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上海的詩與遠方,這幾條馬路是文學青年的打卡勝地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最近的上海書展人氣火爆

在這個滿城書香的日子

追求“詩和遠方”的文學青年們

也可以去走走這些馬路

尋訪最文學的上海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陝西北路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陝西北路原名西摩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建成於1914年。

陝西北路(新閘路-延安中路)短短近千米,雲集了名人舊居、典型風格建築、革命遺蹟等歷史文化景觀近20處,是上海開埠後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的代表性路段。

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曾說過:“陝西北路很美的……那次在意大利,住在比薩斜塔附近,從住處走出來,就是西摩路的感覺。”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陝西北路沿線多為何東公館、宋家老宅、榮家老宅、馬勒別墅等獨立式花園住宅,間有華業公寓、太平花園等公寓建築群落,西摩會堂、懷恩堂等宗教建築,內含小型戲院的平安大樓等商居兩用建築,展現了老上海公共租界拓界期間社區生活的居住、文化、精神建設狀態。

1條馬路21處名人故居,走完這條陝西北路也就走完上海的前世今生!

多倫路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作為上海唯二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另一條是陝西北路),多倫路的不同在於它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這條五百米的街道居住著眾多的文化名人,像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柔石、馮雪峰及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等,都曾經在這條小街上生活居住過。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多倫路可以說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營,中華藝術大學舊址曾經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的會場,多倫路上銘牌介紹:夏衍、馮雪峰、瞿秋白、柔石、許幸之、潘漢年、張愛萍都在這條小街上活動過;

抗戰勝利後,這裡還有湯恩伯、孔祥熙和白崇禧的公館,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倫路210號的白公館裡度過的,在一條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瞭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遺蹟在上海是罕見的。除了名人故居遺址外,多倫路上有一些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館。

福州路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對於文學青年們來說,能沉浸在書的海洋是幸福的。而被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的福州路,正是屬於“書蟲”的路。

全長1200餘米的福州路,不像網紅馬路那樣處處都是精緻的店鋪,街上散佈著上海書城、古籍書店、上海外文書店、科技書店等多家大型書店。

無論你是哪一派的小文青,都能在這條街上找到心儀的書籍。這條路上的書店都是上世紀90年代就開張了。除了書店,這裡文具、畫具店也是可淘到寶貝的必來之地。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除了沉澱歷史的書籍,還能在福州路品嚐到“最老”的本幫菜——老正興菜館(福州路店)。福州路文化街的約會,必然不能毫無新意地以一場電影收尾。畢竟在福州路上有著“遠東第一大劇場”逸夫舞臺,一場戲興許會留下更深刻的記憶。

紹興路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這條“上海最文藝馬路”全長不過500米,但卻遍佈著眾多的知名雜誌社、特色咖啡小店和安靜神秘的書店,似乎每走十步就會發現喜悅。

位於紹興路54號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曾是杜月笙母親的住所。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音像出版社也都在這條路上。幾年前,上海崑劇團

搬回了經過整修的紹興路9號,紹興路上又響起了悠揚的崑腔。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導演關景鵬當年拍《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時候,一定要讓陳沖演的嬌蕊在紹興路50號的陽臺上梳頭。

那是一個有著玲瓏的陽臺的小樓,棗紅的鐵柵欄彎曲成玫瑰花的形狀,通過兩扇窄窄的落地玻璃窗通往內室。不過,當年“玫瑰陽臺”的主人,始終沒有答應劇組的拍攝請求,令關大導演頗為鬱悶。

山陰路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山陰路長651米,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不似四川北路那樣繁華喧囂,安安靜靜地可以聆聽與感受它的百年曆史,以及裡面的故事。

論及建築的多樣性,山陰路堪稱近代民宅“博物館”。以恆豐裡、四達裡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建築,以大陸新村、文華別墅為代表的新式里弄

。以千愛裡為代表的日式花園裡弄,以及獨立成套的西洋式公寓施高塔大樓,都集中在這條小馬路上。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而山陰路最引以為豪的是,這裡曾聚集了大批文化名人。1933年4月,魯迅搬至大陸新村居住,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搬到山陰路後,魯迅跟諸多摯友成了鄰居,日本友人內山完造

就住在不遠處的千愛裡。大陸新村的對面是東照裡,魯迅時常去瞿秋白家走訪。老友茅盾也在魯迅遷至大陸新村後搬到了山陰路,兩人的聯繫就更頻繁了。

不急不躁,如今的山陰路依然維持著,那份安靜以及文化的體面。

思南路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思南路,始建於1914年,是上海著名的法派名街,兩邊梧桐林立,西式洋房似乎是城市歷史的活話本。在這裡發生過的故事,在這裡居住過的人物,都是能在中國近代史有名號的人物,商業、政壇、文化、藝術……各個方面的人物都有!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思南路73號,1946年~1947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在這裡工作、生活。他曾在這會見中外各方代表,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思南路39-41號,現在名字叫上海文史研究館,它以前是三、四十年代上海金融大亨袁佐良的寓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拒絕為日本人演出的梅蘭芳離開北平綴玉軒寓所,全家遷居上海,就蟄居在今天的思南路87號。

拋開那些煙雲往事,思南路如今已經是文藝青年最愛的地方之一。點上一杯咖啡,翻閱幾本書籍,身旁的人靜靜的來,靜靜的走,體會著愜意的小資風情。

永福路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有人說,永福路很低調,它很短,全長不到500米,路上大多是花園住宅,有少量新式里弄和公寓。永福路離武康路很近,卻常常被忽視掉,它安安靜靜地坐落在一旁,不卑不亢。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永福路52號是中國的電影編劇,尤其是有志於電影劇本創作的文學青年仰望的地方,對於電影導演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中國許多優秀的電影劇本就出自這個“小白樓”裡。

永福路123號-1,是上海教育出版社,與其並排並立的永福路123號-2,就是民國報業大王史量才的上海故居之一。永福路200號是原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現在是上海灘頂級的餐飲會所雍福會。

永福路復興路轉角處是一幢六層樓的老公寓,名為良友公寓,許多文人曾經住在這裡,比如著名外國文學翻譯家、上海電影廠廠長、駕機投奔祖國的飛行元老、紡織界科學院士……

愚園路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愚園路,作為上海永不拓寬的64條馬路之一,也是一條從未易名的路。這裡既有著紅色革命的足跡,也有民主運動的足跡。既有著諜戰的往事,也走過許多文人墨客的身影。

漫步於此,會忍不住想象,說不定一個轉身的邂逅,眼前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就是當年文人墨客們駐足停留的角落。

寻找上海的诗与远方,这几条马路是文学青年的打卡胜地

在鼎盛時期,沿路建了好多花園住宅及新式里弄,如著名的西園大廈(愚園路1396號“九層樓”)、宏業花園、滬西別墅

(愚園路1210弄,亦稱“好萊塢弄堂”)、王伯群舊居、聯安坊、洛公館、四明別墅、歧山邨(導彈之父錢學森一家人的舊居)等。也有不少歷史名人、作家、文化人曾經居住於此一帶,傅雷、顧聖嬰、瞿秋白,康有為、蔡元培、錢學森、茅盾、施蟄存、沈鈞儒,都曾經參與愚園路的歷史。

在張愛玲的小說《色戒》的結尾處,女主角王佳芝坐上了黃包車。她對車伕說:“愚園路。”這是張愛玲的小說中唯一的一次明確地寫到愚園路。張愛玲的生活印跡卻一直圍繞在愚園路附近。

生活在上海不止詩與遠方,

還有那一條條充滿文藝氣息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