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老师与中华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本文节选自《大自然探索》杂志2018年第6期

作者: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老师

在人们的常识中,冰天雪地的严冬是昆虫活动的禁区。滴水成冰的季节,我也觉得作为变温动物的昆虫,应该早已经冻僵,不可能在外面活动。然而,2018年春节前在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次考察,彻底颠覆了我的认识,我目睹了茫茫雪野里那些生机勃勃的精灵……

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老师与中华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都江堰出发,大约行驶两个小时后,车终于停在了道路的尽头——海拔2000米的保护站。我们一行人下车,开始在山林里那及膝深的雪中徒步跋涉。白茫茫的雪野里,中午的阳光格外刺眼,我很快后悔没有带上墨镜和防晒霜——这两样本该用于夏天的东西。原始森林里,一派玉树琼枝的景象,一切都被冻住了,一些挂在树上的红色果子,被冰封着,像糖葫芦一样,格外美丽。

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除了一些野猪和鸟类的脚印外,并没有发现任何动物的踪迹。我们不得不回到保护站准备吃午饭。饭前,心有不甘的我又在保护站前的公路上逛了一圈。就在这时,一个在雪地上跃动的小黑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来到黑点前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由得叫出声来——“蜜蜂”!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只活生生的蜜蜂!它正在雪地上爬行……

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老师与中华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赵力老师在雪地上发现的蜜蜂

我立刻取下挂在脖子上的相机,开始拍摄。通过相机显示屏放大观察,我发现这只蜜蜂体躯较小,头胸部呈黑色,腹部呈黑黄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并非是常见的西方蜜蜂,而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

这种蜜蜂是亚洲特有的东方蜂种,在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有很多亚种。据资料记载:中华蜜蜂既耐寒又耐热。在天然树洞里能度过-40~-30℃的严冬,在气温10℃时就可出巢飞翔采集。尽管如此,这种蜜蜂在如此低的气温下外出活动,还未见记载。就在我拍摄的过程中,一个意外再次发生:这只刚开始看起来只能在雪上爬行的蜜蜂,居然飞走了!我回到保护站,观察墙上悬挂的温度计,即便是在屋檐下,当时的气温也只有零摄氏度!

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老师与中华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春季正在采蜜的中华蜜蜂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零度以下的气温中,在保护站周围我居然又陆陆续续见到了好几只蜜蜂。蜜蜂这种群体性很强的昆虫,为何在冬天出现“逃兵”离队?这个季节深山里没有任何花开放,显然它们无法采蜜,那么,它们又是出来干吗的呢?

我推测,这些蜜蜂仅仅是出来拉屎和喝水的。而且在阳光下,抗寒能力强大的中华蜜蜂体温能够升高到让它们可以自由活动的程度,从而成为海拔2000米左右冬季长期积雪的高山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能够在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到中华蜜蜂的活动,我感到非常高兴。雪地蜂舞,这样的景象是不是与近年来成都冬季气温持续走高有关?也可能,中华蜜蜂的耐寒能力超越了我们之前的想象。另外,中华蜜蜂的寿命,虽然有记载的是冬季最长3个月,但是从这次观察来看肯定不止,我估计有5个月以上。

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老师与中华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一块发现于内蒙古的1.45 亿年前的蜜蜂化石

据资料记载,中华蜜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在我的成都华西昆虫博物馆里,甚至保存有一块发现于内蒙古的1.45亿年前的蜜蜂化石(详见《大自然探索》2016年06期《昆虫帝国——石头里的昆虫记》),它可能就是中华蜜蜂的祖先。在我国,中华蜜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果没有中华蜜蜂授粉,必然难以生存。而且,西蜂的嗅觉与中国很多树种不匹配,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因此我国许多植物能繁衍下来,中华蜜蜂功不可没。例如,据资料介绍,中华蜜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这次的发现证明了中华蜜蜂的耐寒能力超越我们的想象。我认为,饲养适合四川西部高寒山区生活的中华蜜蜂,具有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可持续、有利于本土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的特点,对贫困山区精准扶贫意义重大。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蜜蜂种群的存在,让我感到欣慰:中华蜜蜂还有一片生息繁衍的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