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老表
问题:当今诗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
前言
这个问题其实不太准确,因为现在读诗的人肯定是比学诗的人多多了。应该说写诗的人很多,但是读”现代人诗词作品“的人很少。
一、唐宋诗词以外的读者本来就很少
一说到诗词,我们脑海里肯定是唐诗宋词,在学校里的课本上还有历代的诗词优秀作品,但是离开学校以后,大多数人很少接触唐宋以外的诗词了。
原因也很简单,用元稹的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大家已经读过了历史顶峰上最好的作品,就不太愿意在读其他作品了,浩如烟海的清朝诗词有无数优秀作品,普通人能够读到几首?何况,唐诗宋词还没有读完呢,谁还去读其他的诗词呢?
下面是清朝学者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不让宋词:
其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其二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黏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
二、现代诗作与歌曲
近现代诗词,除了主席的作品,估计没有人能够说出几个旧体诗的作家和作品了,当然,新诗还略微好一些。
从新诗的角度看,很多的歌曲也是不错的新诗,如果把一些不错的歌曲算上的话,那可就多了。例如我比较喜欢的《水中花》、《八月桂花香》等歌曲,真的是不错的小诗。
《水中花》的歌词节选:
凄雨冷风中 多少繁华如梦
曾经万紫千红 随风吹落
蓦然回首中 欢爱宛如烟云
似水年华流走 不留影踪......
《八月桂花香》
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
情也成空, 宛如挥手袖底风,
幽幽一缕香 , 飘在深深旧梦中,
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回头时无晴也无雨.
明月小楼 孤独无人诉情衷,人间有我残梦未醒.......
这些优秀的歌词,其实也是异常优美的诗篇,当年广为传唱。要知道,诗和词,最早也都是演唱的歌词。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读诗的人少,也多少有些偏颇。
三、功利社会的无奈
唐诗之所以是诗的顶峰,有一个原因是考进士,需要考诗赋,词为诗余,会作诗的人都会填词,因此唐宋以后古代读书人没有不会作诗填词的。
民国时期的学者有很多诗词大家,是因为他们从小收到了旧式教育,诗词是基础知识。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了新诗,新诗旧诗并驾齐驱。老一代的革命家,多喜欢旧诗,沁园春雪无人不知,对于旧体诗的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八十年代,诗人仍旧受到大家的尊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诗词不再具有原有的地位,目前能够换来柴米油盐的小说剧本受到了推崇,诗词成了自娱自乐的纯精神食粮是功利社会的无奈。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当然可以理解。
结语
我以为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经济进不到了一定的阶段,文化必然会迎头赶上,诗词文化作为市场上的小众文学应该会有写变化。
诗词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是仍然能够有巨大的基础,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依然顽强,永远不是灭亡。
从另一方面说,读诗的少于写诗的可能会是常态,因为人人都可以写诗,但不是人人能够写出好诗,就像人人都想做生意,可是马云只有一个,大部分人仅仅温饱而已。真喜欢就不要怕寂寞,不要担心无人赏识,诗词本来就不是公立产品。
所以,“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接受就好。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当今诗坛,许多老诗人故去,青年才後顾城,海子也绝望之余,迷选择了放弃生命,自杀身亡!诗歌沉寂,诗人锐减!诗刊度日如年,诗人转行!还有多少人在写诗?还有多少诗人在坚持写诗?很少很少了!诗与远方是诗人的向往,但诗歌养不活自己!在一切向钱看的潮流冲击下,纯文学只能默默地躲在金字塔下的一个角落,偶尔发起一声叹息!现在谁还在卖诗集,谁还在订三等刊,订星星?写诗的人还在,他们在寒风中坚持,在风雨中等候,在孤独中呐喊,在安祥中守望,在坚持中传承,写作,写诗……一个五千多年文化历史悠久的民族,怎能无诗呢?现在不是写诗的多,读诗的少,而是两者都少!无论旧体诗,还是现代诗,繁华落尽,萧条冷落。跌入谷底!诗还在,但诗已经没有了激情澎湃,没有了火焰,偶尔在空寂的夜空,划过一道短暂的孤线!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诗歌是潜伏在我们心底的文化基因,当金钱的诱惑在降低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更需要文化,更渴望诗歌,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梦,在远方,诗歌创作的春天终于开始出现!我们需要一个庞大的诗歌群体,读诗的人,写诗的人!有诗的人生才是永恒!
