考虑患者当时所反映出来的病症,从而做到随症而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身体健康,更多资讯和知识请关注今日头条壹号中医!点赞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关注让我们的交流更加直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