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國書畫‖ 溯源「青州現象」

雜談 中國書畫‖ 溯源“青州現象”

青州書畫市場享譽全國,已經成為濰坊乃至山東的一張燙金名片。一個小小的縣級市,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一波又一波的市場起伏變化,但青州書畫市場卻一直屹立不倒。由此,引出人們對這種現象的迷惑不解和褒貶不一,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筆者認為,要研究和探討“青州現象”,不要僅僅把它看做是一種市場行為,而是應該把它放在更高的文化層面。著名學者西沐教授說:“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在青州書畫市場首先是培養起了一種收藏投資的文化,這種收藏的文化就是誠信、保真、參與,從而能夠實現一定範圍的流轉。”仔細分析,青州書畫市場的發展並非是一種偶然現象,其產生有諸多條件和因素。既有歷史的,也有當代的;既是個性的展示,又是共性的會集;既是一種自覺收藏意識和文化傳承的認知,又是一種歷史文蘊和現代文化相接合的產物,是由此而產生的一種當代文化氛圍。

青州書畫事業的發展繁榮,是經過了幾代人的奮鬥開拓而生成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青州的一些書畫愛好者,就開始進入當代書畫的“收藏”。確切地說,那是還不能稱之為收藏,只能說是一種不自覺的朦朧的愛好。這一時期的愛好者既沒有收藏的概念,也沒有增值的要求,形式也與現在不一樣,都是以求索的方式收藏幾幅當地的名人書畫。他們中間一些比較早的介入者,有的已經逝去,有的已經進入耄耋之年。這些老一代的書畫愛好者,他們可以稱為青州書畫市場的鋪路人,正是有了這些人的早期引領,青州書畫事業才得以逐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所以我們今天探討“青州現象”,首先應該想到這些先驅者。

青州的書畫市場作為一種現象,或者叫做一種模式,已經引起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的興趣。就我所知,目前已經有兩位在讀藝術學博士把青州現象做為研究對象,他們的博士論文都是以“青州現象”作為課題,並且已即將成文。他們兩個都跟我進行過比較深入的交談,對“青州現象”的深遠歷史意義給予高度評價。

前幾天見到著名學者西沐先生和首師大寧強教授,他們兩個都是藝術金融方面的專家,博士生導師。在於其交談中,他們對“青州現象”既非常感興趣,同時又有許多迷惑。西沐教授對青州還比較瞭解,寧強教授卻幾次問我,青州一個小小的縣城,為什麼書畫市場如此發達,其根源到底在哪兒?因此我相信,今後會有更多的學者和高端人士對“青州現象”進行研究和探討,也會對“青州現象”做出正確的評價。

僅僅簡單地描述“青州現象”,總感覺還是比較淺浮和抽象。如何追根溯源,深層次的挖掘“青州現象”形成的原因,我想還是從更高層次和更廣泛角度去研判。就像西沐老師說的:“青州現象首先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現象必然會有其文化底蘊。這個底蘊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歷史沉澱,一個是當代傳承普及。為了理解起來比較鮮活,我們首先以當代青州的各種自覺的文化現象為基礎,以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為探討,以典型的人員為對象,或許更能夠說明問題。

我們探討“青州現象”,不要把青州市場看做是一個冰冷的市場,而是應該看到一組鮮活的人群。正是由於青州市場有這樣一群有思想、有追求、有目標、有愛心、有堅持精神的人的存在,才成就了青州市場。他們既有喜怒哀樂,又非常有持恆的進取精神,因此我們在研究“青州現象”時千萬不要忽略了人的因素。

正如著名學者西沐先生在評價青州市場時所說:“大家看到的市場數據、看到的市場現象,那僅僅是抽象的一些數據、僅僅是一些現象而已,在數據、現象後面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演繹的歷史,是書畫市場歷史發展的過程,是一群人,是這群人所形成的收藏投資文化與傳統,這是最關鍵的。”

(一)自覺文化氛圍

雜談 中國書畫‖ 溯源“青州現象”

在當代青州,人們對各種文化的延續和傳承都很重視,各文化行業都有一批活躍分子,一批熱心人,他們不圖名不圖利,自覺自願地儘自己所能做著行業挖掘、傳承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許多還成立了協會組織,據統計,僅文化藝術類協會就有38個。這些人以自己熱愛的行業為對象,深入探討某一現象的歷史起因 ,現實狀況,或者把某一項文化活動研究、推廣、實踐到極致。為青州文化事業無私奉獻了自己的辛勤勞動。這種發自民間的自覺文化意識,是青州自古至今的文化傳承特色。

還是先從書畫說起。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青州一位原在武裝部工作的馮老先生,那時便開始接觸當代書畫家。有一位來自菏澤的年輕畫家吳東魁,時在青州工藝美術廠上班,畫一些簡單的工藝品。馮老先生喜愛書畫,也懂得書畫的優劣,所以他慧眼識珠,發現吳東魁年輕有為,花鳥畫畫的很出色,便及力扶持這位年輕人。

那個年代生活比較困難,馮老先生便經常給他一些接濟,有時會把吳東魁請到家裡吃飯,後來馮老幹脆就讓他吃住在自己家裡,成為了要好的朋友。這位吳先生後來去了北京,並發展的很出色,這不能不說與當時馮老先生的接濟、扶持、推薦有著很大的關係。當然,馮老先生也因此而收藏了吳先生的不少作品。如今馮老先生如今已經作古,同時期目前還健在的像王老師,趙先生等等,他們都已八、九十歲高齡了,但仍然關心著青州書畫事業的發展。他們的後人,像馮老先生兒子,王老師的女兒等等,也都繼承了愛好書畫的家風,如今仍然活躍在青州書畫市場,成為當今青州書畫市場的中堅力量。

如果再說到青州比較早的書畫愛好者,人稱“鬍子”的王先生應該是一位。王先生從小喜歡書畫如醉如痴,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在青州萬年橋南開了一家畫廊。剛開始主要是經營部分古代書畫,後來轉向當代書畫的推薦推廣。

