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一大抄,筆桿子是怎樣「抄」成的?

天下文章一大抄,筆桿子是怎樣“抄”成的?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今天,我們來聊聊“抄”的方論。

在文字領域,不是每一個“抄”手都能成為高手,但每一個高手都曾經是個“抄”手。正如科學領域一樣,絕大部分筆桿子的神來之筆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都是在充分汲取以往經典文章的基礎上才成就的。

道不遠人。“抄”有“抄”的學問,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淪為抄襲,最後只能是飲鴆止渴,對文字能力提高無益。只有堅持有所“抄”有所不“抄”,才能達到為我所用、助我所長的作用,文字水平也才能不斷精進。那麼我們應該“抄”什麼、怎麼“抄”呢?老筆頭有這麼幾點體會,跟大家探討。

“抄”思想——含英咀華。“抄”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抄”思想。老筆頭一致期冀通過努力,啟發大家掌握更高級的思路和思維,“抄”思想就是一個重要的前提。雖然它最有難度,但直接影響到我們今後行文的習慣和達到的高度,所以我們先講一講。曾經,我們最常用“抄”文的手段就是拼湊,比如寫某個情況報告,先把相關的報告找十幾份,各從中擷取精彩的內容,按照想好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組合。這樣寫成的文章,讓人似曾相識,但又說不出好。如果一開始養成這樣的習慣,很容易陷入“焦慮—拼湊—交差—焦慮—拼湊”的低層次循環。因此,一開始

一定要敢於跳出來,在把好文章的精髓咀嚼透、吸收好基礎上,真正掌握蘊含其中的思想觀點,從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們讀 講話,裡面有很多語言雖樸實,但思想很深刻的文字。比如, 說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力、同時發力。這就說出了教育與制度的辯證關係,我們在表述的時候不一定抄同向發力、同時發力這樣的詞,在講黨風廉政建設的時候可以說“堅持教育倡廉與制度保廉並重”,在說安全管理的時候可以說“教管並舉、軟硬兼施”,等等。所以說,掌握思想比掌握技巧更重要。

“抄”套路——照虎畫龍。我們沒有說照貓畫虎是另有用意的,因為照貓畫虎始終還能看出“抄”的痕跡,但真正“抄”得好的是看不出臨摹範本的。換句話說,我們“抄”文章不能侷限在“抄”某一類文體的寫作技巧上,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掌握某一類問題的處理方法上。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領導講話中借鑑對某個問題的闡述方式用在情況報告上,雖然文體不同、場景不同、要求不同,但講某個問題的內在邏輯是一致的。比如,某領導在黨員領導幹部大會上提出了抓黨建工作要強化“五力”,即政治引領力、服務保障力、組織凝聚力、作風感召力、創新驅動力。我們在起草黨建工作情況報告、黨建研討會發言材料、領導幹部述職等各類文體中,只要是與黨建工作有關的,都可以用這個“五力”的套路。有了這樣的習慣,我們就不會限於某類文體的約束,即使遇到不太熟悉的文章,只要隨手看下具體格式要求,就可以很快上手並寫出比較精煉、比較成熟的材料了。

“抄”金句——厚積薄發。金句本天成,妙手偶抄之。一篇文章有那麼幾句多人眼球的金句良言,很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提升文章的質量和層次。我們之前發的這篇傳瘋了的領導講話到底火在哪?裡面就是金句跌出。我們以前談過,行文運用頻率最高的經典文字主要出處有三個:一是 重要講話,我們定期有風向標會給大家分門別類進行整理;二是黨報黨刊,主要是《人民日報》和《求是》雜誌;三是本單位領導重要場合講話或友鄰單位的經驗做法。語言的積累一定是厚積薄發的,要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韌勁和精神,同時還要有分門別類的方法。比如,黨的建設方面,可以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梳理收集,平時要多翻多看多運用,這樣才會越用越靈,到最後可能不看摘記也能脫口而出了。

“抄”規範——戴鐐起舞。最後簡要說說規範的問題。很多文章都有特有規範,尤其是公文更是有標準的格式。因此,我們要在方方面面都有嚴格規範的公文格式下起草文章,就好比“戴著鐐銬跳舞”一樣,既需要嚴守規矩,也需要適度創新。

就公文來講,請示、通知、批示、意見、情況報告等文體的格式都有規定,具體的咱們群裡都有,這個就不多講了。總而言之,就是要有嚴格的規範作保證,這樣的思想創新才會“從心所欲不逾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