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农民耕作的积极性?

注:田野政治学头条号所发的所有文章,均为田野政治学作者原创,请尊重作者的原创权。

如何调动农民耕作的积极性?

摘要:作为长期耕作劳动的主体—农民,逐步趋向老龄化,而在普遍落后的农村地区,耕作作为农业社会最为重要和单一的生产方式,一旦积极性发生变化,无疑会影响到农村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从耕作主体是老年人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会保障对于农民耕作热情的影响,进而对该种变化下,对可能导致的结果尤其是维护农业社会根基进行阐述说明。

关键词:耕作热情;劳动主体;农业生产;基层稳定

目前国家对于农民的各类社会保障,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所增加,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保障农民生活条件中,对于农村基层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各类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农民确实比之前有了更多的生活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析,当基本的生活所需满足后,农民应该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方面。

但现实情况到底如何,需要经过实践调研获取答案。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在农村社会保障愈加完备、而农村自给自足不高的消费水平下,农民是否还愿意对过去赖以生存的耕作生产保持足够的热情,是生活逐渐无忧,热情减退;还是消除生活顾虑,全力投入?

在讨论此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于目前农村人口的现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在中国城镇化和生活观念转变的影响下,较为年轻的一代大多外出务工或学习,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及孩子,村内的年轻人所占比重很小,在村的也大多是短期内留村,也一般不会长期参与农业生产,结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长期调研获取的数据。

我们可以这样做出说明,留村的劳动主体是5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有客观的数据支持,也是为目前研究者、大众所普遍承认的。所以,在分析农民耕作热情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劳动主体是老年人的这个客观现实。主体不同,观念及生活方式自然不同,对于耕作的态度也会产生差异。

一、农村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金额和种类,不同的省市可能存在差异,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例,选取2015年西北、中部、南部、东部等不同地区的低保进行对比:

如何调动农民耕作的积极性?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不同区域的低保金额有所差异,但结合各地农村的现实条件,各省市发展程度及消费水平,如果生活在农村地区,所有的社会保障补贴加上之后,以春季和暑期调研的陕西省子洲县、米脂县为例,收入会普遍高于至少是等于该地区的耕作收入,在政府所发放的补贴中,每位老人的养老保险标准为每年1440元/人,而低保标准为每年1800元/人,再加上其他劳保等补助,每位老人的所获取的补贴在2000-4500左右。

对比国家公布的2016年最低收购价格计算,小麦、水稻、玉米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市斤1.18元、1.33元、1元,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耕作的收入可能还不如社会保障金额,在劳动力单一,耕作利益获取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分析在社会保障之下,农民的耕作热情是否会因此发生变化。

二、目前农村耕作目的分析

如上文所分析,目前留在村内耕作的大多是老年人,极少数为年轻人,在此劳动主体下,依据耕作的目的,可做如下的分类:

(一)满足自我需求

这是留村农民普遍耕作目的,因为无论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完善,在交通不太发达、生产条件落后的农村,总要满足吃喝的需求,另外自主耕作的成本很小,获取的粮食、蔬菜却可以源源不断地满足个人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所需,所以这一目的是普遍存在的。

(二)满足子女需求

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压力的影响下,留村的父母会为了满足在城市的子女生活,而进行耕作劳动,以求尽可能地满足子女的需求。以调研的村庄为例,有些老人到了80岁的高龄依然会种地,每年子女都要从老人家带走大量的蔬菜和粮食,这种情况在榆林市的各个村落非常普遍,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子女在城市工作,父母为儿女种植蔬菜、粮食作为供给。

当然,这些大多出于老人的自愿,有些子女顾及到老人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劝说不要耕作,但老人依然会坚持,一方面因为子女在城市的开销巨大,耕作可以极大缓解在吃喝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是即使有部分子女生活条件较好,不需要帮助,老人对于城市生活也不太适应,在农村觉得闲不下来,会坚持耕作,也可见中国老人传统家庭观念的深刻影响。