王先生為人聰慧仗義,書畫造詣豐厚,又喜歡結交朋友,在青州書畫行業頗具領頭羊的作用。多年來堅持走專題推薦和收藏的路子,推崇精品意識,他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最早推薦姚有多先生的畫廊之一。後來又對田黎明、何家林、史國良等等著名書畫家進行推廣推薦。前些年直接去了北京與拍賣公司合作,並在北京創建了自己畫廊,一路走來做的非常出色。應該說他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繁榮的奠基人之一。

還有一位王先生,也是書畫愛好者,他很早就在北京做企業辦事處的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始接觸書法家沈鵬先生。並在來往於青州北京其間開始為極少數的青州書畫愛好者推薦沈先生,沈鵬先生能在青州留下大量的做品,與王先生的早期推薦有著直接的關係。

王先生作為青州最早的書畫經紀人,在青州書畫市場的形成發展中起到了先行先試的作用。隨著閱歷和經驗的增長積累,提出了自己的不少真知灼見。比如他在選擇推薦年輕書畫家方面,就提出先諮詢成名書畫家的意見,以及年輕書畫家的“三養”說等等。在青州書畫界,王先生的獨具慧眼是人人皆知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是青州發掘優秀書畫家的伯樂之一。

衛校的李老師,也是從上世紀八十年末代開始介入當代書畫的推薦收藏。那時交通很不方便,有時為了推薦書畫家,他騎著自行車南跑臨朐,北去壽光。如果沒有真摯的熱愛之情,幾十公里的單車騎行,每個週末的長期堅持,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青州,李老師可以說是接觸當代書畫家最多的一位,特別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每週日李老師都請書畫家到青州來。當代所有著名的書畫家,幾乎都跟李老師打過交道。早期跟隨李老師把玩書畫的一批人,現在也都活躍在青州書畫市場,成為青州畫廊的骨幹力量。

李老師自己喜歡收藏四條屏,他所收藏的四條屏積品成冊,出版了《中國當代名家四條屏作品集》,共收入當代著名書畫家四條屏169套。這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獨門專題收藏,後來他的這套四條屏專輯被拍賣公司整體拍賣。

黃樓鎮龍塘村一位老農民高老師,自2001年始歷經九年,寫成了61萬字的《龍塘村志》。著名史志工作者張景禮說:“《龍塘村志》橫陳村莊自然環境、居民姓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人物等諸多方面,縱述村莊自然與社會不斷演變的歷史和現狀,資料詳實,內容豐富,堪稱一村之信史、一村之百科全書。”

其間在農閒時節,外出調查研究,有時徒步、有時騎自行車,到外地去坐車住宿都是自費,但高老師他們就是憑這一腔熱情,做成了這樣一件好事。經過了九年的歷練,高老師竟然在此基礎上,於2012年籌備成立了彌水文化學會,創辦了《彌水》雜誌,彌水文化學會聚集了臨朐、青州、昌樂、壽光等地的文友。《彌水》雜誌的編輯都是文友們利用業餘時間無賞奉獻,《彌水》的印刷也是文友們湊錢印製,這也是青州人追求文化的一個縮影。

《青州文學》雜誌同樣是如此,自創建以來,幾任總編和編輯,都是業餘時間無賞服務。現任總編馮老師,也是一位農民。為了辦好雜誌,他帶領這些“義工”編輯們辛勤耕耘,為青州乃至各地的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塊優良園地,他自己也是經常棄家裡的農活於不顧,起早貪黑為雜誌的出路忙活。有時資金匱乏,還要自己掏腰包支付印刷費用。但是每當談起自己的追求,他卻是那麼自信,那種發自內心的對文學的熱愛之情讓人感動,這樣的追求,也是當代青州人對文化的傳承熱戀。

青州有很多的書畫家,雖然青州的書畫市場很發達,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追求,仍然孜孜不倦地堅守著自己陣地。這些書畫家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或寫生,或聚會,或坐在一起抿酒交流,他們從來也沒有因為青州書畫市場的火爆而浮躁。有時他們會去養老院慰問,春節會去老鄉家裡贈畫寫對聯,還有時會組織起來去“青州人畫青州”,書寫和描繪故鄉的優美景色。以平淡之心,做淡然之事,保持了青州古老的淳樸之風。這種淡然淳樸,也許是多少年來形成的一種青州風氣。

“放下鋤頭,拿起畫筆”,這是青州農民畫提出的口號。青州農民畫最近幾年在會長於先生的組織帶領下,發展迅速。會長於先生是一位熱心腸的人,他為組織發展青州農民畫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目前農民畫合作社遍佈全市各個鄉鎮,並建立了農民畫院,農民畫博物館,使青州農民畫逐漸形了系列,農民畫創作者達到2萬人。

中國美協原副秘書長李榮海長期從事農民畫的研究,他對青州農民畫的評價是"想象豐富、構圖飽滿、色彩鮮豔、富有地方特色"。青州農民畫用原始、純樸的視角,用"不取巧"的眼光來看世界,創造了原生態的藝術美。這種來自民間的藝術,同樣蘊含了豐富的青州文化特色。

我有一位朋友楊先生,熱衷於廣場文化,近十年來一直在跳廣場舞鍛鍊。後被選為青州廣場舞協會秘書長,幾年來為了使青州廣場舞衝出青州走向全國,一直在為青州廣場舞的提升奔波,有時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但是他們所做的一切,既沒有人贊助,也沒有人扶持,就是憑自己對廣場文化的熱愛而無賞付出。最近他們得到全國廣場舞協會的認可,帶隊去武漢參加了全國夢之隊集訓,為青州廣場文化爭得了榮譽。

青州的中老年體育文化項目氣排球運動,就是在原車站小學排球隊的基礎上,由唐先生髮起並組建了“青州老年氣排球隊”。經過了幾年的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市體委的支持,併成功地舉辦了“全國中老年氣排球比賽”,使青州的氣排球運動與旅遊和文化掛鉤並走向全國,這期間無論訓練還是到外地參加比賽,都是自費進行,憑藉一種自發性熱情,能把一個體育項目做的如此具有文化韻味,也算是一項創舉。

陳明順非常喜愛京劇,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轉業回到家鄉青州後 ,被選為青州市京劇票友協會副會長。2002年毅然自己出資租賃下一處閒置樓房,讓京劇票友們無償使用了3年多。2005年他退居二線,創辦起青州市眀順認證諮詢公司。他的辦公樓是一處沿街樓房,有三個樓層,他僅留下一樓作為辦公場所,其餘兩層作為京劇票友們的活動場地。

