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中国书画‖ 溯源“青州现象”

杂谈 中国书画‖ 溯源“青州现象”

青州书画市场享誉全国,已经成为潍坊乃至山东的一张烫金名片。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波又一波的市场起伏变化,但青州书画市场却一直屹立不倒。由此,引出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迷惑不解和褒贬不一,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笔者认为,要研究和探讨“青州现象”,不要仅仅把它看做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应该把它放在更高的文化层面。著名学者西沐教授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青州书画市场首先是培养起了一种收藏投资的文化,这种收藏的文化就是诚信、保真、参与,从而能够实现一定范围的流转。”仔细分析,青州书画市场的发展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其产生有诸多条件和因素。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既是个性的展示,又是共性的会集;既是一种自觉收藏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认知,又是一种历史文蕴和现代文化相接合的产物,是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当代文化氛围。

青州书画事业的发展繁荣,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奋斗开拓而生成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青州的一些书画爱好者,就开始进入当代书画的“收藏”。确切地说,那是还不能称之为收藏,只能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朦胧的爱好。这一时期的爱好者既没有收藏的概念,也没有增值的要求,形式也与现在不一样,都是以求索的方式收藏几幅当地的名人书画。他们中间一些比较早的介入者,有的已经逝去,有的已经进入耄耋之年。这些老一代的书画爱好者,他们可以称为青州书画市场的铺路人,正是有了这些人的早期引领,青州书画事业才得以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所以我们今天探讨“青州现象”,首先应该想到这些先驱者。

青州的书画市场作为一种现象,或者叫做一种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就我所知,目前已经有两位在读艺术学博士把青州现象做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博士论文都是以“青州现象”作为课题,并且已即将成文。他们两个都跟我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交谈,对“青州现象”的深远历史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前几天见到著名学者西沐先生和首师大宁强教授,他们两个都是艺术金融方面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在于其交谈中,他们对“青州现象”既非常感兴趣,同时又有许多迷惑。西沐教授对青州还比较了解,宁强教授却几次问我,青州一个小小的县城,为什么书画市场如此发达,其根源到底在哪儿?因此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学者和高端人士对“青州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也会对“青州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仅仅简单地描述“青州现象”,总感觉还是比较浅浮和抽象。如何追根溯源,深层次的挖掘“青州现象”形成的原因,我想还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角度去研判。就像西沐老师说的:“青州现象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必然会有其文化底蕴。这个底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沉淀,一个是当代传承普及。为了理解起来比较鲜活,我们首先以当代青州的各种自觉的文化现象为基础,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探讨,以典型的人员为对象,或许更能够说明问题。

我们探讨“青州现象”,不要把青州市场看做是一个冰冷的市场,而是应该看到一组鲜活的人群。正是由于青州市场有这样一群有思想、有追求、有目标、有爱心、有坚持精神的人的存在,才成就了青州市场。他们既有喜怒哀乐,又非常有持恒的进取精神,因此我们在研究“青州现象”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人的因素。

正如著名学者西沐先生在评价青州市场时所说:“大家看到的市场数据、看到的市场现象,那仅仅是抽象的一些数据、仅仅是一些现象而已,在数据、现象后面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演绎的历史,是书画市场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群人,是这群人所形成的收藏投资文化与传统,这是最关键的。”

(一)自觉文化氛围

杂谈 中国书画‖ 溯源“青州现象”

在当代青州,人们对各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都很重视,各文化行业都有一批活跃分子,一批热心人,他们不图名不图利,自觉自愿地尽自己所能做着行业挖掘、传承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许多还成立了协会组织,据统计,仅文化艺术类协会就有38个。这些人以自己热爱的行业为对象,深入探讨某一现象的历史起因 ,现实状况,或者把某一项文化活动研究、推广、实践到极致。为青州文化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辛勤劳动。这种发自民间的自觉文化意识,是青州自古至今的文化传承特色。

还是先从书画说起。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青州一位原在武装部工作的冯老先生,那时便开始接触当代书画家。有一位来自菏泽的年轻画家吴东魁,时在青州工艺美术厂上班,画一些简单的工艺品。冯老先生喜爱书画,也懂得书画的优劣,所以他慧眼识珠,发现吴东魁年轻有为,花鸟画画的很出色,便及力扶持这位年轻人。

那个年代生活比较困难,冯老先生便经常给他一些接济,有时会把吴东魁请到家里吃饭,后来冯老干脆就让他吃住在自己家里,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这位吴先生后来去了北京,并发展的很出色,这不能不说与当时冯老先生的接济、扶持、推荐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冯老先生也因此而收藏了吴先生的不少作品。如今冯老先生如今已经作古,同时期目前还健在的像王老师,赵先生等等,他们都已八、九十岁高龄了,但仍然关心着青州书画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后人,像冯老先生儿子,王老师的女儿等等,也都继承了爱好书画的家风,如今仍然活跃在青州书画市场,成为当今青州书画市场的中坚力量。

如果再说到青州比较早的书画爱好者,人称“胡子”的王先生应该是一位。王先生从小喜欢书画如醉如痴,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青州万年桥南开了一家画廊。刚开始主要是经营部分古代书画,后来转向当代书画的推荐推广。

王先生为人聪慧仗义,书画造诣丰厚,又喜欢结交朋友,在青州书画行业颇具领头羊的作用。多年来坚持走专题推荐和收藏的路子,推崇精品意识,他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早推荐姚有多先生的画廊之一。后来又对田黎明、何家林、史国良等等著名书画家进行推广推荐。前些年直接去了北京与拍卖公司合作,并在北京创建了自己画廊,一路走来做的非常出色。应该说他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繁荣的奠基人之一。

