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消息之象(一)

《周易》消息之象(一)

《周易》消息之象(一)

“消息之象”是指六爻卦體中,“陽長陰消,陰長陽息”的“陰陽”爻的一種漸序更替變化的規律。繫辭上傳”曰:“往來不窮謂之通。”《周易集解》引用荀爽的解釋目:“十二消息,陰陽往來,無窮已,故通也。“繫辭下傳”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周易集解》引用虞的解釋曰:“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

《周易集解》在解釋乾為天卦中各爻“爻辭”時,引用幹寶之辭如下:

初九曰:“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

九二曰:“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

九三曰:“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

九四曰:“陽氣在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

九五曰:“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

上九曰:“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

同時,《周易集解》在解釋坤為地卦中各爻“爻辭”時,引用幹寶之辭如下:

初六曰:“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

六二曰:“陰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遁來也。

大三曰:“陰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

六四曰:“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

大五曰:“陰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剝來”

上六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

由以上之例可見,“消息盈虛”的概念在西漢末期已很盛行了。而在《周易大傳》山地剝卦的“彖辭”中曰“柔變剛”,即漢制人所謂的“陰消剛”。而《周易大傳》澤天夬卦的“彖辭”中曰“剛決柔”,即漢朝人所謂的“陽息坤”。可是按《彖傳》的規矩,於“息”卦則曰“剛決柔”;而於“消”卦則曰“柔變剛”。並沒有以“消息”為名,只是曰“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其意就如雷火豐卦《象傳)所說的“曰盈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雖然《易傳》中並沒有公開明確地強調“消息卦”的規律,但是在其中已有某些發端了。“消息”、“卦氣”之說,雖然有人認為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殷末周初之前”、“商代的《歸藏》”、乃至起源於“夏代以前更古的時代”,可是到了漢朝時期這種學說才真正得以完善,並被當時的易學界較廣泛地認可及運用。出自西漢時期的孟喜就是此說的佼者。孟氏之學傳到三國時期,被得到孟學真傳且長於“消息”的東吳虞翻等人所承襲。這種學說是以易學“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思想為立論的根據和基礎。所謂“消息”,是以“陽生為息,陰死為消”、“陽進為息,陰退為消”為其卦變的邏輯方法及思想基礎的。

“消”是“陰爻”進入純“陽”的乾為天卦,起到消“陽爻”的作用,也說明是“陰氣”的盛長的過程,表述的是一種“陽”向下衰敗之勢。“消者,退也”,“陰”動為退。“息”是“陽爻”進入純“陰”的坤為地卦,起到置換“陰爻”的作用。也說明是“陽氣”盛長的過程。表述的是一種“陽”向上興盛之勢。“息者,長也,進也”,“陽”動為進。也就是說,“陽息坤”謂之“息”,“陰消陽”謂之“消”。“消息之象”是指六爻卦體中,“陽長陰消,陰長陽息”的“陰陽”爻的一種新序更替變化的規律與週期循環過程。

即“陽爻”由坤為地卦的初爻依次連續變化“受”直到上交,最終成為乾為天卦。此更替過程,傳統易學“象數學中有人稱之為“息”。然後,“乾”卦“陽極生陰”。隨繼“陰爻”又由乾為天卦的初爻向上爻連續不斷地取代“陽爻”及其位置,最後將自身變化成坤為止。此更替過程,傳統易學象數學中有人稱之為“消”。

這樣連續更替變化後,形成了12個“消息卦”及其(更替)變化過程。

它們依次為

地雷復卦

地澤臨卦

地天泰卦

雷天大壯卦

澤天夬卦

乾為天卦

天風姤卦

天山遁卦

天地否卦

風地觀卦

山地剝卦

坤為地卦。

《周易》消息之象(一)

在此變化過程中,先是“陽爻”逐漸逐個地取代“陰爻”及其位置後,又是“陰爻”逐漸逐個地取代“陽爻”及其位置。因此,這種卦的變化方法,可以表述“一陰一陽之謂道”的任何互相關聯與對應事物之間的轉化及取代交化的過程和各個變化階段的狀態。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