有人對他的做法不理解,勸他不如把閒置的兩層樓租出去,他卻說:“我覺得,錢多錢少無所謂,只要夠生活的就可以。京劇票友們沒有活動場所不行。” 陳明順的愛心義舉受到了廣大京劇愛好者的稱讚。青州市京劇票友協會換屆時,他全票當選為第二任會長。從此,陳明順為大夥服務的熱情更高,自己投資為協會添置了一副骨板;到外地購買了高標準的京劇樂譜;每逢下鄉或進社區演出,他無條件提供車輛服務;一週兩次的會員活動,他免費提供茶水等等。

一位有老先生,退休後喜歡寫文章。他發現古代青州的寺廟很多,但沒有系統的記載,於是自費開始調查研究。用了幾年的時間,跑遍了青州的各個角落,蒐集整理青州寺廟的文字資料和老照片。出版了《青州寺廟縱覽》一書,填補了青州寺廟文化的空白。他還曾寫過像《古州尋蹤》、《青州民俗》等有關青州的書籍十幾本。都是作為一種業餘愛好創作的,他自覺自願地去做這些挖掘整理工作,所有的開支都是自費,沒有想到任何和好處和回報。

青州畫廊協會會長左景嶽先生,既是企業的老闆,又喜歡書畫收藏,自畫廊協會成立以來,帶領協會的各級同仁為青州書畫市場的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對青州畫廊業的正規化規範化管理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畫廊協會的成員們在他的帶領下,獻計獻策,團結一致,引領青州書畫市場不斷走向發展繁榮。特別是在(2005)高潮之後的(2006--2009)年期間,帶領畫廊協會的成員和廣大畫廊主們,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對青州書畫市場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這種無賞的奉獻和熱情,得到青州畫廊業的讚許。

像前面提到的這樣的人在青州大有人在,他們沒有名利思想,憑的就是一種責任感和自我愛好。比如說有的人徒步走過自青州開始的絲綢之路,調查過全國五十六個民族,有的人寫盡了青州的名勝古蹟,有的人調研了青州所有的古槐,有人研究“海岱詩社”,有人撰寫“偶園”的歷史等等,並且都是自費作了詳實的調研印書成冊。這些自覺的,沒有絲毫功利的文化使者,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文化追求,就是青州古代文化地傳承和人當代自覺文化意識的具體體現。

在青州,這樣的民間自文化比比皆是,比如說古玩、花卉、盆景、紅絲石、花鍵風箏、集郵、酒藏、茶藝等等。這些文化項目,個個都有一批人在無賞奉獻。這種自發的文化現象,是一種自覺的文化意識,一種對文化的真心熱愛,這種文化意識的廣泛存在,是一種當代文化氛圍,這種氛圍足以說明青州文化底蘊的傳承有序和深厚斑斕。根基於此,書畫市場的“青州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歷史文化淵源

雜談 中國書畫‖ 溯源“青州現象”

探討和研究“青州現象”,離不開青州幾千年的輝煌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這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的歷史文化淵源。青州是一座古老的小城,歷盡滄桑幾千年,人文資源積澱深厚,名人足跡遍佈古州。大禹治水劃九州,青州便為九州之一。自兩漢至明初,青州作為齊魯大地的政治文化中心,長達近兩千年。青州風景名勝薈萃,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豐厚。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青州曾為名城重鎮,在全國享有盛譽,悠久的歷史給青州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青州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古街道,蜿蜒幾十裡的街巷青磚綠瓦、紅柱白牆、雕樑畫棟、青石鋪路,透出濃濃的古風雅韻。青州雲門山、駝山、仰天山的摩崖石刻和石窟造像歷史悠久,遍佈歷代名人手跡和古老的摩崖雕像,見證了青州輝煌的歷史。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北魏至齊的石佛造像,是古代青州佛教文化鼎盛的識記,其優美的造型敢於維納斯媲美。

青州的文化底蘊來自歷史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的交匯,還是古代名人世家的續延,以及歷朝歷代達官皇族的貴族氣質,或者說到舜禹堯王等等,無不在青州這片廣褒的大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遺韻。

細數還有范仲淹知青州的範公祠、有李清照居青州的順河樓;有明代恆王府的古牌坊、有清代國老府的後花園等等。這些都是青州悠久歷史文化的縮影。青州的書畫名人自古有之,宋代的李成、明代的馮起震,清代的盧燕、王曰叟,民國的楊潤初、焦旨白,當代的丁寧原、劉國松等等。這些或許就是青州人偏愛書畫藝術的歷史和文化淵源。所以青州人自古以來也養成了家家掛書畫,戶戶有中堂的傳統特色,因此說青州自古就有重收藏的古韻雅風。

在青州的收藏曆史長河中,宋代的李清照夫婦就是很好的範例。從宋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李清照隨丈夫趙明誠從京城來到相對寧靜的青州,李清照感到輕鬆愉快。她借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把居所取名“歸來堂”,引其中“審容膝之易安”,將居室稱為“易安室”,號“易安居士”。

李清照夫婦在青州期間蒐集到了大量的金石書畫,為他最終完成《金石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青州《彌水》原執行總編唐樹棟有文說:“公元1126年3月,趙明誠的母親逝世於金陵,趙明誠南下奔喪的時候,從青州攜帶了15車金石文物自東海郡(今江蘇連雲港境內)渡淮河、長江運抵至江寧。而李清照看著剩餘的金石文物,‘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不算趙明誠帶走的15車,還有十餘間屋的金石文物。” 李清照夫婦的這種收藏活動,自然帶動了當時青州的收藏之風,這對於後來青州金石書畫收藏的延續,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青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古代就有的各種文化活動,像明代青州著名的“海岱詩社”,享譽全國,就是古代青州文化的結晶。明嘉靖十四至十六年(1535年一1537年)之間,陳經以禮部侍郎丁優歸裡,於是約八人結為"海岱詩社"。當代滄州文人趙景春在其日誌中說:“詩社每月集會一次,輪流召集,集會地點在青州北部禪林寺。每次集會,社員必須擬賦題一道,古今詩十首。同時規定會友各備私課簿一冊,公課簿一冊,大小格式相同,轉相抄錄。不許將會內詩詞傳播,違者有罰。可見其作詩完全是自適性情,以此娛老,不以文壇名譽為事。所以更能顯示出獨特的詩歌風貌。”