还有一位王先生,也是书画爱好者,他很早就在北京做企业办事处的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接触书法家沈鹏先生。并在来往于青州北京其间开始为极少数的青州书画爱好者推荐沈先生,沈鹏先生能在青州留下大量的做品,与王先生的早期推荐有着直接的关系。

王先生作为青州最早的书画经纪人,在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随着阅历和经验的增长积累,提出了自己的不少真知灼见。比如他在选择推荐年轻书画家方面,就提出先咨询成名书画家的意见,以及年轻书画家的“三养”说等等。在青州书画界,王先生的独具慧眼是人人皆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青州发掘优秀书画家的伯乐之一。

卫校的李老师,也是从上世纪八十年末代开始介入当代书画的推荐收藏。那时交通很不方便,有时为了推荐书画家,他骑着自行车南跑临朐,北去寿光。如果没有真挚的热爱之情,几十公里的单车骑行,每个周末的长期坚持,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青州,李老师可以说是接触当代书画家最多的一位,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周日李老师都请书画家到青州来。当代所有著名的书画家,几乎都跟李老师打过交道。早期跟随李老师把玩书画的一批人,现在也都活跃在青州书画市场,成为青州画廊的骨干力量。

李老师自己喜欢收藏四条屏,他所收藏的四条屏积品成册,出版了《中国当代名家四条屏作品集》,共收入当代著名书画家四条屏169套。这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独门专题收藏,后来他的这套四条屏专辑被拍卖公司整体拍卖。

黄楼镇龙塘村一位老农民高老师,自2001年始历经九年,写成了61万字的《龙塘村志》。著名史志工作者张景礼说:“《龙塘村志》横陈村庄自然环境、居民姓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人物等诸多方面,纵述村庄自然与社会不断演变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堪称一村之信史、一村之百科全书。”

其间在农闲时节,外出调查研究,有时徒步、有时骑自行车,到外地去坐车住宿都是自费,但高老师他们就是凭这一腔热情,做成了这样一件好事。经过了九年的历练,高老师竟然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筹备成立了弥水文化学会,创办了《弥水》杂志,弥水文化学会聚集了临朐、青州、昌乐、寿光等地的文友。《弥水》杂志的编辑都是文友们利用业余时间无赏奉献,《弥水》的印刷也是文友们凑钱印制,这也是青州人追求文化的一个缩影。

《青州文学》杂志同样是如此,自创建以来,几任总编和编辑,都是业余时间无赏服务。现任总编冯老师,也是一位农民。为了办好杂志,他带领这些“义工”编辑们辛勤耕耘,为青州乃至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块优良园地,他自己也是经常弃家里的农活于不顾,起早贪黑为杂志的出路忙活。有时资金匮乏,还要自己掏腰包支付印刷费用。但是每当谈起自己的追求,他却是那么自信,那种发自内心的对文学的热爱之情让人感动,这样的追求,也是当代青州人对文化的传承热恋。

青州有很多的书画家,虽然青州的书画市场很发达,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仍然孜孜不倦地坚守着自己阵地。这些书画家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或写生,或聚会,或坐在一起抿酒交流,他们从来也没有因为青州书画市场的火爆而浮躁。有时他们会去养老院慰问,春节会去老乡家里赠画写对联,还有时会组织起来去“青州人画青州”,书写和描绘故乡的优美景色。以平淡之心,做淡然之事,保持了青州古老的淳朴之风。这种淡然淳朴,也许是多少年来形成的一种青州风气。

“放下锄头,拿起画笔”,这是青州农民画提出的口号。青州农民画最近几年在会长于先生的组织带领下,发展迅速。会长于先生是一位热心肠的人,他为组织发展青州农民画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目前农民画合作社遍布全市各个乡镇,并建立了农民画院,农民画博物馆,使青州农民画逐渐形了系列,农民画创作者达到2万人。

中国美协原副秘书长李荣海长期从事农民画的研究,他对青州农民画的评价是"想象丰富、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富有地方特色"。青州农民画用原始、纯朴的视角,用"不取巧"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了原生态的艺术美。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同样蕴含了丰富的青州文化特色。

我有一位朋友杨先生,热衷于广场文化,近十年来一直在跳广场舞锻炼。后被选为青州广场舞协会秘书长,几年来为了使青州广场舞冲出青州走向全国,一直在为青州广场舞的提升奔波,有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既没有人赞助,也没有人扶持,就是凭自己对广场文化的热爱而无赏付出。最近他们得到全国广场舞协会的认可,带队去武汉参加了全国梦之队集训,为青州广场文化争得了荣誉。

青州的中老年体育文化项目气排球运动,就是在原车站小学排球队的基础上,由唐先生发起并组建了“青州老年气排球队”。经过了几年的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市体委的支持,并成功地举办了“全国中老年气排球比赛”,使青州的气排球运动与旅游和文化挂钩并走向全国,这期间无论训练还是到外地参加比赛,都是自费进行,凭借一种自发性热情,能把一个体育项目做的如此具有文化韵味,也算是一项创举。

陈明顺非常喜爱京剧,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转业回到家乡青州后 ,被选为青州市京剧票友协会副会长。2002年毅然自己出资租赁下一处闲置楼房,让京剧票友们无偿使用了3年多。2005年他退居二线,创办起青州市眀顺认证咨询公司。他的办公楼是一处沿街楼房,有三个楼层,他仅留下一楼作为办公场所,其余两层作为京剧票友们的活动场地。

