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不 为 无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刺绣

家语

+

看到上面这种鸟,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可能百分之99%的人,都会说:鸳鸯,结果都是错的。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宋·毛益《鸂鶒图》

这种鸟名字叫鸂鶒(xīchì),吴国沈莹《临海异物志》有载:“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这里所说的“短狐”,不是狐狸,是指“”,又名射工,“含沙射影”一词说的就是它。蜮藏在水中,当有人经过的时候,用嘴巴含取沙子射向人在水中的影像,凡是影子被蜮射中的人,都会发病,严重者甚至死亡。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因鸂鶒有敕水的神通,能祷告神灵,荡除邪秽,所以大约从中唐,人们曾经流行像养猫养狗一样把这种水禽驯养在自家的池塘中。

一方面其形态悦目足供观赏,一方面可以防止邪灵侵扰。其实鸂鶒更适宜饲养在广阔的水域,成群结队,翠毛朱嘴,灿然浮于水。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从外观上看,要想区分鸂鶒和鸳鸯并不容易。它形似鸳鸯而稍大,多紫色,“亦好并游”。

据说是“其游于溪也,左雄右雌,群伍不乱,似有式度者”,凫水时居然有严格的规矩,一定是“男左女右”,排成整齐的行列,显得特有教养。正因为这两种水鸟都是终日成双而游,才导致了置换的契机吧。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有一种说法,称“鸂鶒乱点成鸳鸯”,认为在宋代以前,人们形容水中成双成对的游禽,是指鸂鶒,而不是鸳鸯。但由于“鸂鶒”这两个字太生僻,不及“鸳鸯”朗朗上口,此后,民间逐渐用“鸳鸯”替换了“鸂鶒”。

在明、清两代,七品文官官服补子上,绣的就是鸂鶒。明代文官补服上的禽鸟,按官阶次序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鸂鶒是一种非常有诗情画意的水鸟,常见于诗文中。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时,见水中鸂鶒浮游。

故而写诗《卜居》道:“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唐人毛文锡《摊破浣溪沙》词云:春水轻波浸绿苔,枇杷洲上紫檀开。晴日眠沙鸂鶒稳,暖相偎。

及至宋代,朱敦儒还特地创了个词牌叫《双鸂鶒》:“拂破秋江烟碧,一对双飞鸂鶒。应是远来无力,相偎梢下沙碛。小艇谁吹横笛,惊起不知消息。悔不当时描得,如今何处寻觅。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唐代宫苑中养着鸂鶒做观赏水禽,《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五月五日,明皇避暑游兴庆池,与妃子昼寝于水殿中。

宫嫔辈凭栏倚槛,争看雌雄二鸂鶒戏于水中。帝时拥贵妃于绡帐内,谓宫嫔曰:‘尔等爱水中鸂鶒,争如我被底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这里记载的事很香艳,乃至是放荡的场景。唐宫中,一群宫嫔在曲栏之畔看鸂鶒戏水,唐玄宗拥着贵妃坐在床帐中,对众人讲:“你们只知道看水中的鸂鶒,哪里比得上我们这一对被子里的鸳鸯呢?”

同样喜欢在鸳鸯被底玩耍的还有宋代词人张先,其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对其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年少的小妾,一个“压”道尽无数未说之语!(我跟你们讲 : 这个压字!他不是动词,是静词!!!)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可别乱点鸳鸯谱,直把鸂鶒做鸳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