"海岱詩社"唱和之詩,由馮格曾孫馮琦編為《海岱會集》十二卷。詩集按詩體分類編排,共計收詩749首。此詩集編成並未刊刻,後以手抄本及《四庫全書》本兩種版本流傳。鄭文平在《海岱會集》中說:“文人結社,詩友唱和,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漢代的‘柏梁聯語’,東晉的‘蘭亭之會’,唐代的‘九老會詩’,宋初的‘西昆酬唱’,以及明代‘公安’、‘竟陵’,清代的‘浙西’、‘常州’詞派,各種詩社、唱和,不勝數計。這種現象有的傳為一時之盛,有的則行為流派,影響文壇,使詩文風氣為之一變。可以說,詩社、唱和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海岱詩社的結社方式,多麼像如今的《青州文學》、《彌水》等雜誌人員的組織形式。這種文蘊的傳承,一直延續至今,在廣褒的青州大地上生存蔓延。

說到青州的古代文化,不能不提及青州博物館。青州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成立於1959年。1984年建設新館,為仿古式民族建築群,是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收藏各類文物2萬餘件。海內外孤本--明萬曆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填補了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東漢大型出廓"宜子孫"玉璧為目前僅見的有字漢璧;青州龍興寺石刻佛教造像群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數量之大、雕工之精、貼金彩繪保存之好為中國文物考古所罕見。

博物館運用先進的藝術手段,推出了簡史陳列、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書畫、古貨幣、碑碣、石刻、革命文物等10個專題陳列廳。展覽融實物、照片、模型、圖表、文字、講解為一體,並配以光、聲等特殊效果,使您儘可領略青州璀璨的歷史風采。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狀況和風俗民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珍貴資料,因此,被譽為“小大博物館”。青州博物館是一座青州古代文化寶庫,它所收藏的這些文物反映了青州燦爛的古代文化,是青州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研究探討青州文化底蘊的歷史見證。

總之,古代青州燦爛的文明和豐富的文化,培育了青州人古雅文心。使青州人內心深處保留了許多自覺的文化延續和傳承思維,這種思維深深地植根於廣大民眾之中,成為一種秉性,化為一種大眾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愛之情,成就了青州的書畫市場,成就了書畫市場的“青州現象”。

(三)市場形成回顧

雜談 中國書畫‖ 溯源“青州現象”

青州書畫市場的初始是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80年代,那時人們擺脫貧窮逐漸富裕起來,書畫收藏之風也逐漸興起。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又愈見稀少,青州人便以敏銳的眼光把目標鎖定了當代書畫。那時的當代書畫家幾乎都沒有走向市場,既無現在的牛氣,價格也極低。於是,青州人的收藏興趣由此而起,從此,書畫收藏便一發而不可收。可以說凡當代較有名氣的書畫家,大都到青州辦過展覽,就是沒有來的,也與青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青州人喜愛書畫收藏但又不拘泥,以藏養藏逐步與經營融為一體。隨著書畫家的不斷光臨,青州的書畫愛好者也迅速增加,而作為經營者的畫廊,也隨之多了起來,漸漸有了些起色和名氣,形成了一定規模,具有了相當的品位。目前青州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當代書畫交易重地。所以, 民間流傳著“中國書畫看山東,山東書畫看青州”的說法。

青州書畫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基本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初級階段、形成階段和發展繁榮階段。

青州書畫收藏的初始應該為1985—1995年,這個時期我們可稱為當代書畫市場的朦朧期。這一時期還談不上真正的收藏,就是一種自發的喜歡,找到當地書畫家求幾幅書畫懸掛,既沒有收藏的概念,也沒有增值的想法。眼界高一些的愛好者,選中了某位外的書畫名家,由個人或單位出面邀請並安排食宿,然後由書畫家寫字或畫畫,走的時候再送一些土特產,然後大家分別收藏幾幅作品,這在當時已經很時髦超前了。不過到了這一階段後期,已經有人開始購買一些知名書畫家的作品,並有了早期的畫廊出現。

青州書畫市場的形成是在1995---2005年期間。這10年是青州書畫市場形成的重要時期。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許多年輕書畫家開始走穴買畫。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很多的年輕書畫家開始進入進入青州(比如沈鵬、中石、劉大為、馮遠、田黎明、盧玉舜、唐勇力、陳平、史國良、謝志高、胡勃、袁武、畢建勳等等),可以說當代著名書畫家幾乎都到過青州。

這些書畫家的到來,在青州留下了大量的作品,為青州書畫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貨源基礎。青州書畫市場出現是在2000年,有兩個市場,一個是北門裡古街市場,另一個是地處堯王山西路的鈺鏵文化市場。但是古街是以雜項為主,鈺鏵市場才是青州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書畫市場。

開始,鈺鏵文化市場也不過4--5家畫廊,後來逐漸增多,到2005年第一個市場高潮時,鈺鏵市場的畫廊發展到了40多家。並輻射影響到周邊地區,因此每年春節過後,都要邀請周邊地區的畫廊和青州的愛好者前來舉行迎新春書畫展,連續幾年延續不斷,這在當時也受到周邊地區的好評和讚揚。後來書畫藝術城每年都舉辦的迎春書畫展,也是延續了這一傳統。

鈺鏵文化市場的不斷髮展擴大,不僅輻射到周邊的濟南、淄博、東營、濰坊,煙臺、威海等地,而且在全國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全國各地的畫廊主和書畫愛好者經常光臨光顧,在業界以誠信、熱情、無贗品而著稱。後期的鈺鏵文化市場是青州的書畫愛好者和周邊地區人氣聚集的地方,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成為國內較有名氣的書畫交易中心。鈺鏵文化市場,可以說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的基礎,它為青州書畫市場的發展壯大起到了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