有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劝他不如把闲置的两层楼租出去,他却说:“我觉得,钱多钱少无所谓,只要够生活的就可以。京剧票友们没有活动场所不行。” 陈明顺的爱心义举受到了广大京剧爱好者的称赞。青州市京剧票友协会换届时,他全票当选为第二任会长。从此,陈明顺为大伙服务的热情更高,自己投资为协会添置了一副骨板;到外地购买了高标准的京剧乐谱;每逢下乡或进社区演出,他无条件提供车辆服务;一周两次的会员活动,他免费提供茶水等等。

一位有老先生,退休后喜欢写文章。他发现古代青州的寺庙很多,但没有系统的记载,于是自费开始调查研究。用了几年的时间,跑遍了青州的各个角落,搜集整理青州寺庙的文字资料和老照片。出版了《青州寺庙纵览》一书,填补了青州寺庙文化的空白。他还曾写过像《古州寻踪》、《青州民俗》等有关青州的书籍十几本。都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创作的,他自觉自愿地去做这些挖掘整理工作,所有的开支都是自费,没有想到任何和好处和回报。

青州画廊协会会长左景岳先生,既是企业的老板,又喜欢书画收藏,自画廊协会成立以来,带领协会的各级同仁为青州书画市场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对青州画廊业的正规化规范化管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画廊协会的成员们在他的带领下,献计献策,团结一致,引领青州书画市场不断走向发展繁荣。特别是在(2005)高潮之后的(2006--2009)年期间,带领画廊协会的成员和广大画廊主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对青州书画市场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这种无赏的奉献和热情,得到青州画廊业的赞许。

像前面提到的这样的人在青州大有人在,他们没有名利思想,凭的就是一种责任感和自我爱好。比如说有的人徒步走过自青州开始的丝绸之路,调查过全国五十六个民族,有的人写尽了青州的名胜古迹,有的人调研了青州所有的古槐,有人研究“海岱诗社”,有人撰写“偶园”的历史等等,并且都是自费作了详实的调研印书成册。这些自觉的,没有丝毫功利的文化使者,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化追求,就是青州古代文化地传承和人当代自觉文化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青州,这样的民间自文化比比皆是,比如说古玩、花卉、盆景、红丝石、花键风筝、集邮、酒藏、茶艺等等。这些文化项目,个个都有一批人在无赏奉献。这种自发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一种对文化的真心热爱,这种文化意识的广泛存在,是一种当代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足以说明青州文化底蕴的传承有序和深厚斑斓。根基于此,书画市场的“青州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历史文化渊源

杂谈 中国书画‖ 溯源“青州现象”

探讨和研究“青州现象”,离不开青州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青州是一座古老的小城,历尽沧桑几千年,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名人足迹遍布古州。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便为九州之一。自两汉至明初,青州作为齐鲁大地的政治文化中心,长达近两千年。青州风景名胜荟萃,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曾为名城重镇,在全国享有盛誉,悠久的历史给青州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青州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街道,蜿蜒几十里的街巷青砖绿瓦、红柱白墙、雕梁画栋、青石铺路,透出浓浓的古风雅韵。青州云门山、驼山、仰天山的摩崖石刻和石窟造像历史悠久,遍布历代名人手迹和古老的摩崖雕像,见证了青州辉煌的历史。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魏至齐的石佛造像,是古代青州佛教文化鼎盛的识记,其优美的造型敢于维纳斯媲美。

青州的文化底蕴来自历史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交汇,还是古代名人世家的续延,以及历朝历代达官皇族的贵族气质,或者说到舜禹尧王等等,无不在青州这片广褒的大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遗韵。

细数还有范仲淹知青州的范公祠、有李清照居青州的顺河楼;有明代恒王府的古牌坊、有清代国老府的后花园等等。这些都是青州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青州的书画名人自古有之,宋代的李成、明代的冯起震,清代的卢燕、王曰叟,民国的杨润初、焦旨白,当代的丁宁原、刘国松等等。这些或许就是青州人偏爱书画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所以青州人自古以来也养成了家家挂书画,户户有中堂的传统特色,因此说青州自古就有重收藏的古韵雅风。

在青州的收藏历史长河中,宋代的李清照夫妇就是很好的范例。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从京城来到相对宁静的青州,李清照感到轻松愉快。她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把居所取名“归来堂”,引其中“审容膝之易安”,将居室称为“易安室”,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夫妇在青州期间搜集到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为他最终完成《金石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州《弥水》原执行总编唐树栋有文说:“公元1126年3月,赵明诚的母亲逝世于金陵,赵明诚南下奔丧的时候,从青州携带了15车金石文物自东海郡(今江苏连云港境内)渡淮河、长江运抵至江宁。而李清照看着剩余的金石文物,‘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不算赵明诚带走的15车,还有十余间屋的金石文物。” 李清照夫妇的这种收藏活动,自然带动了当时青州的收藏之风,这对于后来青州金石书画收藏的延续,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青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古代就有的各种文化活动,像明代青州著名的“海岱诗社”,享誉全国,就是古代青州文化的结晶。明嘉靖十四至十六年(1535年一1537年)之间,陈经以礼部侍郎丁优归里,于是约八人结为"海岱诗社"。当代沧州文人赵景春在其日志中说:“诗社每月集会一次,轮流召集,集会地点在青州北部禅林寺。每次集会,社员必须拟赋题一道,古今诗十首。同时规定会友各备私课簿一册,公课簿一册,大小格式相同,转相抄录。不许将会内诗词传播,违者有罚。可见其作诗完全是自适性情,以此娱老,不以文坛名誉为事。所以更能显示出独特的诗歌风貌。”

