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美“香會”推廣印太戰略難討印度歡心

張敬偉:美“香會”推廣印太戰略難討印度歡心

6月1日,2018香格里格對話(下稱“香會”)在新加坡開幕。特朗普發動的全球貿易亂戰的紛擾,讓今年的“香會”熱度不夠。其實,當特朗普放棄掉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中美“香會”博弈的烈度已經降低。

一方面是美國意興闌珊,另一方面是美國帶來的“跟群”效應下降。然而本次“香會”還是有“新意”——美國不提“亞太”提“印太”。這一戰略是特朗普在2017年11月份訪問亞洲時,所提出的區域安全新戰略,雖然一度引起日澳印等國的關切,但對經受過奧巴馬亞太戰略混亂的亞細安國家,印太戰略還是很模糊的概念。也有分析家認為,印太戰略是特朗普為了填補亞太戰略空缺,而為區域各國畫的一張“大餅”。

奧巴馬亞太戰略的“實”,特朗普印太戰略的“虛”,都是針對中國的。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特朗普印太戰略也有“脫虛向實”的跡象。即通過對華針鋒相對的貿易戰和印太地緣政治戰略的雙重擠壓,抑制中國的崛起,強化美國的全球地位。因此,“香會”博弈,中美對戰依然激烈。不過,相較於以往南中國海衝突引發的中國代表舌戰群儒,今年主要是中美兩強互掐。

“香會”開幕前一天,美國防長馬蒂斯宣佈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此舉意味著,美國要把印度納入最重要的同盟圈。在此之前,美國已經提出“新南亞戰略”,而且要和印度構建“百年同盟”。

但此一時彼一時,當時是中印邊境部隊正在洞朗地區軍事對峙,龍象邊境戰爭似乎一觸即發。印度需要美國的支持,也迫切希望借力印太戰略威懾中國。現在,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為目標的貿易戰,不僅針對中國,也延燒到歐盟、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和貿易量偏小的印度。相比歐加日這些美國的核心盟友圈,印度只能算是美國的邊緣盟友,甚至連這也算不上,印度主要是制衡中國的大國工具。

在此之前,印度總理莫迪突訪中國,而且是非正式訪問。此舉可以解讀為中印關係的改善,也可解析為印度對美貿易戰的防範。雖然中印兩國存在邊境爭議和領土爭端,龍象兩國也的確存在著“瑜亮情結”,短期內不可能解決業已存在的諸多結構性矛盾。但肯定的是,印度也不會和中國鬧翻,更不會出現擦槍走火的衝突。

一方面,印度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提升綜合國力。作為新興經濟體,印度的發展比中國晚了半拍,中國的發展經驗是印度最好的學習樣本。莫迪由地方政府首長當選為印度總理,中國經驗取得的政績是關鍵。作為現實主義者,莫迪不會和中國真正鬧翻。另一方面,中印雖然在“一帶一路”倡議上存在嚴重分歧,但在“金磚機制”、亞投行、上合組織等有深度合作。

尤其是,在新經濟週期構建全球治理新秩序上,中印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也存在為發展中國家謀取共同利益的共識。第一季度,印度經濟增長超過7.7%,安全渡過廢鈔改革的尷尬期。作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興經濟體,印度需要和平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不和中國為敵,保持大國外交的主體性,是印度正確的選擇。

莫迪總理參加“香會”,東向意圖明顯,似乎在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而且,莫迪在演講中也強調“航行自由”“和平解決爭端”和“讓印太地區一些國家負擔債務的行為”,上述觀點隱含對中國的批評,也符合美國和相關國家的預期。

這是莫迪給予美國和日、澳的面子,大家都心知肚明。印太戰略針對的是中國,相關各國會根據和中國的關係“動態調整”,和中國關係糟糕時就擁護印太戰略,反之則輕描淡寫。美日印澳存在印太戰略的原則共識,現實中卻將其視為機會主義的工具。

因此,美日印澳基於印太戰略構建的“四國同盟”是鬆散的“3+1”同盟。

印度是最邊緣化,也最有獨立自主意識的那個“1”。諷刺的是,在特朗普貿易戰倒逼下,中日韓三國峰會重啟,澳大利亞國內也在反思總理特恩布爾和外長畢曉普的反華政策。現在,只有美國在高調利用印太戰略。

印度的雄心是成為全球大國,既不會配合美國充當制華的急先鋒,更不會和中國抱團反美。印度就是印度,把印太戰略當成維護本國利益的工具。而且,印度也很清醒,崛起的印度未來也可能是美國的新敵人——當印度耗費巨資購買俄羅斯武器時,美國已經對印度不滿。

只要美國是超級大國,挑戰美國全球地位的國家,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都是美國的敵人。美提印太戰略,難討印度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