青州書畫市場的真正發展壯大,是從2006年開始,當時左景嶽先生開發建設了青州書畫藝術城,並於同年成立了青州市畫廊協會。成立後的畫廊協會開展了許多有組織的活動,比如說舉辦各種展覽,制定誠信行為規範,建立書畫鑑定小組,聯繫全國各地的拍賣公司等等,使青州的畫廊業由鬆散走向集約,由散漫走向規範,在這些方面,青州畫廊協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2009年是書畫市場調整的最艱難的時期,這期間所有的畫廊都因為在05年的高潮中買到高點,手裡幾乎都沒有流動資金,經營非常困難。在這樣的氛圍下,青州的畫廊主們也沒有氣餒,大家團結一致,相互鼓勵,四面出擊八方拓展,上北京下江南,走出去請進來,利用各種方法開拓市場。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熬過嚴冬,迎來了2010年的第二個市場高潮。青州書畫市場也由此而名滿全國,得到了廣大書畫界的認可。

自2010年開始,青州的三家銀行也開始注重文化產業,先後為畫廊發放貸款給予資金支持,使資金短缺的畫廊有了資金保障,這也大大促進了青州畫廊業的發展。各地的拍賣公司也不斷光臨青州徵集作品,同樣為青州書畫市場的發展做了很大貢獻。2013年3月28日,在青州畫廊協會的協調下,吉林九翔拍賣在青都國際大酒店舉行了有史以來青州第一場書畫拍賣會,從此結束了青州無拍賣的歷史,敞開了青州舉辦拍賣會的大門。

青州書畫市場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到現在的模樣。目前有書畫藝術城、明清古街、宋城、君怡都、泰豐、大明衡王城.寶鼎大廈、中晨藝術小鎮、農民畫市場九大書畫市場,共計有大小畫廊近千家。一個小小的縣級市,總面積不過1569平方公里,總人口 90萬,文化產業能如此發展,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青州書畫市場的形成是一個特殊群體由愛好到經營,由小眾到大眾,由不自覺到自覺,有散漫到規範的發生發展過程。

(四)市場形成特點

雜談 中國書畫‖ 溯源“青州現象”

青州書畫市場發展到今天,既是青州當代文化意識的結果,有時古代文化底蘊的延續。那麼分析起來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青州書畫市場的形成是一種自發現象。青州書畫市場自2000開始,到今天發展到如此規模,自是至終既沒有人去組織,也沒有政府的干預,期間政府只起到掌握大方向和引導作用。

可以說青州書畫市場的形成,是一群書畫愛好者由初始的毫無功利的喜歡書畫,再到進入愛好和收藏,然後又把作品拿出來互賞互換,再到以藏養藏,最後逐步走向畫廊經營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正是由於這些書畫愛好者們持之以恆的堅持和努力,就這樣一步步的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市場格局,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是青州書畫市場的特點之一。

其次,青州的書畫作品是買全國賣全國。青州的畫廊和書畫愛好者,在收藏經營中基本都是選擇全國各地的著名書畫家作為推廣對象。一般情況下,主要以北京、杭州、天津、西安、南京等地為主,同時兼顧到江蘇、河南、河北、東北地區等地。原因在於北京有中央美院、國家畫院等高級別的書畫機構、而杭州等地有中國美院及各大著名藝術院校。這些美術機構和院校是中國當代書畫人才聚集的地方,因此,從中推薦出的書畫家基本都是當代頂尖的書畫人才。

正是由於青州人這種買全國的敏銳眼光,推薦出了具有全國糧票式的當代書畫家,進而得到了全國各地收藏家的認可,才有了今天全國各地都來青州購買書畫的聲譽,才有了青州書畫市場買全國賣全國的市場現象,這是青州書畫市場的特點之二。

第三,青州書畫市場在經營方式上具有多樣化的特性。青州的畫廊收藏經營有多種形式,有的是半收藏的性質,憑自己的眼力選擇購買書畫家的作品,一般過了3--5年或5--10年,等到作品升值的較高了,把一部分精品收藏起來,另一部分拿出來出售。

有的採取快出快進的經營方式,把書畫作品當成商品,有利便售,見利就賣。也有的專門與書畫家打交道,提前與書畫家預定作品,等作品來了,就有了一定升值,然後加價出售。還有的專門給書畫家做展覽,展覽完了賺幾幅書畫或拿一定的銷售提成。

另外就是有的專門與拍賣會打交道,他們既送自己收藏的作品到拍賣會銷售,同時也在拍賣會上舉牌買入,以此而營銷週轉。還有一部分畫廊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微信平臺、微信拍賣等手段銷售經營。而且青州的畫廊每家都有自己的獨立互聯網站,在網上銷售作品。總之青州的畫廊和收藏者運用多種形式,為中國當代書畫市場的健康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是青州書畫市場的特點之三。

第四,青州目前以成為全國當代書畫的集散地。由於青州的畫廊和書畫愛好者本著買全國賣全國的原則,又以誠信為本,以多種經營方式不斷開拓市場。所以近十幾年以來,青州書畫市場輻射到了全國各地,在國內書畫界有了很好的聲譽和口碑,因此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書畫收藏家和拍賣公司到青州購買和徵集作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國當代書畫集散地。這是青州書畫市場的特點之四。

(五)市場形成原因

青州書畫市場能有今天的繁榮發展,被稱為“青州現象”。除了前面說的的文化底蘊之外,還有許多主客觀原因。

首先,“青州現象”的形成與青州人對當代書畫的熱愛也是分不開的,熱愛當代書畫是青州人的初心。當然,收藏當代書畫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當代書畫家的藝術水平及學術地位都沒有定論,一個好的當代書畫家要得到收藏者和市場的認可,需要很長時間的認識過程。而畫廊作為推介者需要認真仔細的去研究、考察、琢磨、推敲,總是在哪位書畫家有潛力、哪位書畫家有可能成為大家等等問題上苦思冥想,選擇起來要費好多心機。如果沒有對當代書畫的執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前些年曾有媒體報道說,山東人收藏了大量當代書畫的垃圾,甚至不無嘲諷的用盡貶低之辭。但青州的收藏者依然我行我素,並沒有因此而退縮,那種執熱之情是其他地區的人所想象不到的,無論別人怎麼說,他們仍然以極高的熱情偏愛著屬於自己的選擇。如果沒有這種真誠的偏愛和定力,恐怕早就放棄了。