"海岱诗社"唱和之诗,由冯格曾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十二卷。诗集按诗体分类编排,共计收诗749首。此诗集编成并未刊刻,后以手抄本及《四库全书》本两种版本流传。郑文平在《海岱会集》中说:“文人结社,诗友唱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汉代的‘柏梁联语’,东晋的‘兰亭之会’,唐代的‘九老会诗’,宋初的‘西昆酬唱’,以及明代‘公安’、‘竟陵’,清代的‘浙西’、‘常州’词派,各种诗社、唱和,不胜数计。这种现象有的传为一时之盛,有的则行为流派,影响文坛,使诗文风气为之一变。可以说,诗社、唱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海岱诗社的结社方式,多么像如今的《青州文学》、《弥水》等杂志人员的组织形式。这种文蕴的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在广褒的青州大地上生存蔓延。

说到青州的古代文化,不能不提及青州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1984年建设新馆,为仿古式民族建筑群,是中国建馆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收藏各类文物2万余件。海内外孤本--明万历青州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东汉大型出廓"宜子孙"玉璧为目前仅见的有字汉璧;青州龙兴寺石刻佛教造像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数量之大、雕工之精、贴金彩绘保存之好为中国文物考古所罕见。

博物馆运用先进的艺术手段,推出了简史陈列、陶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古货币、碑碣、石刻、革命文物等10个专题陈列厅。展览融实物、照片、模型、图表、文字、讲解为一体,并配以光、声等特殊效果,使您尽可领略青州璀璨的历史风采。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状况和风俗民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因此,被誉为“小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是一座青州古代文化宝库,它所收藏的这些文物反映了青州灿烂的古代文化,是青州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探讨青州文化底蕴的历史见证。

总之,古代青州灿烂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培育了青州人古雅文心。使青州人内心深处保留了许多自觉的文化延续和传承思维,这种思维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成为一种秉性,化为一种大众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成就了青州的书画市场,成就了书画市场的“青州现象”。

(三)市场形成回顾

杂谈 中国书画‖ 溯源“青州现象”

青州书画市场的初始是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那时人们摆脱贫穷逐渐富裕起来,书画收藏之风也逐渐兴起。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又愈见稀少,青州人便以敏锐的眼光把目标锁定了当代书画。那时的当代书画家几乎都没有走向市场,既无现在的牛气,价格也极低。于是,青州人的收藏兴趣由此而起,从此,书画收藏便一发而不可收。可以说凡当代较有名气的书画家,大都到青州办过展览,就是没有来的,也与青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州人喜爱书画收藏但又不拘泥,以藏养藏逐步与经营融为一体。随着书画家的不断光临,青州的书画爱好者也迅速增加,而作为经营者的画廊,也随之多了起来,渐渐有了些起色和名气,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了相当的品位。目前青州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当代书画交易重地。所以, 民间流传着“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的说法。

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繁荣阶段。

青州书画收藏的初始应该为1985—1995年,这个时期我们可称为当代书画市场的朦胧期。这一时期还谈不上真正的收藏,就是一种自发的喜欢,找到当地书画家求几幅书画悬挂,既没有收藏的概念,也没有增值的想法。眼界高一些的爱好者,选中了某位外的书画名家,由个人或单位出面邀请并安排食宿,然后由书画家写字或画画,走的时候再送一些土特产,然后大家分别收藏几幅作品,这在当时已经很时髦超前了。不过到了这一阶段后期,已经有人开始购买一些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并有了早期的画廊出现。

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是在1995---2005年期间。这10年是青州书画市场形成的重要时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年轻书画家开始走穴买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很多的年轻书画家开始进入进入青州(比如沈鹏、中石、刘大为、冯远、田黎明、卢玉舜、唐勇力、陈平、史国良、谢志高、胡勃、袁武、毕建勋等等),可以说当代著名书画家几乎都到过青州。

这些书画家的到来,在青州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为青州书画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货源基础。青州书画市场出现是在2000年,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北门里古街市场,另一个是地处尧王山西路的钰铧文化市场。但是古街是以杂项为主,钰铧市场才是青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市场。

开始,钰铧文化市场也不过4--5家画廊,后来逐渐增多,到2005年第一个市场高潮时,钰铧市场的画廊发展到了40多家。并辐射影响到周边地区,因此每年春节过后,都要邀请周边地区的画廊和青州的爱好者前来举行迎新春书画展,连续几年延续不断,这在当时也受到周边地区的好评和赞扬。后来书画艺术城每年都举办的迎春书画展,也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钰铧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不仅辐射到周边的济南、淄博、东营、潍坊,烟台、威海等地,而且在全国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全国各地的画廊主和书画爱好者经常光临光顾,在业界以诚信、热情、无赝品而著称。后期的钰铧文化市场是青州的书画爱好者和周边地区人气聚集的地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成为国内较有名气的书画交易中心。钰铧文化市场,可以说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的基础,它为青州书画市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青州书画市场的真正发展壮大,是从2006年开始,当时左景岳先生开发建设了青州书画艺术城,并于同年成立了青州市画廊协会。成立后的画廊协会开展了许多有组织的活动,比如说举办各种展览,制定诚信行为规范,建立书画鉴定小组,联系全国各地的拍卖公司等等,使青州的画廊业由松散走向集约,由散漫走向规范,在这些方面,青州画廊协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2009年是书画市场调整的最艰难的时期,这期间所有的画廊都因为在05年的高潮中买到高点,手里几乎都没有流动资金,经营非常困难。在这样的氛围下,青州的画廊主们也没有气馁,大家团结一致,相互鼓励,四面出击八方拓展,上北京下江南,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各种方法开拓市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熬过严冬,迎来了2010年的第二个市场高潮。青州书画市场也由此而名满全国,得到了广大书画界的认可。