(三)大规模耕作,支柱收入

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庄,耕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开展大规模种植,成为致富的方式。这种情况下的耕作,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社会保障的增多,对于持此目的的农民影响较小,在目前普遍条件一般的保障下,他们的耕作热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这里劳动的主体会比较年轻化,有时是以集体化、公司化的方式参与进来,如成立集资公司。因为大规模种植需要极高的精力和投入,在农村多数为老人的情况下,能够大规模种植的显然是少数。

(四)纯粹为了生活必须

持此目的的多数为:单独未婚、懒汉、残疾等孤寡老人,这些都是面临生活障碍困苦,耕作的目的也是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赖以维持生计,或者是因为不思进取、不想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同样的困境下,迫使必须维持生活必须的耕作,所以这类农民目的就在于能够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限度就可以。

三、不同目的下对耕作热情的影响

通过以上不同的目的分析,在相同的社会保障下,耕作热情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是仅仅出于自给自足的需求,在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因为劳动的主体多为身体条件较差的老人,则耕作的热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弱,因为社会保障可以满足原来需要依靠种地才能获取的收入。

如果是出于满足子女需要,则社会保障的增加,对于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不会或微弱增加,因为持此目的的老人会争取把补助的钱省下来,以补贴子女,这种情况在现实的农村也非常普遍。在此目的下,为了尽可能地帮助子女,老人的耕作热情因为之前基本已经到了极限,积极性也没有上升的空间。

如果是出于满足大规模致富的需要,显然社会保障的完善,可能会增加这部分农民的耕作热情,因为大规模种植风险也会比较大,后顾之忧越少,农民就会愈加投入农业生产,毕竟社会保障没有办法致富,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变为生活的保障。

对于最后如果是出于维持最低生活限度的需求,社会保障会极大地削弱耕作热情,因为开始耕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生计就可以,如果有更加轻松的途径能够满足生活所需,也就没有必要再耕作或者多耕作。

考虑到目前农村老人居多的现实条件下,有很多老人仅仅只需维持自身生活所需就可以,没有必要提高耕作热情,显然在农村,尤其在没有更多谋生条件的村落,这种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我们不能说这种观念的对与错,这只是现实条件下所存在的现象,至于这种情况下,是否会对农业生产和基层生活产生影响,也需要做大量的实证研究。

四、耕作热情的变化之下,如何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农业生产

在以上的分析中,已经探讨了社会保障对于农民的耕作积极性是有所影响的,不论社会保障政策的如何制定,耕作热情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在这种变化之下,社会保障如何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引导农民更好地脱贫致富。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层政治权力较弱的情况下,以地主、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稳定地维持了两千多年,剥削之下,当时几乎不会存在什么社会保障,农民是必须以耕作作为谋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那么古时候的耕作驱动力就是为了维持生活,较大的地主阶级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历史中稳定强盛的王朝,大多把轻税轻劳役作为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例如西汉的文景之治,也证明了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

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做下类比,把古代的轻徭役看做是现代的社会保障?古时候采取的类似措施可以促进农业的生产,是因为古代大多数国民包括年轻人基本都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生产潜力巨大,采取轻徭役的举措可以带动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农业耕作。

现代农村的政治、经济、人口、社会结构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农村,每位农业劳动者,所能激发的耕作热情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于目前的社会保障,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受众群体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社会保障的目的在于让农民免除顾虑,老有所依,从而能够安心投入农业生产和生活,如果因为社会保障的增加或减少,对于农民的耕作热情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必要进行实证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五、结论

这里不断探讨社会保障对于耕作热情的影响,意义在于,农村农业生产的稳定,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影响到农业耕作热情的变化,也必然会引起农业生产的变化,必然对于农村的基层社会产生影响。其中积极的因素有哪些,消极的因素如何避免,都需要专门进行研究,如果社会保障的增加,当然不仅仅限于现金上的增加,才能让社会保障真正成为保障农民生活、促进农业生产的坚强后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