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衰落始自中国文化式微——对中医文化复兴的思考

◆文 / 雷原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文化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废科举、兴新学,以至五四运动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式微之势已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医亦随西医东渐日强之势而不断遭受破坏。1912年,北洋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其中漏列中医教育,此后,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皆不为国家承认。1929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会议,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主要内容有:现有旧医实行登记执业审核制度;禁止报刊宣传中医;禁止成立中医学校。后此案虽因中医界的抗争被搁置,但已使中医事业受到严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春天。毛泽东曾在卫生部报告中批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 至1958年,全国各省都成立了中医学院。

中医衰落始自中国文化式微——对中医文化复兴的思考

“文革”期间,又提倡“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于是,全国很多中西医学院合并更名为“新医学院”,中医又遭到一次打击。因为中西医结合,在中医式微,西医强势之际,只能使中医西医化。

今天中西医结合再次被提出,其实结果是一样的,要么西医中医拼凑,要么中医西医化。

客观上,某些立法也阻止了中医的发展,因为所立之法的标准都是以西医的理念为依据。譬如《医师法》,强调没有行医执照不能行医,压制了通过家传或自学成才的民间中医;《药品法》,采用西药的标准严重限制了中药的发展;《传染病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而中医是没有传染病医院的,从而也限制了中医介入传染病的防治。譬如2003年非典疫情,起初由于非典尚未定为传染病,所以广州中医院才得以介入非典治疗。2003年4月有关部门将非典定为传染病后,中医就无法介入非典治疗了。后来在邓铁涛等人强烈要求下并上书中央,中医才得以在后期又介入非典治疗。

中医之所以遭受如此的命运,关键在于中医要西医化,中药西药化。而中医药“西”化的根本在于科学化。就科学本身而言,是一种通过假设、科学实验达到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方法。胡适说:“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大胆设想就是一种假设,小心求证就是要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检验,最后推出在此假设下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科学实验的有限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科学实验更是有限的,时间之短、空间之狭小,是否可以推论出永远正确的东西。就西药实践而言,一种西药的适用不超过30年。不超过30年的含义主要是指其毒副作用一般在短期内表现不出来,但在30年内就会暴发得较为充分;其次病菌的耐药性伴随药物的使用而形成,也就是说西药无法克服它的毒副作用与耐药性。第二,科学假设是否与事物的本来一致。譬如西医对人体的研究是以解剖学为前提的,所解剖者是死人,死人与活人应该不完全一样,研究对象不一样,得出的研究成果自然不完全适用于活人。第三,科学信仰是以天人二分、心物二分、人为高于自然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前提是以唯物主义为假设的,并且认为事物是可以分割的。

中医衰落始自中国文化式微——对中医文化复兴的思考

但是,中国古代圣贤认为天人是合一的、心物是合一的,是不可截然分割的,即使分割也不能完全分割得清清楚楚。中国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就是事物本身具有阴阳两面,但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永远并存于一体之中,不可截然分开。中国圣贤的这些基本认识已历经五千年之久,被世界基本认同。如果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物一体、混沌不清等这些基本价值能得到认同,那么中医不仅不能西医化,中医还要肩负起引导西医西药走入健康发展轨道的使命。

中医以“道”为指导方针

所谓“道”,可以理解为自然之道、天人合一之道、心物一体之道、仁慈之道等。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如同宇宙,是一个完美的体系,任何人为的、人造的都不能与之相比,并且这个完美小宇宙是具有精神的,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此小宇宙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小宇宙与大宇宙之间既有类比的关系,还有对应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说的就是类比关系;天人合一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对应、相互照顾、相互感通的关系。整个宇宙是全息系统,科学所认识的系统远远不及天人系统之复杂之神妙,中医是以顺应自然为基本方针的。顺应自然就要因人施医、因时施医、因症施医、因地施医。医之法不仅有医药,还有针、炙、导引、按矫,还有砭石法等等。

中医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宗旨

人怎样才能健康呢?首先在养生。养生就可以防范不健康发生。中医之要在于预防、养生、治未病。治未病,《内经》称之为“上医”。中国古代人的健康主要依靠“耕读”的生活方式。“耕”顺应二十四节气。春耕夏耘宜于养生、养长、养阳;秋收冬藏则易于养收、养藏、养阴。“读”重在养心、养气。今天四亿多的亚健康人群如果能回到农耕,过一种耕读合一、自给自足的生活,估计无须治疗,仅依靠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就会痊愈的。

中医衰落始自中国文化式微——对中医文化复兴的思考

西医宗旨在于治病,所研究重点在疾病,为疾病命名就是其主要工作。老子讲“名可名,非常名”,对任何一个事物下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名与实之间永远存在着不吻合的问题。如果这种名与实不吻合是基本事实,那么西药之对病下药,西医之对病下刀就基本不成立。或者说就是教条主义,药不对症、误伤误刀者是其常,碰巧治愈是其变。

今日世界疾病日益繁多,医疗开支日益庞杂加大,与西医以治疗疾病为宗旨是分不开的。

中药“长寿” 西药“短命”