用户167695504
诗,从创作而言,易入门,故凡想作诗者,均可成为"诗者",故自媒体到朋友圈,再到各地的小圈诗会,"诗者"遍地,看起来"诗者"不少,但纯属自娱自乐,自写自读罢了,圈外读者甚至。
诗,从营养功能看,其营养成份越来越少,原来的诗言志,诗悟人之营养越来贫乏,情呀志呀,似乎都被以前的诗人写尽了,再难有新意,因此,很多诗者写的诗不是平淡无味就是不知所云,很多网友面对那些获奖诗,不读便罢了,读了想骂娘!l一个几乎没有多少营养的文学体必然读的人越来越少。
和平年代很难出好诗,也难出好诗人,所谓"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幸,诗人幸"→真正的诗人一定是判逆者,不是判逆时代就是判逆自己!!顾城和海子的自杀就是如此!!
因此,出不了诗人和好诗,反而是好事!!
再者,以前兰台咏诗,以诗会友,就象KLOK一样,也是一种娱乐形式,象看戏等传统娱乐形式日渐势微一样,咏诗这种农耕社会之文化人的娱乐形式,在工业社会已经消失不见了→全世界都这样了。
诗,一方面是底层诗者的"自娱自乐",另一方面还有精英诗人的孤芳自赏,但都离大众读者越来越远!
故诗还在,但读的人越来越少。
附本人小诗一首
<>
稻谷的叶子,
印出了苍桑的面影
小路上写着着故乡的心情
一缕袅袅的乡音飘过
尘埃已经落定
△△
我屏住呼吸
双眼紧闭....
曾经 的一挥而去
就敲碎了一生的约定
即使微笑 也一样扣分
△△
当风.....把门关闭后
一滴雨 从脸颊跌落
空空如也
只有小树小鸟等一些兄弟
△△
烟云飘过...
我..... 回到这小路上
走到这村门口
却找不到了开门的钥匙
只能在残存的记忆里
拼接着破碎的童真!!
风雨兼程!
月亮TA爹爹
为什么写诗的比读诗的多
写诗的比读诗的多。
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吧?
问题出在哪里?
世界正在失去诗意。
还记得《诗经》里的《伐檀》吗?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
空空空地砍檀树呀
砍倒放在河岸上呀
河水清澈起涟漪
满怀怨气的笨重的劳动唱出来竟也有诗意,除了人的淳朴,还在于资源的富足与环境的优美,现在还有那么多树吗?还有那样清澈的河吗?
