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停藥難題有解了?最新預測模型出爐!

正在服用抗癲癇藥物且無癲癇發作的患者通常會面臨一個問題:是否需要考慮停藥?停藥後可以避免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停藥也可能帶來癲癇復發的風險。為了進一步探究該問題的答案,來自荷蘭的教授 Kees 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旨在明確癲癇復發和癲癇長期預後的預測因素,並建立患者預後的預測模型。該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 The Lancet Neurology 雜誌中。

癲癇患者停藥難題有解了?最新預測模型出爐!

研究者對 Pubmed 和 Embase 數據庫中的文獻進行了系統回顧和 meta 分析,納入了無癲癇發作的患者停用抗癲癇藥物以及癲癇復發相關隊列研究。排除手術治療及症狀性癲癇相關的研究。基於所有患者數據計算生存曲線和風險比,按照逆序的方式選擇最強預測因素並轉化生成患者風險預測模型。

該項 meta 分析共納入了 10 項研究共 1769 例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 5.3 年。納入了前瞻性、回顧性和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包括兒童和成人患者。812 例(42%)患者發生了癲癇復發。136 例患者在其隨訪的最後一年發生了癲癇。

癲癇復發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癲癇緩解前癲癇的持續時間、停用抗癲癇藥物之前無癲癇發作的時間、癲癇發病年齡、熱性驚厥病史、癲癇緩解前癲癇發作的次數、無自限性癲癇綜合徵、發育遲滯以及停藥前 EEG 癇性異常放電(見圖 1)。

癲癇患者停藥難題有解了?最新預測模型出爐!

圖 1 癲癇復發的預測模型

在隨訪最後一年發生癲癇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癲癇緩解前癲癇的持續時間、停用抗癲癇藥物之前無癲癇發作的時間、停藥前服用抗癲癇藥物數量、女性、癲癇家族史、癲癇緩解前癲癇發作的次數、部分性癲癇發作以及停藥前 EEG 癇性異常放電(見圖 2)。這兩項模型預測癲癇風險的一致性指數為 0.65,預測長期無癲癇發作的一致性指數為 0.71。

癲癇患者停藥難題有解了?最新預測模型出爐!

圖 2癲癇停藥後 10 年內無癲癇發作的預測模型

臨床醫師根據該研究的兩個預測模型,就可以在癲癇患者停藥之前綜合評估患者各種因素,計算其 2 年或 5 年復發風險以及 10 年內無發作的幾率。如復發風險很高,則需要考慮繼續用藥;如復發風險低,且 10 年內長期無發作的幾率較大,則可以考慮停藥。對臨床醫生的實踐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總之,該研究提供了對兒童和成人癲癇患者基於循證醫學的預測模型,可幫助預測患者停藥後的預後情況,包括癲癇復發以及長期無癲癇發作的風險。但該研究的最主要侷限在於無長期使用癲癇藥物的對照組,且對於長期無癲癇發作無統一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