書畫藝術的投資收藏,是一種享受和風險共存的智力遊戲。但是做為真正的愛好者,當你介入其中領略了它的妙處之後,便欲罷不能,也許這就是書畫收藏的魅力所在。而這種“領略妙處和欲罷不能”正是青州人對當代書畫熱愛之情的具體體現。這種對書畫的熱愛之情,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的群眾基礎。

其次,可貴的誠信精神。青州的畫廊主們大都是從年輕愛好書畫收藏而轉為畫廊經營,他們都有很強的自律精神,視信譽如生命一樣重要,不僅自己不經營贗品,對倒賣贗品的畫廊更是深惡痛絕毫不留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州一些老玩家,多年來接觸到許多書畫家,因此對當代書畫有較高的欣賞和鑑賞水平。對當代一些較有名氣的書畫家的作品有極高的辯偽能力,真假優劣一看便知,這也是青州書畫能夠發展的優勢之一。

青州人有一種品質,但凡鑑定作品,都會直接肯定或否定,從不敷衍含糊其詞,有時遇到難下結論的,就直接找書畫家鑑定或放棄購買。那個畫廊偶爾走眼掛了幅贗品或不是十分確定的作品,無論誰發現了都會告訴對方,使其儘快處理。這種認真的態度和誠信的做法保證了作品的真實性,所以說青州當代書畫無假貨是名副其實的。

在青州熟客和熟人之間買賣書畫,無論是幾千幾萬至幾十萬的作品,講好價拿了就走,從不需要寫字據,回去後再另行匯款。一直以來的這種做法卻從未出現過經濟糾紛,這種信任感和信譽度也算一樁奇事。

青州的畫廊皆有承諾,凡購買作品一個月內無條件退換。也就是說,凡是從青州畫廊購買的作品,不管你是什麼理由,即便你是買回去有看不好了,或者說你購買後又不想要了,只要你回來退換,一個月內不講任何條件一律退換。

自律誠信,自古以來就是商賈們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經商者能否成功的根本,但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它是一種自我約束。青州書畫藝術城能夠堅持發展到今天,青州書畫市場被人們譽為沒有贗品的書畫市場。自律和誠信是青州書畫界的可貴品質,是幾千年來儒家傳統道德觀的傳承和體現,也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的最大亮點,

第三,青州的書畫愛好者在挑選書畫家方面,採取精心選擇,擇優入取方式,對書畫家的選擇非常嚴格。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到2005年左右,人們為了挑選優秀的書畫家,經常組織起幾個或十幾個愛好者反覆論證,最後還要諮詢一些有水平的書畫家或評論家,然後才才進行推廣和推薦。

這種方法的實施,使得凡青州推薦的書畫家,很快就在周邊地區得到認可,比如說當時推出的姚有多、沈鵬、王鏞、田黎明、範楊、唐勇力、龍瑞、吳山明、陳向迅、丘挺等等。都是採取了這種推薦方法。這種選擇推薦書畫家的傳統做法在許多老的畫廊之間目前仍在運用。

正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有了這樣的嚴格挑選,才使的青州書畫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加並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所以希望後來進入的畫廊主們,能夠發揚這種優良傳統,保持青州在選擇書畫家方面精挑細選的優勢,推出真正有潛力的書畫家和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這應該是我們畫廊的責任。

第四,團結協作是基礎。青州的畫廊主人和書畫愛好者來自各行各業,但無論來自於那個行業,大家因書畫而相識相知,絲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那種對書畫藝術的熱愛之情,變為共同的追求和嚮往,穿起一串情思,沉為一種寄託,為青州的文化生活憑添了許多色彩。

青州眾多畫廊和書畫愛好者之間有一種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風氣。他們之間既有信息的交流,也有資源的共享。當聽到有些重要信息時,大家會毫不保留地宣佈傳播,比如說某畫廊得知書畫家近期調價,也會告知其他畫廊和收藏者,以便大家作出相應藏品的出售藏儲及購買方面的調整。

有些重要的資源同樣也是大家共享,比如說大家可以共享一個書畫家的優惠價格,可以共同去參加某個拍賣會而不出現爭搶。有時客戶來了,自己畫廊沒有客戶需要的作品,便會介紹到其他畫廊,這樣既不會冷落了客戶,同時也為其他畫廊銷售了作品,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畫廊相互之間也經常有買賣交易,這種交易由雙方協商,平心公正而成。這種團結一致,相互協調在青州畫廊已經司空見慣,成為一種很好的風尚。由於以上原因,在青州畫廊之間沒有固定的客戶,幾乎所有的客戶都是公共客戶。

企業講求團隊精神,青州書畫市場中的這種團結,就是一種自然自發的團隊精神,這種沒有管理者的團隊精神可以說是青州書畫市場繁榮發展的重要根源。

第五,自覺的收藏意識。青州人喜愛書畫藝術,那是幾千年來傳統文化薰陶的結果,是一種近似於遺傳的習慣,是性情中的潛意識。無論貧富與否,家裡掛一幅書畫,那是一種品位,一種享受,一種情趣,一種格調。人們聊起書畫便如醉如痴,如能得一喜愛書畫家之佳作,那更是欣喜若狂愛不釋手,或邀好友前去欣賞,或請一飯局以示慶賀,青州人與書畫的情緣由此可見一斑。

青州人出差或去外地旅遊,總要去逛一逛當地的文化市場,至於家鄉的書畫市場當然是常客了。在我的親朋好友中,有許多書畫愛好者,每每週末或閒暇時,畫廊相聚,一壺清茶,一杯水酒,坐在一起談天說地總也少不了書畫這個話題。

青州人喜歡書畫確是一種心性釋然,你到任何家庭去做客,都會發現家家都會掛中堂、制家格言及名言警句等書畫作品。這種愛好其實沒有任何功利思想,因為所掛的書畫或許來自本村的教書先生,也許來自大集上幾塊錢的練筆之作,也許來自當代某位著名書畫家,大家作為一種雅好表而掛之,這種風雅的表現和做法,恰恰是青州人的一種自覺的收藏意識。青州人的這種近似於遺傳的收藏意識,也是青州書畫市場成功的歷原因之一。