资源透支与自然环境的恶化让世界失去了诗意,此原因之一。
我不止一百次引用意象派诗歌领军诗人埃兹拉·庞德先生的名言:“中国人的道德,是基于审美的道德”,“中国的《诗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中国人是淳朴的,是勤劳节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这里面自有诗意。功利的、逻辑思维的外国人,科学发达,法律严明,但对于诗歌,并不自信。科学和法律,与审美无关,都是着眼于形而下的物质利益的创造与分配的,而中国人注重的,是人情。
因此,第二个原因,愚以为是物质对人性的征服与贬低。
空调隔绝了四时八节,吟风弄月的诗歌显得虚假做作;高科技的加速度开发,产生享乐主义的生活以及一些犯罪式的生存。
第三,真正的诗人是人类中最敏感,感情最丰富的人,数量并不大。
余秀华那样轰动,是因为她能够写出她的敏感,而很多人是无感觉的重复和抄袭,或者内容空洞徒具形式,他们对于二十一世纪,是麻木的。
至于功名利禄之辈写诗,他们的诗,恐怕自己也不看。
大悔忆智冰
一,诗词兴起。
在封建社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喜欢用字词格律押韵造文章,颂诗词在上层贵族饮酒助兴时以表文彩,久之成风。但广大人民群众却沾不上边,甚至一字不懂,无法看读,只有靠街头巷尾听书听说,潜移默化地造成了诗词创作的深奥了。八股文也深奥呀,结果被人民群众废止了。
二,诗词中兴。
唐、宋、元年代,文学文体进一步演绎简化,柳体宋体取代魏书,诗词进一步中兴,涌现出一批创作诗词的文人墨客,山野村夫。今天有选集书本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元曲一百首,皆家喻户晓了。诗词雅兴传承,必须从娃娃培养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读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是诗词的发扬广大的途径,也是实现群众文化的初衷。诗词要反复推敲写作,做到语言简单,意思深切。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雪,是一篇现代宏作,抒发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
三,诗词文化与群众性语言。
诗词文化必须传承、普及、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形成群众性语言文字,不要老是遵古而不化,不多、不多,多乎哉?但初写诗词的人也要谦虚谨慎,倾听群众意见,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诗词来。过去文字只有两韵平和仄,现在己成十八韵了,诗和词更有发展空间,大家要大敢发挥创作灵感,有感而发。《东方红》的作者是一位普通百姓,他有感而发:“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这是一篇代表群众性语言的好词啊!
以上莲下午聊随笔,仅作个人解读。
2018,08,05.中午。|
江远钦2018
当今世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象,我的看法是:能够提笔写诗的人,都是对诗词情有独钟的。我每天在诗海里倘佯,并不是为了博取别人的眼球,存粹是从心底里喜欢而已。懂我者视为知己,我会细细的研读你的每一个作品,只有喜欢的人才会读诗,不懂得诗词的美妙,如何会去读诗呢。
嫣然90157521
美诗在远方……大多数喜欢写二句的爱好者,畅想心境舒发情感而己,人都有美好激情灵光那一刻,对普通爱好者大多数没学过写诗,什么旧体诗,新韵律诗,现代诗!甚至有的标明七绝,看看也没啥特别明堂,其至有的怪字老体字也带上,不知道是彰显什么,还是为标新怪异?
偶尔来一首只是上来感觉心情,属于爱好冲动一下罢了,没学过什么平日也很少看诗,对于写诗真没想达到什么境界,只是偶尔来潮痴狂一把,在悟空上回答写过的诗,偶尔也去看看别人回答写的诗怎么样!再就是欣赏一下友们的才情诗画!
对于自已偶尔来一首表达一下心情感觉和痴狂,自娱自乐纯属爱好,也曾有诗词老师觉的有点潜质?让拜师学艺再画龙点晴的提高一下,哈哈,说句实话拉倒吧,我也不是小学生了,写诗也不是死搬硬套,我只是爱好舒发一下情感心境而已,全凭感觉意境内在,偶尔上来感觉一气呵成,写成再看看那句不对再调换修饰一下。现在写诗各有潜质才情自成一套!自已写的好坏是一种心情,表达一下自我感觉就充实快乐!
我觉的写诗要单句考虑,也写不出什么名堂的,因为那是没有感觉的表现,没有意境感觉冲动,最好是别写,写出来也让人看着别扭,当然爱好热爱者各有不同!有人写的热闹甚至大白话,重在参入不论本科文盲的,这又不是科举考试,也有很讲究的人,自觉诗才难入流,你可以去发表诗集去登大雅之堂!天地广阔什么鸟都可以展翅飞一飞的,真不必难为自已!
