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周明:笔墨续初心 夕阳分外红

「好人」周明:笔墨续初心 夕阳分外红

知道周明这个人,是从一组火遍朋友圈的笔记照片开始的,当进一步了解得知,这些分外工整的工作记录和学习笔记,竟然是出自一名退休的基层老党员时,顿时更令人肃然起敬。带着由衷的敬佩和一丝好奇,我们来到杨林乡,探寻周明这位“网红”人物背后的故事。

周明今年已74岁高龄,虽然满头白发,却依然精神矍铄。2002年,他退休回到老家杨林乡纯和村(现并村后为双和村)居住。就从这年开始,他参与老协工作,挑起了一副不轻的担子。近20年来,他除了任杨林乡老年协会会长,还兼任杨林乡关心下一代协会会长、杨林乡老年保健协会会长等。一直以来,他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关心老人,关爱孩子们,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家人一样,把服务工作做得细致入微。熟悉的人说起他,没有不由衷称赞敬佩的。

说起这些年的工作,周明搬出一摞一尺来高的工作笔记。“这是这两年的。之前的我收起来,都是分门别类地放着。”周明说。翻开记录本,上面工工整整按照事项、类别、时间列着一个一个表格,有关于贫困学生、困难儿童家庭情况摸底的,有关于健康长寿老人情况的……有细致到每个人的情况列表。全部记录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只翻看了寥寥几页,就让人禁不住肃然起敬。令人佩服的不止是这些字迹工整、内容详实的工作记录,最难得的是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作为一名老党员,周明丝毫不放松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本厚厚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笔记后面,还仔细写下了每一章节的学习心得体会;他还兼任双和村第二支部党小组组长,在他参加并记录的会议中,连会议记录都清晰严谨,几乎没有一处涂改。这种一丝不苟的劲头,多年以来,在周明的工作中一以贯之。多年前开始在老协工作时,为了实实在在办实事,他实地走访,也发动各村摸底困难学生家庭情况。“当时全乡14个村,摸底出80多个困难孩子。”他说,有了这一手资料,他们坚持长期慰问帮扶,也时时了解困难孩子家庭的新动态。“石屏村的小刘,家庭一直困难,我们也坚持帮扶。多年努力下,这孩子很争气,今年参加高考,考上了本科。”他带着几分骄傲和欣慰,说着这个自己多年来一直关爱和帮助的孩子。倾心付出见成效。

当年刚接手纯和村老协工作时,老协的经费只有几十元。“无线不动针,”周明说,“要把老协的工作开展起来,经费的保障是很必要的”。他积极争取老协活动经费,把老协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展起来。到2015年并村时,村老协活动经费每年保持在5-6万元左右。“我们把这些经费用好用活,关怀帮助困难老人、给村里老人们重阳节时发一点福利,等等,让老人们得到更多关怀。”他说,怎样让乡亲们日子过得更好、更舒心,周明还琢磨着一件事,那就是把乡风文明建设推动起来。担任原纯和村老协会会长后不久,周明就着手组织在村里评选敬老爱幼的模范老人、模范儿媳。“好的乡风离不开好的家风。在一个家庭里,很难做好的就是处理好两代人的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我们当时想的就是,难做到的事情,有人把它做好了,那我们加大宣传让它更有影响力。”从2004年开始,他认真组织模范老人和模范儿媳评选活动,对连续三年评为模范的先进个人,还组织老年协会乐队敲锣打鼓将奖牌、奖金送到获奖者家里,以示郑重嘉许和鼓励。活动获得当地村民的肯定和称赞。

全心全意、亲力亲为的付出,终于获得回报,辛苦自不必说,可是,周明乐在其中。“我是共产党员,只要身体好,就应该为党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

我们前往老人家中拜访时,走进他家院子,看到周明的老伴刘玉兰正忙着家务活,把做好的辣椒酱挨个儿装瓶封好。周明笑眯眯地迎接我们,招呼落座后,转头就帮着老伴收拾,随手把地上散落的辣椒籽一一打扫干净。对家人的体贴关照,虽然已年逾七旬,在这些小事中也可见一斑。

据周明的同事介绍,他的父母故于上个世纪。他父母在世时,作为独子的他,在当地是出了名地孝顺,也给儿女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特别尊敬父母,也非常支持父亲的事业。儿子周旋辉现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事业,坚持每年给老协捐款,用以慰问特困老人;女儿则帮忙筹措重阳节发给老人的纪念品,从不计较报酬。

老伴儿刘玉兰则更不用说,周明忙于工作的时候多,在家务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刘玉兰毫不埋怨,在家里里外外一手操持,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一家人互敬互爱、亲密和睦,在当地也是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