第六,在青州畫廊界有一批骨幹力量,這批骨幹力量有幾十人之多,他們以青州書畫藝術城為核心,分佈在各個書畫市場裡面。這些骨幹力量都是從愛好書畫收藏開始,後來進入畫廊業的,他們中間有幹部,有企業老闆、有工人農民,所以他們有著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一是他們有很高的思想覺悟,有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們推崇真善美的傳統文化,有著宣傳推廣正能量的審美意識。二是他們有相當的藝術素質,在選擇藝術家方面眼光獨道,對書畫作品的質量要求很高,精品意識很強。三是對市場有相當高的判斷力,能夠在市場起伏中做到波瀾不驚,不會因為市場起伏變化而失去信心,這種定性對青州書畫市場起到很好的穩定的作用。四是他們大都是從真心愛好起步,以半收藏性質來經營書畫,作品大都已經存放了幾年或幾十年,同時又經過了幾次市場變化,在任何情況他們都不為市場變化所左右,是青州畫廊界榜樣式的人物。

正是這些骨幹力量的存在,引領了青州市場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正如著名藝術金融專家西沐先生所說;:“更為重要的是,青州書畫市場三十多年的發展造就了一批人,一批核心人物,一批核心畫廊,這個隊伍是比較穩定的。”青州畫廊界的骨幹力量,是青州書畫市場的定海神針,正是有了這樣一批人員,使得青州書畫市場見波瀾而不驚,遇風浪不迷失,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發展。

第七,青州的書畫與金融掛鉤,也是很早的。大約在2000年左右,就出現了書畫充當貨幣的現象。曾有某畫友需買房居住,然而資金欠豐,恰逢房屋開發老闆亦喜愛書畫,二人一拍即合,便拿書畫幾幅換取房屋一套,各有所得喜笑顏開不亦樂乎。後又有人效仿之,竟也事成,如此軼事傳為美談。

比較典型的是2006年青州藝術城建成,當時書畫市場極度困難,是高潮過後的低谷,於是開發商左景嶽先生便制定了可以用書畫抵賬的優惠政策,採取了一半資金一半書畫的銷售模式,使很多資金短缺的畫廊能夠順利的入住。可見青州人眼裡的書畫早就可當貨幣用。

2010年在畫廊協會的協調下,青州的銀行開始與畫廊接觸,經過考察研判,採取三戶聯保的形式,對畫廊發放貸款,後來又多家銀行採取聯保、抵押等多種形式對畫廊業給予資金扶持。書畫藝術與金融掛鉤也促進了書畫市場的發展。無論是以畫換房,還是銀行借貸,其實包含了青州人的許多新的觀念,可以說青州的書畫人早就超前的把書畫與金融掛起鉤了,這也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繁榮的原因之一。

第八,書畫家的愛戴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因。這麼多年來,青州一直在做當代書畫,可以說當代優秀的書畫家,都跟青州有過接觸,有的還多次來到青州。正是這些書畫家的不離不棄,堅持與青州的畫廊合作,而且有許多書畫家與青州的畫廊主成為了朋友,這種親密合作的關係,書畫家對青州的信任與支持,都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今後的日子裡,希望各位書畫家不忘初心,繼續提供優良的書畫作品,為青州市場的繼續發展做好更緊密的配合。青州人是感恩的,那些為青州做出貢獻和支持的書畫家,青州人永遠不會忘記!

第九,全國及周邊的收藏家和畫廊以及拍賣公司的支持,是青州書畫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青州書畫市場從初始至今,有很多外地的朋友到青州來購買書畫作品,他們相信青州,注重青州,願意跟青州的畫廊打交道,這種支持和信任,對青州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市場最重要的就是有客戶有買家,這些年來,國內的北京、南京、江西、河北、河南、江蘇、浙江、以及比較邊遠的東北三省,甘肅內蒙等地。以及周邊煙臺、威海、濰坊、淄博、泰安、壽光、臨朐、東營、泰安、萊蕪、臨沂等縣市的收藏家和畫廊,他們或從網上,或直接來到青州,頻頻進入青州市場,購買了大量的書畫作品。各地的拍賣公司也不顧路途遙遠、運送作品勞頓進入青州徵集作品,為青州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些外地朋友的支持和扶持,特別是在書畫市場調整的艱難時期,各地朋友給予青州的支持和幫助,青州人不會忘記,謝意永藏心底。這也是青州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因。

簡明地說,真心的熱愛,精誠的團結協作,注重選擇書畫家的高標準、可貴的誠信品質、自覺的收藏意識、骨幹的力量的帶動、多樣的經營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書畫家的愛戴、全國各地朋友的支持,這些主客觀的因素和代表著青州及青州人特點的自覺文化意識和歷史淵源,既成就了青州書畫市場的發展繁榮,又推動了“青州現象”或者叫做“青州模式”的產生。

(六)當下存在問題

雜談 中國書畫‖ 溯源“青州現象”

青州市場作為一個新型的書畫市場。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這需要在在今後的成長中逐步規範和修正。主要有一下幾點:

1、理論導向不明確。青州書畫市場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導致參與人員多樣化,各類人員介入其中。但是卻沒有權威的理論研究機構和媒介,在總結經驗教訓、研究分析市場、選擇推薦書畫家等方面對畫廊和收藏者提供正確的引導。畫廊各自為政,理念各有不同,這對於那些有經驗老畫廊沒有什麼,但是對於一些新進入的畫廊,沒有正確導向往往容易出現偏差。

在把書畫提升為一種產業新形勢下,作為推動書畫市場產業化的關部門和協會組織,應該邀請確實懂行的專家或有經驗的人員組成理論研究機構,提供正確理論指導,總結學習好的經驗,定期發佈市場信息,為畫廊和收藏家提供正確的市場和收藏導向,這應該是當前非常必要的。 由於市場的擴大,目前青州市場推薦的書畫家也多起來,各種層次的展覽很多,有“泥沙俱下”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理論導向尤其顯得重要了。

