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消息之象(一)

《周易》消息之象(一)

《周易》消息之象(一)

“消息之象”是指六爻卦体中,“阳长阴消,阴长阳息”的“阴阳”爻的一种渐序更替变化的规律。系辞上传”曰:“往来不穷谓之通。”《周易集解》引用荀爽的解释目:“十二消息,阴阳往来,无穷已,故通也。“系辞下传”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周易集解》引用虞的解释曰:“谓十二消息,九六相变。”

《周易集解》在解释乾为天卦中各爻“爻辞”时,引用干宝之辞如下:

初九曰:“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

九二曰:“阳在九二,十二月之时,自临来也。”

九三曰:“阳在九三,正月之时,自泰来也。

九四曰:“阳气在四,二月之时,自大壮来也。”

九五曰:“阳在九五,三月之时,自夬来也。”

上九曰:“阳在上九,四月之时也。”

同时,《周易集解》在解释坤为地卦中各爻“爻辞”时,引用干宝之辞如下:

初六曰:“阴气在初,五月之时,自姤来也。”

六二曰:“阴气在二,六月之时,自遁来也。

大三曰:“阴气在三,七月之时,自否来也。

六四曰:“阴气在四,八月之时,自观来也

大五曰:“阴气在五,九月之时,自剥来”

上六曰:“阴在上六,十月之时也。”

由以上之例可见,“消息盈虚”的概念在西汉末期已很盛行了。而在《周易大传》山地剥卦的“彖辞”中曰“柔变刚”,即汉制人所谓的“阴消刚”。而《周易大传》泽天夬卦的“彖辞”中曰“刚决柔”,即汉朝人所谓的“阳息坤”。可是按《彖传》的规矩,于“息”卦则曰“刚决柔”;而于“消”卦则曰“柔变刚”。并没有以“消息”为名,只是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其意就如雷火丰卦《象传)所说的“曰盈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虽然《易传》中并没有公开明确地强调“消息卦”的规律,但是在其中已有某些发端了。“消息”、“卦气”之说,虽然有人认为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殷末周初之前”、“商代的《归藏》”、乃至起源于“夏代以前更古的时代”,可是到了汉朝时期这种学说才真正得以完善,并被当时的易学界较广泛地认可及运用。出自西汉时期的孟喜就是此说的佼者。孟氏之学传到三国时期,被得到孟学真传且长于“消息”的东吴虞翻等人所承袭。这种学说是以易学“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思想为立论的根据和基础。所谓“消息”,是以“阳生为息,阴死为消”、“阳进为息,阴退为消”为其卦变的逻辑方法及思想基础的。

“消”是“阴爻”进入纯“阳”的乾为天卦,起到消“阳爻”的作用,也说明是“阴气”的盛长的过程,表述的是一种“阳”向下衰败之势。“消者,退也”,“阴”动为退。“息”是“阳爻”进入纯“阴”的坤为地卦,起到置换“阴爻”的作用。也说明是“阳气”盛长的过程。表述的是一种“阳”向上兴盛之势。“息者,长也,进也”,“阳”动为进。也就是说,“阳息坤”谓之“息”,“阴消阳”谓之“消”。“消息之象”是指六爻卦体中,“阳长阴消,阴长阳息”的“阴阳”爻的一种新序更替变化的规律与周期循环过程。

即“阳爻”由坤为地卦的初爻依次连续变化“受”直到上交,最终成为乾为天卦。此更替过程,传统易学“象数学中有人称之为“息”。然后,“乾”卦“阳极生阴”。随继“阴爻”又由乾为天卦的初爻向上爻连续不断地取代“阳爻”及其位置,最后将自身变化成坤为止。此更替过程,传统易学象数学中有人称之为“消”。

这样连续更替变化后,形成了12个“消息卦”及其(更替)变化过程。

它们依次为

地雷复卦

地泽临卦

地天泰卦

雷天大壮卦

泽天夬卦

乾为天卦

天风姤卦

天山遁卦

天地否卦

风地观卦

山地剥卦

坤为地卦。

《周易》消息之象(一)

在此变化过程中,先是“阳爻”逐渐逐个地取代“阴爻”及其位置后,又是“阴爻”逐渐逐个地取代“阳爻”及其位置。因此,这种卦的变化方法,可以表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任何互相关联与对应事物之间的转化及取代交化的过程和各个变化阶段的状态。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