自2010年开始,青州的三家银行也开始注重文化产业,先后为画廊发放贷款给予资金支持,使资金短缺的画廊有了资金保障,这也大大促进了青州画廊业的发展。各地的拍卖公司也不断光临青州征集作品,同样为青州书画市场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2013年3月28日,在青州画廊协会的协调下,吉林九翔拍卖在青都国际大酒店举行了有史以来青州第一场书画拍卖会,从此结束了青州无拍卖的历史,敞开了青州举办拍卖会的大门。

青州书画市场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到现在的模样。目前有书画艺术城、明清古街、宋城、君怡都、泰丰、大明衡王城.宝鼎大厦、中晨艺术小镇、农民画市场九大书画市场,共计有大小画廊近千家。一个小小的县级市,总面积不过1569平方公里,总人口 90万,文化产业能如此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是一个特殊群体由爱好到经营,由小众到大众,由不自觉到自觉,有散漫到规范的发生发展过程。

(四)市场形成特点

杂谈 中国书画‖ 溯源“青州现象”

青州书画市场发展到今天,既是青州当代文化意识的结果,有时古代文化底蕴的延续。那么分析起来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是一种自发现象。青州书画市场自2000开始,到今天发展到如此规模,自是至终既没有人去组织,也没有政府的干预,期间政府只起到掌握大方向和引导作用。

可以说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是一群书画爱好者由初始的毫无功利的喜欢书画,再到进入爱好和收藏,然后又把作品拿出来互赏互换,再到以藏养藏,最后逐步走向画廊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些书画爱好者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就这样一步步的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市场格局,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是青州书画市场的特点之一。

其次,青州的书画作品是买全国卖全国。青州的画廊和书画爱好者,在收藏经营中基本都是选择全国各地的著名书画家作为推广对象。一般情况下,主要以北京、杭州、天津、西安、南京等地为主,同时兼顾到江苏、河南、河北、东北地区等地。原因在于北京有中央美院、国家画院等高级别的书画机构、而杭州等地有中国美院及各大著名艺术院校。这些美术机构和院校是中国当代书画人才聚集的地方,因此,从中推荐出的书画家基本都是当代顶尖的书画人才。

正是由于青州人这种买全国的敏锐眼光,推荐出了具有全国粮票式的当代书画家,进而得到了全国各地收藏家的认可,才有了今天全国各地都来青州购买书画的声誉,才有了青州书画市场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现象,这是青州书画市场的特点之二。

第三,青州书画市场在经营方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性。青州的画廊收藏经营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半收藏的性质,凭自己的眼力选择购买书画家的作品,一般过了3--5年或5--10年,等到作品升值的较高了,把一部分精品收藏起来,另一部分拿出来出售。

有的采取快出快进的经营方式,把书画作品当成商品,有利便售,见利就卖。也有的专门与书画家打交道,提前与书画家预定作品,等作品来了,就有了一定升值,然后加价出售。还有的专门给书画家做展览,展览完了赚几幅书画或拿一定的销售提成。

另外就是有的专门与拍卖会打交道,他们既送自己收藏的作品到拍卖会销售,同时也在拍卖会上举牌买入,以此而营销周转。还有一部分画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微信平台、微信拍卖等手段销售经营。而且青州的画廊每家都有自己的独立互联网站,在网上销售作品。总之青州的画廊和收藏者运用多种形式,为中国当代书画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青州书画市场的特点之三。

第四,青州目前以成为全国当代书画的集散地。由于青州的画廊和书画爱好者本着买全国卖全国的原则,又以诚信为本,以多种经营方式不断开拓市场。所以近十几年以来,青州书画市场辐射到了全国各地,在国内书画界有了很好的声誉和口碑,因此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画收藏家和拍卖公司到青州购买和征集作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国当代书画集散地。这是青州书画市场的特点之四。

(五)市场形成原因

青州书画市场能有今天的繁荣发展,被称为“青州现象”。除了前面说的的文化底蕴之外,还有许多主客观原因。

首先,“青州现象”的形成与青州人对当代书画的热爱也是分不开的,热爱当代书画是青州人的初心。当然,收藏当代书画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当代书画家的艺术水平及学术地位都没有定论,一个好的当代书画家要得到收藏者和市场的认可,需要很长时间的认识过程。而画廊作为推介者需要认真仔细的去研究、考察、琢磨、推敲,总是在哪位书画家有潜力、哪位书画家有可能成为大家等等问题上苦思冥想,选择起来要费好多心机。如果没有对当代书画的执爱,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前些年曾有媒体报道说,山东人收藏了大量当代书画的垃圾,甚至不无嘲讽的用尽贬低之辞。但青州的收藏者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因此而退缩,那种执热之情是其他地区的人所想象不到的,无论别人怎么说,他们仍然以极高的热情偏爱着属于自己的选择。如果没有这种真诚的偏爱和定力,恐怕早就放弃了。