提问者说现在写诗比读诗的人还多,头条大舞台都可以表达心境畅想一下,人人乐写也不乏有好诗,重在学习自已敢参入,我觉的原创有冲动有思想有意境的最有味,能让人看懂能有品味更好,古人写的好诗也很间单明了嘛!总比现在有些奇哩古怪文强百倍!
说也奇怪现在有些人他看不懂别人写些什么意思,还跟腚上喊好点赞,看有人写的诗确实不错,但点赞评论很少几乎没有!个人来说吧,有奇妙感想是你的感觉,上来兴致来上几句表达一下,释放一下内心情感,有时候吧,写出的心境别人不一定都理解,但美的东西感受一下还是真不错的!
肖哥180461167
当今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还多吗?不禁要反问多又怎样,少又怎样!难道说他们忙碌的写作有错?
无论怎样都觉得,写比不写好,因他们在动脑、动笔、是有思维、有气息的开展着文化传播,在通过一种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个优秀文化组成,那就是聚思想性、娱乐性、文化性、政治性为一体的诗歌。
当然,其中不乏写作的高低、不乏写作的优劣、不乏文采的差异,这属正常,就像人们走在大街小巷有高有矮、有胖有痩的道理一样。
写作诗歌,创作诗歌,颂吟诗歌都是爱好者自己的事情,才智、财物都出自这些人,看者、阅者、赏者、品者坐收渔利还尽享其乐有何不畅而不欢?
许多人需要的是建立正常、正确、良好的三观,唯有这样,看待事物才有一种好的视角好的预期和好的预判。反之,会被困扰会被困惑,甚至带给自己人生的烦恼与不快。
河堤锁岸
诗词确实是一个怪圈。别的行业都特别盼望有一个老师指点 ,花钱也在所不惜。而诗词不是这样 ,很大连押韵格律这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的打油翁,居然也认为天下第一。如果有懂行的指出错误,马上气急败坏。特别奇怪,既然喜欢诗词,为什么不把他写好呢?
大概就是虚荣心作怪吧。只听夸奖不听真话,还有一些干巴巴的老干体,倒是有格律了,可是还是顺口溜,没有一点诗词的含蓄和美感。
读来感觉不舒服,让人越来越不愿意读。
还有文人相轻,有一定成就的人更是看不起别人的作品,除了古人作品只能读自己的了。
不过现代还是有不少好作品的。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能真的有不少收获。
也不必是专家教授的,好诗往往在民间。百度一下就有高手作品的。也方便。
只有虚心学习才会进步,每个高手都是从头开始学习的。海阔天空,任意飞翔吧😊
红玉w红玉
中国的诗界经历过“泛滥”“充斥”的短暂过程。但是,总体看来是“消沉”,或退势的。现在,就本人的肤浅了解坚守在这一高地的人数是较少的。尤其是坚守在格律诗词阵地上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是与当前的盛世是极其不匹配的。说盛世,大家立即会联想到汉朝、唐朝等。大家想到的汉赋、汉乐、汉风等,它们是盛汉的标志,也是盛汉的文明史承;想到的是唐诗、唐乐、唐舞等,它们是盛唐的代表,是盛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中心的招牌,也是当今无法逾越的横亘。
据初步了解,一是国家级,省级诗刊因资金问题,是难以为继。二是省以下是以民坊为主导,靠网络打赏,也无基本资金作保证。三是诗歌,诗词协会等组织是群众自发性组织,是即非官办,也非民办。可以说是随组织随时可以散伙的群众自娱自乐平台。四是无任何组织作支持,无任何资金作保障。五是更可笑的是官方学究们研究的“中华新韵”,被民坊的诗词大家不认同。这就出现了“制韵的不作诗词,作诗词的不认新韵”。稍有修为的是“平水韵”作格律,“词林正韵”填词。
当然,当下应该是一个文化极其繁荣的盛世,能坚守已经很好了。有些轻浮的能坐下写?能坐下读?充数之人也会大浪淘沙的,属于一种正常现象。我掘见认为,爱好就好,发展更好,繁荣是好上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