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排溼氣、寒氣?

何立廷


溼氣是萬病之源,大部分的病都是溼氣和寒氣引起的,溼寒之氣極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影響正常的氣血運行發生瘀阻,因此產生多種疾病,溼氣有溼寒、溼熱、風溼等,都是產生疾病的根源,由於這些溼氣的性質不同,發生疾病的症狀各不一樣,所以排出身體中的溼氣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寒傷陽、熱傷陰,寒凝經脈,寒溼損傷人體的陽氣,使人體陽氣不足,無力推動氣血運行,所以會發生氣血瘀阻,造成疼痛、麻木或者麻木不仁、功能失調等,嚴重的會造成心腦血管方面的瘀阻,發生生命危險,溼寒之氣瘀阻血脈,並且很容易產生腫瘤、囊腫等,溼寒之氣重的人一般都面色灰暗、四肢不溫、畏寒肢冷、頭痛頭重、大便溏稀、無力,治療寒氣的方法是寒者熱之,用溫經活絡的中藥材治療,可以用麻黃、杏仁、生薑、大棗、黃芪、桂枝、炙甘草治療,也可以熬生薑、大棗、蔥白、紅糖水喝,但是有血壓高的人要慎用,防止引起血壓升高。


溼熱之氣最容易損傷人體的津液,造成陰虛火旺,發生頭暈頭疼、頭重如裹,心中煩躁不安,失眠健忘,少氣懶言、口乾舌燥,有的還會口舌生瘡,大便乾燥或者粘稠,這種溼熱之氣有外感入裡化熱引起,也有肝氣鬱結化熱形成,也有飲食不節而發生,像高血壓、糖尿病等,都與溼熱之氣有關係,治療的方法是清熱祛溼、健脾祛溼和利尿祛溼,用藥有:大黃、枳實、虎杖、澤瀉、生薏仁、連翹、白朮、蒲公英、黃芩等治療,也可以熬生薏仁、綠豆、赤小豆、山藥粥喝,也有清理溼熱之氣的作用,平時要調理心情,不要熬夜、不可過於勞累和暗傷氣血。


風溼之氣一般與寒氣相結合,形成風溼病,大多以四肢或者腰部的腫痛為多見,有腫脹、疼痛、沉重、遊走的特點,風盛則動、溼盛則腫、寒盛則痛,治療的方法是痛則治肝,瀉則治脾,可以結合小柴胡湯、桂枝湯,以及四物湯的思路治療,也可以用白朮、桂枝、黃芪、芍藥、炙甘草、車前草、獨活、羌活等治療,都有去風寒的作用。


中醫雜症


體內溼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另外在寒冷潮溼的地方呆久了,寒氣和溼氣也會在我們的身體裡聚集散不出去,對我們的身體的健康狀況非常不好。

 

很多朋友不清楚自己是否有溼氣、寒氣,我先教大家怎麼區分,再講講如何調理。

 

中醫上認為溼為陰邪,溼性重的特性為黏膩妨礙氣機流通:如果溼邪侵犯頭部,會出現頭部沉重疼痛,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溼毛巾;侵犯四肢,則會出現四肢酸重無力等症狀;侵犯腸胃,則會出現胃腸脹氣、腸鳴、食慾不振、大便稀軟或黏滯不暢,甚至水瀉等症狀;侵犯關節,則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侵犯肌膚,則會出現皮下水腫、按之凹陷或皮膚溼疹起水泡等症狀。溼性趨下,就像水往下流的原理一樣,所以溼氣重的人,容易出現以下症狀,如下肢水腫、小便不暢、拉肚子或者女生容易白帶多。

 

因此,溼氣重的人多有頭身困重、四肢乏力、食慾不振、大便稀軟或粘滯不暢、小便不利、關節腫痛、水腫等症狀。

 

而寒氣重的人則主要有怕冷的症狀,手腳冰涼的症狀,當寒氣與溼氣互相勾結,形成寒溼,就更復雜了,特別是女性朋友,很多疾病的誘因和癥結就是寒溼過重。

 

女子以血為養,血行順暢,氣血充盈,皮膚才會好,精神足,而血是“得熱則行,遇寒則凝”,如果受寒了,阻礙了氣血運行,那吃再多補品,營養物質也不能順利吸收。

 

因此有寒、溼之病的人,除了找中醫調理身體外,平時日常生活也要多注意以下幾點:

 

1. 多運動。運動能增強人體新陳代謝,排汗有利於將體內溼氣逼出。

 

2. 汗蒸。如果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劇烈運動,汗蒸也是個好辦法,但要注意汗蒸後毛孔打開,避免受涼。

 

3.多吃溫性食物和祛溼的食物。如薑湯,姜是溫性食材,有溫陽作用,同時對發汗也有幫助;還可以吃薏米紅豆粥,對祛除溼氣的效果不錯!

 

4.按穴位。大家可以試試按揉三陰交,在我們腳踝內側往上四個手指的寬度,睡前按一按,不僅可祛除溼氣,還可美容養顏。

 

5.忌口。少吃肥甘厚膩、生冷寒涼的食物,飲食儘量清淡。

我從事中醫脾胃科、婦科、兒科工作50年,剛在頭條和大家分享中醫知識不久,歡迎熱愛中醫的朋友關注!謝謝支持! 聯盟 小秘書

 





潘教授說


溼氣源於我們的生活習慣,大自然環境,想要給身體除溼,那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大自然方面,例如早晨跟傍晚溼氣比較重的,儘量少出門溜達,如果在潮溼天氣,那家裡關好門窗抽溼,不要長時間待在衛生間或者廁所等溼氣重的地方,晚上不要太晚洗澡,更不要養成大半夜的洗頭,如果不得已,那就用吹風機吹乾。

個人生活方面:儘量少吃溼熱的食物,例如荔枝,芒果,榴蓮,生菜,油麥菜等。平時可以適當的給身除溼,多喝紅豆薏米湯,綠豆湯,冬瓜等。臥室不建議有種植綠植,或者養金魚,如果是晴天,多開窗通風,不要睡地板,沒有完全風乾的衣物不要穿,如果衣服出汗了要及時用乾的衣服替換下來,平時多到戶外鍛鍊身體,出汗也是排溼的一種方式。

寒氣跟溼氣差不多,只不過寒氣在日常生活中比溼氣少,寒氣的攝入一般是飲食跟冬天寒冷導致的,飲食方面,幾乎所有的水果都帶有寒性的,所有吃水果也要適量,不要過量,否則身體寒溼會很重的,平時要注意適當的增加衣物,不要著涼,不要習慣性的裸露肌膚,特別是關節處,女孩子更要注意。也許我們年輕,這些問題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但是什麼事情都有前因後果的,你今天的任性終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吃苦果。特別是女孩子月經前後,一定要注意保暖,喝水也溫水為主,哪怕是平時炎熱的天氣也儘量不要喝冰涼飲料,那是爽一時,疼好一陣子的。冬天保暖是一定的,不要愛風度不要溫度,或者上身冬天下身夏天,保護好腳,俗話說:病從口中入,寒從腳底生,冬天可以選擇定期的泡腳,平時工作學習在忙,也要抽空去鍛鍊身體,鍛鍊身體是預防疾病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抽不出時間鍛鍊的人總會抽出時間生病的。身體有寒氣的人可以多喝熱薑湯驅寒,不論男女,冬天多喝對誰都好。

身體是我們自己唯一擁有而別人拿不走的,你都不愛惜,那等你躺在病床哪裡也去不了的時候,你所掙的錢真的能給你從新站起來的機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