书画艺术的投资收藏,是一种享受和风险共存的智力游戏。但是做为真正的爱好者,当你介入其中领略了它的妙处之后,便欲罢不能,也许这就是书画收藏的魅力所在。而这种“领略妙处和欲罢不能”正是青州人对当代书画热爱之情的具体体现。这种对书画的热爱之情,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的群众基础。

其次,可贵的诚信精神。青州的画廊主们大都是从年轻爱好书画收藏而转为画廊经营,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视信誉如生命一样重要,不仅自己不经营赝品,对倒卖赝品的画廊更是深恶痛绝毫不留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州一些老玩家,多年来接触到许多书画家,因此对当代书画有较高的欣赏和鉴赏水平。对当代一些较有名气的书画家的作品有极高的辩伪能力,真假优劣一看便知,这也是青州书画能够发展的优势之一。

青州人有一种品质,但凡鉴定作品,都会直接肯定或否定,从不敷衍含糊其词,有时遇到难下结论的,就直接找书画家鉴定或放弃购买。那个画廊偶尔走眼挂了幅赝品或不是十分确定的作品,无论谁发现了都会告诉对方,使其尽快处理。这种认真的态度和诚信的做法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所以说青州当代书画无假货是名副其实的。

在青州熟客和熟人之间买卖书画,无论是几千几万至几十万的作品,讲好价拿了就走,从不需要写字据,回去后再另行汇款。一直以来的这种做法却从未出现过经济纠纷,这种信任感和信誉度也算一桩奇事。

青州的画廊皆有承诺,凡购买作品一个月内无条件退换。也就是说,凡是从青州画廊购买的作品,不管你是什么理由,即便你是买回去有看不好了,或者说你购买后又不想要了,只要你回来退换,一个月内不讲任何条件一律退换。

自律诚信,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经商者能否成功的根本,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它是一种自我约束。青州书画艺术城能够坚持发展到今天,青州书画市场被人们誉为没有赝品的书画市场。自律和诚信是青州书画界的可贵品质,是几千年来儒家传统道德观的传承和体现,也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的最大亮点,

第三,青州的书画爱好者在挑选书画家方面,采取精心选择,择优入取方式,对书画家的选择非常严格。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左右,人们为了挑选优秀的书画家,经常组织起几个或十几个爱好者反复论证,最后还要咨询一些有水平的书画家或评论家,然后才才进行推广和推荐。

这种方法的实施,使得凡青州推荐的书画家,很快就在周边地区得到认可,比如说当时推出的姚有多、沈鹏、王镛、田黎明、范杨、唐勇力、龙瑞、吴山明、陈向迅、丘挺等等。都是采取了这种推荐方法。这种选择推荐书画家的传统做法在许多老的画廊之间目前仍在运用。

正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这样的严格挑选,才使的青州书画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加并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所以希望后来进入的画廊主们,能够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保持青州在选择书画家方面精挑细选的优势,推出真正有潜力的书画家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应该是我们画廊的责任。

第四,团结协作是基础。青州的画廊主人和书画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但无论来自于那个行业,大家因书画而相识相知,丝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种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之情,变为共同的追求和向往,穿起一串情思,沉为一种寄托,为青州的文化生活凭添了许多色彩。

青州众多画廊和书画爱好者之间有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风气。他们之间既有信息的交流,也有资源的共享。当听到有些重要信息时,大家会毫不保留地宣布传播,比如说某画廊得知书画家近期调价,也会告知其他画廊和收藏者,以便大家作出相应藏品的出售藏储及购买方面的调整。

有些重要的资源同样也是大家共享,比如说大家可以共享一个书画家的优惠价格,可以共同去参加某个拍卖会而不出现争抢。有时客户来了,自己画廊没有客户需要的作品,便会介绍到其他画廊,这样既不会冷落了客户,同时也为其他画廊销售了作品,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画廊相互之间也经常有买卖交易,这种交易由双方协商,平心公正而成。这种团结一致,相互协调在青州画廊已经司空见惯,成为一种很好的风尚。由于以上原因,在青州画廊之间没有固定的客户,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是公共客户。

企业讲求团队精神,青州书画市场中的这种团结,就是一种自然自发的团队精神,这种没有管理者的团队精神可以说是青州书画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根源。

第五,自觉的收藏意识。青州人喜爱书画艺术,那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是一种近似于遗传的习惯,是性情中的潜意识。无论贫富与否,家里挂一幅书画,那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一种情趣,一种格调。人们聊起书画便如醉如痴,如能得一喜爱书画家之佳作,那更是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或邀好友前去欣赏,或请一饭局以示庆贺,青州人与书画的情缘由此可见一斑。

青州人出差或去外地旅游,总要去逛一逛当地的文化市场,至于家乡的书画市场当然是常客了。在我的亲朋好友中,有许多书画爱好者,每每周末或闲暇时,画廊相聚,一壶清茶,一杯水酒,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总也少不了书画这个话题。

青州人喜欢书画确是一种心性释然,你到任何家庭去做客,都会发现家家都会挂中堂、制家格言及名言警句等书画作品。这种爱好其实没有任何功利思想,因为所挂的书画或许来自本村的教书先生,也许来自大集上几块钱的练笔之作,也许来自当代某位著名书画家,大家作为一种雅好表而挂之,这种风雅的表现和做法,恰恰是青州人的一种自觉的收藏意识。青州人的这种近似于遗传的收藏意识,也是青州书画市场成功的历原因之一。

