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高學歷媽媽「高標準」培養的孩子,老師卻建議去看心理醫生

這位高學歷媽媽“高標準”培養的孩子,老師卻建議去看心理醫生

-01-

有位學歷不低的媽媽,對孩子的培養很用心。從智力到習慣,從飲食到舉止,每個方面都要做到盡善盡美,對孩子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的教育。

這位媽媽還說服孩子父親、爺爺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愛孩子,嚴格規範孩子所有的生活細節,以期把孩子培養成材。

比如,孩子兩歲以後,她就儘量不去抱孩子,告訴孩子說,你是男子漢,不能嬌氣,以後走路要儘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讓父母抱。

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賴,明明不累,卻要媽媽抱,她堅決不答應,任憑孩子怎樣哭,都絕不妥協。

為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和勞動能力,孩子從4歲開始,被要求必須把天天換下的褲頭自己洗乾淨。

哪天孩子不想洗,想要放到第二天兩個一起洗,媽媽不許,告訴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須今天完成。

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修養,吃飯必須在餐桌上吃,偶爾孩子餓了,飯也做好了,可動畫片還沒演完。

孩子想一邊看一邊在電視前的茶几上吃,媽媽不許。要麼強行關閉電視,理由是吃飯的時間必須吃飯,不能一心二用;要麼寧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著,到動畫片結束,再把涼了的飯菜重熱一遍。

無論如何,這碗飯必定要規規矩矩坐在餐桌前吃,並且在吃飯中,要遵守餐桌禮儀,不說話不灑飯粒不可以發出咀嚼聲音……

諸如此類的規定很多很細,幾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長制定的標準。

這位高學歷媽媽“高標準”培養的孩子,老師卻建議去看心理醫生

-02-

她的孩子剛5歲,智力出色,確實養成了很多“好習慣”,但慢慢地,孩子表現出越來越嚴重的偏執,幾乎不接納任何稍有變化的或常識裡沒有的事。

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遞給他一小串,接的過程中,有一顆掉了下來,滾到地上,他就不答應,要求姥姥把這一顆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說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饒,另給一串也不行。

好說歹說都沒用,只能以一頓暴打結束他的無理取鬧。

還比如爺爺每天接他從幼兒園回家都走同一條路,有一天媽媽開車去接,想要繞道去超市買點東西,他不允許,說回家只能走那條路,不能走別的路。

媽媽不聽他的,把車開到超市,他哭著不肯下車,要求媽媽必須回到幼兒園門口,走原來的路回家……總之,類似的不可理喻的行為非常多。

幼兒園老師反映,雖然孩子很聰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難得見到他笑一下,總是一臉冷漠,也不會和小朋友玩,總是玩不到幾分鐘就發生衝突,最後只能躲到某個角落,獨自玩一個什麼東西。

老師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長,是不是應該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

這位高學歷媽媽“高標準”培養的孩子,老師卻建議去看心理醫生

-03-

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作為人的自然天性從開始就被壓抑,規矩的框子已開始把他的心理擠壓得變形,那麼孩子所表現出的不體恤,拒絕合作,膜拜“規則”,逆反冷漠等等,幾乎是必然症狀。

如果家長一直對此沒有警醒,一直“規範”下去,後果真是令人擔憂。

英國教育家A.S.尼爾認為:

“嚴酷的家庭法則就是對健全心智的閹割,甚至是對生命本身的閹割。一個屈從的孩子不會長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因手淫而被懲罰的孩子,將來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面對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長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給孩子自由,而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細節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種規則和要求,對孩子進行規範。

並且經常為孩子不能達到這些目標、不遵守這些規則而去批評孩子、懲罰孩子,那麼他幾乎不可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個刻板者、自卑者和偏執狂。

社會很少對刻板者和偏執狂給出太多偏愛,社會願意容納的,是人的寬容心和變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寬容心和變通力的人,越容易成為社會主流人群。

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當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撓時,他愈能另外找尋新的出路。

只有神經病患者才會認為他的目標的具體表現是:“我必須如此,否則我就無路可走了。”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受的是嚴苟的家庭法則,自由意志早早萎縮,那麼你能指望他用寬容和變通的方法來面對世界嗎?

這位高學歷媽媽“高標準”培養的孩子,老師卻建議去看心理醫生

-04-

現在,家長們文化程度越來越高,也重視孩子的教育。

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長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會地位沒有讓他們對兒童教育這件事有更好的領悟,反而抑制了體內的原始本能。

面對孩子時,感覺遲鈍,既缺少母愛的直覺,又缺少文明進化後的體貼和修養,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把“立規矩”當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一個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質生活上貧窮,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難。物質貧寒在某種程度上能錘鍊人的意志,精神壓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強勢,孩子凡事要按家長畫好的道道來,那麼父母越認真,對孩子的自由意志剝奪就越徹底,給孩子帶來的精神損傷越嚴重。

為什麼很多“多動症”、“自閉症”兒童出自高學歷、高收入、嚴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這裡。

這位高學歷媽媽“高標準”培養的孩子,老師卻建議去看心理醫生

壓力和懼怕不可能變成兒童內在的需求,“聽話”或“懂規矩”不過是一種假像,背後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調,所以經歷就不能轉化為經驗,卻會根本性地損壞兒童的心理健康。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