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莫理森時代的中澳關係需要新思維

澳洲總理特恩布爾還是未能逃過下臺之劫。當地時間24日,澳洲總理特恩布爾在黨團會議投票中以40比45失利,宣佈辭職。從2007年起,澳洲政壇11年送走7位總理,沒有一位總理完整度過任期。國庫部長史葛.莫理森將接任成為澳洲新一任總理。

被稱為知華派的特恩布爾,上任後反而使中澳關係陷入困局,莫理森會改變這一頹勢嗎?似乎不容樂觀。就在特恩布爾辭職前一天,澳洲正式宣佈,華為和中興將被禁止參與當地的5G流動網絡建設,澳洲理由依然是所謂的國家安全。在此之前,澳洲安全部門指華為“受中國政府掌控”,阻止了華為參與所羅門群島與澳洲之間的海底光纜鋪設。特恩布爾總理不恰當地指責中國“滲透”內政,甚至用中文高呼“澳洲人民站起來了!”澳洲外長畢曉普更是一再指責中國。

澳政府的反華聲音也遭到澳國內人士批評。5月中旬,澳洲前駐華大使芮捷銳在媒體發文,指責外長畢曉普“用尖刻的南海言論”激怒北京,呼籲特恩布爾解僱畢曉普。畢曉普辯稱,澳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根本利益沒有改變,澳中深度的外交接觸仍在繼續。

前駐華大使的“知華”和現任外長的“反華”,凸顯澳洲對華立場出現了嚴重分歧。本被視為“知華”的特恩布爾,也背上了“反華”這口鍋。這也折射了亞太諸多國家面臨的普遍尷尬。美國的地緣政治夥伴們,幾乎都和中國有著緊密的經貿關係,中國就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美強弱分明的前危機時代,澳洲在中美之間“二選一”的困擾並不強烈。

失美依傍增加恐懼

特朗普放棄亞太再平衡戰略和TPP,美澳關係也發生了一些“不快”。越是如此,澳洲越是顯示出反華的主體性,在南海、安全、貿易上不斷髮出反華聲音,成為區域內炒作中國威脅論最主要的國家。此外,澳洲政媒兩界還對中國“滲透”澳洲政商兩界充滿警惕。中國對澳洲周邊國家的投資,也被澳視為侵犯了自己的“一米線”,並指責中國刻意製造“債務陷阱”以控制相關國家。澳洲的對華焦慮不安,通過畢曉普外長的言論典型折射出來,使其變成了一位反華分子。

澳洲的地緣政治利益、政治文化傳統,親美歐、疏亞洲、恐中國並不令人意外。在特朗普迴歸“美國優先”的功利主義政策下,澳洲對奧巴馬主義的“抽走”更充滿孤獨無依的恐懼感。孤懸於太平洋中的澳洲,不敢對美國怨艾,對中國的焦慮和恐懼卻是與日俱增。

從澳洲到歐洲,遇到放棄價值觀頭雁、堅持“美國優先”的特朗普,都面臨著失去依傍的心理陣痛。東亞的日本、東盟國家和南亞的印度,更容易找到和中國相處的現實主義之策。因而,在美國放棄亞太和大西洋朋友圈的現實下,澳洲的反華顯得非常典型甚至突兀。中國對這個經貿嚴重依賴自己的太平洋國家,也表現出相當不滿甚至是憤慨。

反華立場不合時宜

不久前,澳洲貿易部長喬博開啟了他的訪華之旅。這是喬博任內3年來第13次訪華,凸顯中澳貿易的緊密性。但此次訪華,對澳洲和喬博都意義非常,被輿論場視為“破冰之旅”。當然,這有些言過其實,一方面中方未和澳洲交惡;另一方面,中方的確反感澳洲不斷釋放反華信號。關鍵是,澳洲在經貿上還要倚重中國這個最大的貿易夥伴。

以奧巴馬時代的地緣政治思維對抗中國的澳洲政府,顯然還沒有明白大國博弈的實質。當澳洲繼續幻想依靠美國指責中國時,中美雖然存在貿易摩擦,但也存在著貿易磋商的可能。世界主要經濟體因為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而重新分化組合,澳洲堅持反華的立場顯得不合時宜。

站在澳洲的立場,對華不安和焦慮也許是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然而中國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相比歐盟、日本和印度對華立場的改變,澳洲還是慢了半拍。

作為澳洲的主要貿易夥伴,特恩布爾總理和畢曉普外長的對華意識形態心結,讓中澳關係陷入尷尬。澳洲進入莫理森時代,中澳關係重拾信任,中澳經貿關係才能繼續互利共贏。莫理森政府對華能有新思維嗎?

文章來源:大公網,2018-08-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