第六,在青州画廊界有一批骨干力量,这批骨干力量有几十人之多,他们以青州书画艺术城为核心,分布在各个书画市场里面。这些骨干力量都是从爱好书画收藏开始,后来进入画廊业的,他们中间有干部,有企业老板、有工人农民,所以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一是他们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推崇真善美的传统文化,有着宣传推广正能量的审美意识。二是他们有相当的艺术素质,在选择艺术家方面眼光独道,对书画作品的质量要求很高,精品意识很强。三是对市场有相当高的判断力,能够在市场起伏中做到波澜不惊,不会因为市场起伏变化而失去信心,这种定性对青州书画市场起到很好的稳定的作用。四是他们大都是从真心爱好起步,以半收藏性质来经营书画,作品大都已经存放了几年或几十年,同时又经过了几次市场变化,在任何情况他们都不为市场变化所左右,是青州画廊界榜样式的人物。

正是这些骨干力量的存在,引领了青州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著名艺术金融专家西沐先生所说;:“更为重要的是,青州书画市场三十多年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人,一批核心人物,一批核心画廊,这个队伍是比较稳定的。”青州画廊界的骨干力量,是青州书画市场的定海神针,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人员,使得青州书画市场见波澜而不惊,遇风浪不迷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发展。

第七,青州的书画与金融挂钩,也是很早的。大约在2000年左右,就出现了书画充当货币的现象。曾有某画友需买房居住,然而资金欠丰,恰逢房屋开发老板亦喜爱书画,二人一拍即合,便拿书画几幅换取房屋一套,各有所得喜笑颜开不亦乐乎。后又有人效仿之,竟也事成,如此轶事传为美谈。

比较典型的是2006年青州艺术城建成,当时书画市场极度困难,是高潮过后的低谷,于是开发商左景岳先生便制定了可以用书画抵账的优惠政策,采取了一半资金一半书画的销售模式,使很多资金短缺的画廊能够顺利的入住。可见青州人眼里的书画早就可当货币用。

2010年在画廊协会的协调下,青州的银行开始与画廊接触,经过考察研判,采取三户联保的形式,对画廊发放贷款,后来又多家银行采取联保、抵押等多种形式对画廊业给予资金扶持。书画艺术与金融挂钩也促进了书画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以画换房,还是银行借贷,其实包含了青州人的许多新的观念,可以说青州的书画人早就超前的把书画与金融挂起钩了,这也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繁荣的原因之一。

第八,书画家的爱戴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么多年来,青州一直在做当代书画,可以说当代优秀的书画家,都跟青州有过接触,有的还多次来到青州。正是这些书画家的不离不弃,坚持与青州的画廊合作,而且有许多书画家与青州的画廊主成为了朋友,这种亲密合作的关系,书画家对青州的信任与支持,都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各位书画家不忘初心,继续提供优良的书画作品,为青州市场的继续发展做好更紧密的配合。青州人是感恩的,那些为青州做出贡献和支持的书画家,青州人永远不会忘记!

第九,全国及周边的收藏家和画廊以及拍卖公司的支持,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州书画市场从初始至今,有很多外地的朋友到青州来购买书画作品,他们相信青州,注重青州,愿意跟青州的画廊打交道,这种支持和信任,对青州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有客户有买家,这些年来,国内的北京、南京、江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以及比较边远的东北三省,甘肃内蒙等地。以及周边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泰安、寿光、临朐、东营、泰安、莱芜、临沂等县市的收藏家和画廊,他们或从网上,或直接来到青州,频频进入青州市场,购买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各地的拍卖公司也不顾路途遥远、运送作品劳顿进入青州征集作品,为青州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外地朋友的支持和扶持,特别是在书画市场调整的艰难时期,各地朋友给予青州的支持和帮助,青州人不会忘记,谢意永藏心底。这也是青州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

简明地说,真心的热爱,精诚的团结协作,注重选择书画家的高标准、可贵的诚信品质、自觉的收藏意识、骨干的力量的带动、多样的经营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画家的爱戴、全国各地朋友的支持,这些主客观的因素和代表着青州及青州人特点的自觉文化意识和历史渊源,既成就了青州书画市场的发展繁荣,又推动了“青州现象”或者叫做“青州模式”的产生。

(六)当下存在问题

杂谈 中国书画‖ 溯源“青州现象”

青州市场作为一个新型的书画市场。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需要在在今后的成长中逐步规范和修正。主要有一下几点:

1、理论导向不明确。青州书画市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导致参与人员多样化,各类人员介入其中。但是却没有权威的理论研究机构和媒介,在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分析市场、选择推荐书画家等方面对画廊和收藏者提供正确的引导。画廊各自为政,理念各有不同,这对于那些有经验老画廊没有什么,但是对于一些新进入的画廊,没有正确导向往往容易出现偏差。

在把书画提升为一种产业新形势下,作为推动书画市场产业化的关部门和协会组织,应该邀请确实懂行的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员组成理论研究机构,提供正确理论指导,总结学习好的经验,定期发布市场信息,为画廊和收藏家提供正确的市场和收藏导向,这应该是当前非常必要的。 由于市场的扩大,目前青州市场推荐的书画家也多起来,各种层次的展览很多,有“泥沙俱下”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导向尤其显得重要了。