中药是以自然之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石等为基础,尤其是依靠自然物之天然特性,按照五行原理炮制而成,并且多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与归经。而西药则以化学分析为原理,提取其中之单体,通过化学合成,一般以单味药为主。西药的这种作法既与西方的科学思维有关,还深受西方市场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一种药可以不分空间、时间、年龄,甚至病症而给很多人使用。

中医衰落始自中国文化式微——对中医文化复兴的思考

西医宗旨在于治病,所研究重点在疾病,为疾病命名就是其主要工作。

中药副作用小,因其更接近自然物,如同用于农业的土家肥;西药则不仅副作用大,而且造成体内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并产生耐药性,也因此一批批被迅速淘汰,不断产生新药,而新药的耐药性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

西药如同在农田中使用的化肥、除草剂与农药,既破坏土壤,又恶化生态环境,还不利于粮食安全,不可持续,成本又高。西药毒副作用大与耐药性是其发展的两大瓶颈,几乎无法克服。

中药历史悠久,是“长寿”药,西药是“短命”药。中药的“六味地黄丸”“白虎汤”已有千年之久,西药除了阿司匹林和磺胺之外,寿命难有超过30年者。

中医衰落始自中国文化式微——对中医文化复兴的思考

中药是依靠自然物之天然特性,按照五行原理炮制而成

中药很早就有自己的标准。1078年宋朝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就详细列出了出方、剂型、制剂工艺、服法、服量、功能主治,可以说此标准是中国最早的成药标准。1505年明朝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对药材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气、臭等24个方面予以记述,图文逼真,堪称早期最全面的药材标准。这些标准就是中药之轨,中药应首先入自己轨,然后再引国际之轨。

中医理论是发展的

中医既有不变,又有变化发展,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精要。正如《周易》中之不易、变易、简易。

中医的哲学思想或者说中医之道是不变的。中医之道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此道不易。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健康因素在变化,因此中医的理论也随之在发展。众所周知,中医的基础理论是《黄帝内经》,确立了防重于治、以治未病为主的中医宗旨以及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之说。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爆发,死亡率高,张仲景的族人10年间死了2/3。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摸索出了伤寒病的辩证方法和治疗方剂,彻底解决了治疗伤寒病的难题。

中医衰落始自中国文化式微——对中医文化复兴的思考

中医之要在于预防、养生、治未病。

到了明代永乐至崇祯年间,又发生了大的疫情,用《伤寒论》六经辩证治疗,收效甚微。吴又可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温病说,他认为古方不治今病是因为今病不是伤寒引起的,而是一种戾气由人的鼻口进入体内,引起人体发病。后来叶天士进一步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完善了温病学说。

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法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

1957年北京乙脑流行,“白虎汤”效果不明显。蒲辅周先生分析年代不同气候有异,在原处方上又加了一味苍术,疗效达至90%。

2003年广州中医学院介入治疗非典,效果举世瞩目。

中医药复兴大计

一、推进四个统一:将中医药复兴纳入复兴中华文化统一战略之中,商业文化转向农耕文化,向外求转变为向内求;将中医之治未病与治已病纳入统一体系,包括心态、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治理与文学艺术纳入一个体系,从而减轻人的压力,调整顺应四季变化的作息时间、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粮食安全、不时不食;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统一,推进中医药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诊所、中医院、药店、药厂;与促进海峡两岸统一相统一,充分利用两岸中医药文化资源,携手共进,从中医教育、中药研制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推进中医药复兴,在复兴中医药事业过程中推进统一。

二、构建中医药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指国学院、中医药大学、中专教育与资格培训体系,要按照中医药教育特点进行,建立师傅带徒弟与导师制合而为一的教育模式。这种承继中国传统以人物为中心的师徒模式,杂以西方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课程方面注重以经典为主要内容的通识课,又辅以专业基础课、实践课,先求通识,次求专长,理论联系实际;而在专业方面,先求通其一家,再求博采众长。同时着手从少年中选拔、培养人才,从小抓起,练就童子功。学制可设为十年,出来后能开办诊所、开药店,或者能炮制、生产中药。

另外,将中医药大学的招生纳入首批招生计划,鼓励兴办中医药大学、大专、中专等多层次的教育机构,逐步构建由中医哲学、中医药历史及临床案例、中医流派、中医药经典论文集粹以及五大技法为基本内容的中医药教学体系。

三、清除开办诊所、药店及炮制药材的政策障碍,推进中医诊所建设,建立以中医师为中心的小而全、网络化、多层次的诊所体系,使中医诊所广泛散布于农村与城市社区。

中医炮制坊按古法炮制的,无须审批;在中医药店买传统药方只须备案,打造好全国中药材市场与网上服务体系。

四、认真落实、不断完善《中医药法》各项规定,以消除《医师法》《西药法》与《传染病法》给中医药发展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建设中医药先行示范区,作为范本指引中医药的发展。

五、设立岐伯医药奖或岐黄奖,作为中医界最高奖项。

六、打造中医药文化小镇,建设中医药永久性论坛会址;鼓励成立各类中医药研究会、基金会;建设中药材市场、鼓励建设中草药炮制工厂;推进中医药古籍整理及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

七、确立岐伯、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故里,推进中医药先祖的祭祀活动,掀起中医药文化的新高潮。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研究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