2、缺乏正能量的發聲器。青州書畫市場在全國已是名聲鵲起,但是在宣傳方面,卻是凌亂鬆散各自為政。有時發出聲音也是根據各自的需要,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有些很好的經驗和做法,也難以推廣宣傳。致使有時很多正能量的聲音難以發佈,在輿論上往往處於被動,導致很多人對青州的瞭解憑藉的是道聽途說,因此而產生許多對青州市場的誤解和偏差。

有許多人甚至把一些調侃之言當做青州的真實情況。比如說有人說:“不到青州辦展的書畫家,就不算真正進入市場。”還有人說:“書畫家只要到過青州,就會找到出路。”這些說法,其實都不是正能量的語言。好像青州書畫市場什麼樣的書畫家都能接受,只要來了,就能賣錢一樣。

其實說這些話的人並不真正瞭解青州,青州的真正中堅骨幹畫廊,在選擇書畫家方面就是很挑剔的,並不是隨意來一個所謂的書畫家就可以得到認可。正是因為有了像這種挑剔,青州人才得以發現挖掘了許多優秀的書畫家,從而得到全國各地的認可。 。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許多水平很一般的書畫家抱著很大的希望來青州辦展覽,結果是作品很難賣出,所以回去就開始說些不好聽的話,甚至埋汰青州。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加強正能量的宣傳,讓各地的書畫家及收藏者知道青州的真實情況。把我們的文化理念推出去,告訴大家青州人推崇是什麼樣的書畫家,喜歡什麼樣的作品。

有些書畫家到青州來,目的就是賣錢,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書畫是一門藝術,書畫家也是藝術家,我想來青州的書畫家們,應該首先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抱著宣傳藝術,交流藝術的目的,或許在青州會更有市場和認可度。

書畫作品是藝術品,而不是商品,但是由於其有增值的特點,所以它有一定的投資價值。但並不是所有的書畫作品都有收藏投資價值,只有那些具有藝術水準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具有歷史傳承性質的作品,才具有收藏投資價值,這就是青州人選擇書畫家的標準。

3、收藏與消費的概念不清,近一個時期以來,市場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大眾收藏”。意思是說書畫的收藏群體由原來的“小眾”轉為目前的“大眾”,書畫作品由原來的“高端”轉為“低端”,收藏難度由原來的“專業性”很強,轉為了“平平常常”。似乎一夜之間人人都成了收藏家,對於這種說法,我們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也就是說作為畫廊和收藏者,對於一些概念性的問題要分的清楚才好。

書畫市場本來就存在著大眾與小眾,高端與低端,收藏與消費的區別。從嚴格意義上講,收藏與消費完全是兩回事,市場也從來就存在著收藏品市場與商品畫市場兩種。高端的書畫作品,或者說只有現在就是高端或者今後能成為高端的書畫作品,才能稱之為收藏品。同樣,只有這種作品的流通能稱之為收藏品市場。

而低端商品畫,也叫行畫,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喜歡在家裡掛幾幅,但是這些作品並不是我們說的典型意義上的書畫藝術,而是一種批量生產的商品。這種適合大眾口味作品的市場興盛,應該稱之為“大眾消費”更為貼切,而不應該稱之為“大眾收藏”。

因此,需要嚴格區分收藏與消費兩個概念,既要鼓動大眾消費,把大眾消費這一塊做大做強。同時,更要倡導書畫收藏的高端性和藝術價值,防止“泥沙俱下”的現象出現,特別是要防止出現書畫家推廣展覽中的收藏與消費混淆,挑選書畫家無標準等混亂局面,這是當前應該十分注意的。因為書畫作為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文化藝術,還需要那些真正具藝術價值的作品來延續傳承,這才是最重要的。

4、核心競爭力的部分喪失與各地市場的均衡。青州書畫市場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關鍵在於以前具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過去的青州市周邊地區的市場核心。那時各地都沒有書畫市場,所以收藏家一旦要購買作品,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到青州來。但是現在的情景卻大不一樣了,周邊地區以及全國各地都在搞文化產業,各地的書畫市場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青州的核心競爭力在不斷的喪失,這是青州市場面臨的重大挑戰。

各地市場的建立,使得書畫家和收藏家兩個資源分散均衡,青州要想延續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揚棄過去,重新定位,在保持過去誠信團結、持恆堅韌、精選書畫家等優良傳統的同時,尋找繼續發展的途徑,這一點青州畫廊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做出自己認真的思考。

5、大藏家稀、高端畫廊少、人員素質偏低。 青州目前市場多畫廊也多,但總體上卻存在著稀、少、低的劣勢。前幾天在與著名學者、藝術評論家郎紹君談話時,郎先生說:“青州書畫事業發展喜人,總體做的不錯,但也存在著問題:一是青州沒有真正的收藏家,大都是以經營為主,今後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收藏家,這樣才便於作品的沉澱;二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像樣的大畫廊,那種藏品豐富,檔次高端的畫廊還沒出現,現在的畫廊應該稱為畫店;三是畫廊老闆和從業人員專業知識缺乏,美術素養低,今後應該培養打造對美術史有研究,對中國畫有探討的骨幹畫廊,如果培養出幾十個這樣的畫廊,青州的形象就真正樹立起來了。”郎先生的一番話懇切真誠,為今後青州書畫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瞭今後的發展方向,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同時,也相信青州人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行,今後的青州書畫市場一定會迎來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後記:對於青州書畫市場,有人說:“全國書畫看山東,山東書畫看青州”,還有人把青州書畫市場稱之謂“青州現象”,但對於這些說法,卻沒有一個準確的釋義,本文力圖從歷史淵源和當代自覺文化以及青州書畫市場的形成和原因等方面對此作出較準確的解釋,由於掌握的資料不全面,加之水平有限,不免有偏頗之處,敬請讀者提出批評指正。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姓名

2017年11月21日於寶瀛齋

作者簡介:唐樹良,1955年生,大專學歷,青州寶瀛齋畫社社長。原在企業工作。後從事書畫事業,1998年創辦寶瀛齋畫社,閒暇時喜歡寫些雜七麻八的小文章,在《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畫院》、《人民藝術》、《彌水》、《青州文學》等報刊雜誌發表過文章多篇。現為山東省畫廊協會理事,濰坊市畫廊協會理事,青州市畫廊協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