2、缺乏正能量的发声器。青州书画市场在全国已是名声鹊起,但是在宣传方面,却是凌乱松散各自为政。有时发出声音也是根据各自的需要,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有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也难以推广宣传。致使有时很多正能量的声音难以发布,在舆论上往往处于被动,导致很多人对青州的了解凭借的是道听途说,因此而产生许多对青州市场的误解和偏差。

有许多人甚至把一些调侃之言当做青州的真实情况。比如说有人说:“不到青州办展的书画家,就不算真正进入市场。”还有人说:“书画家只要到过青州,就会找到出路。”这些说法,其实都不是正能量的语言。好像青州书画市场什么样的书画家都能接受,只要来了,就能卖钱一样。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并不真正了解青州,青州的真正中坚骨干画廊,在选择书画家方面就是很挑剔的,并不是随意来一个所谓的书画家就可以得到认可。正是因为有了像这种挑剔,青州人才得以发现挖掘了许多优秀的书画家,从而得到全国各地的认可。 。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许多水平很一般的书画家抱着很大的希望来青州办展览,结果是作品很难卖出,所以回去就开始说些不好听的话,甚至埋汰青州。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加强正能量的宣传,让各地的书画家及收藏者知道青州的真实情况。把我们的文化理念推出去,告诉大家青州人推崇是什么样的书画家,喜欢什么样的作品。

有些书画家到青州来,目的就是卖钱,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书画是一门艺术,书画家也是艺术家,我想来青州的书画家们,应该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抱着宣传艺术,交流艺术的目的,或许在青州会更有市场和认可度。

书画作品是艺术品,而不是商品,但是由于其有增值的特点,所以它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书画作品都有收藏投资价值,只有那些具有艺术水准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具有历史传承性质的作品,才具有收藏投资价值,这就是青州人选择书画家的标准。

3、收藏与消费的概念不清,近一个时期以来,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大众收藏”。意思是说书画的收藏群体由原来的“小众”转为目前的“大众”,书画作品由原来的“高端”转为“低端”,收藏难度由原来的“专业性”很强,转为了“平平常常”。似乎一夜之间人人都成了收藏家,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说作为画廊和收藏者,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要分的清楚才好。

书画市场本来就存在着大众与小众,高端与低端,收藏与消费的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讲,收藏与消费完全是两回事,市场也从来就存在着收藏品市场与商品画市场两种。高端的书画作品,或者说只有现在就是高端或者今后能成为高端的书画作品,才能称之为收藏品。同样,只有这种作品的流通能称之为收藏品市场。

而低端商品画,也叫行画,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喜欢在家里挂几幅,但是这些作品并不是我们说的典型意义上的书画艺术,而是一种批量生产的商品。这种适合大众口味作品的市场兴盛,应该称之为“大众消费”更为贴切,而不应该称之为“大众收藏”。

因此,需要严格区分收藏与消费两个概念,既要鼓动大众消费,把大众消费这一块做大做强。同时,更要倡导书画收藏的高端性和艺术价值,防止“泥沙俱下”的现象出现,特别是要防止出现书画家推广展览中的收藏与消费混淆,挑选书画家无标准等混乱局面,这是当前应该十分注意的。因为书画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艺术,还需要那些真正具艺术价值的作品来延续传承,这才是最重要的。

4、核心竞争力的部分丧失与各地市场的均衡。青州书画市场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关键在于以前具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过去的青州市周边地区的市场核心。那时各地都没有书画市场,所以收藏家一旦要购买作品,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到青州来。但是现在的情景却大不一样了,周边地区以及全国各地都在搞文化产业,各地的书画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青州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的丧失,这是青州市场面临的重大挑战。

各地市场的建立,使得书画家和收藏家两个资源分散均衡,青州要想延续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扬弃过去,重新定位,在保持过去诚信团结、持恒坚韧、精选书画家等优良传统的同时,寻找继续发展的途径,这一点青州画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做出自己认真的思考。

5、大藏家稀、高端画廊少、人员素质偏低。 青州目前市场多画廊也多,但总体上却存在着稀、少、低的劣势。前几天在与著名学者、艺术评论家郎绍君谈话时,郎先生说:“青州书画事业发展喜人,总体做的不错,但也存在着问题:一是青州没有真正的收藏家,大都是以经营为主,今后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收藏家,这样才便于作品的沉淀;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像样的大画廊,那种藏品丰富,档次高端的画廊还没出现,现在的画廊应该称为画店;三是画廊老板和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美术素养低,今后应该培养打造对美术史有研究,对中国画有探讨的骨干画廊,如果培养出几十个这样的画廊,青州的形象就真正树立起来了。”郎先生的一番话恳切真诚,为今后青州书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相信青州人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今后的青州书画市场一定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后记:对于青州书画市场,有人说:“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还有人把青州书画市场称之谓“青州现象”,但对于这些说法,却没有一个准确的释义,本文力图从历史渊源和当代自觉文化以及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和原因等方面对此作出较准确的解释,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全面,加之水平有限,不免有偏颇之处,敬请读者提出批评指正。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2017年11月21日于宝瀛斋

作者简介:唐树良,1955年生,大专学历,青州宝瀛斋画社社长。原在企业工作。后从事书画事业,1998年创办宝瀛斋画社,闲暇时喜欢写些杂七麻八的小文章,在《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画院》、《人民艺术》、《弥水》、《青州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过文章多篇。现为山东省画廊协会理事,潍坊市画廊协会理事,青州市画廊协会副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