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吧,你給不了我歸宿感

如果一個結了婚的男人每天下班後不回家,那是因為家給不了這個男人想要的溫暖。

前段時間刷屏的成都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劉洪仁教授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母校欠你們一個男朋友”,不僅值得大學老師的深思,同樣也值得高中老師深思。劉教授發表這樣的感慨是因為他覺得學校虧欠學生們太多了,學習四年連一個男朋友都找不到,不是學生們沒能力,而是學校沒有“生源”啊。這裡我不是鼓吹高中學生去談戀愛,而是我由此想到了另外一個話題:高中生畢業後為什麼不喜歡回母校看看?因為母校虧欠他們的同樣也太多了。

同樣的,一個畢業的學生不願意回來看看母校,那多半也是因為母校給不了這個學生應有的歸宿感。為什麼會是這樣?

再見吧,你給不了我歸宿感

關於“母校”的定義,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說的:本人曾經在那裡畢業或學習過的學校。

既然是母校,作為母校孩子的學生應該是非常喜歡她才對呢。但是我經過十多年的觀察發現,高中孩子畢業後就不會回來看一眼TA曾經學習和生活了三年的地方。甚至很少有學生回來看看曾經與他們朝夕相片的老師。十多年間,幾乎看不到有學生回到母校看看,那怕是經過母校也不會進來看看。這個現象,讓我費解,甚至不解。

在我們蘇北地區,很多學校的學生學得非常地苦。早晨起得很早,通常6:20要到校,6:30就要開始早讀,中午1:30要到校做數學練習,日復一日。下午5:45放學,然後是20分鐘的吃飯時間,接著就是四個多小時的晚自習,放學了,家遠的同學要11:00才能到家,快速地洗漱之後就是學習,很多學生是在12點之後才睡的。因為回家之後還有作業,做不起來第二天交不了差。

再見吧,你給不了我歸宿感

古人曾說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但是屬於高中孩子的就是無休止的練習,所有練習都有一個美麗的目的:讓你考上大學。

沒錯,在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考上大學特別是名校確實是很重要的,但是這種學習“衡水模式”的教育方式,把學生變得像機器一樣,整天就是做題,除了做題還是做題。中午的時間間隔和晚飯的時間間隔都是很短的。這就讓我懷疑我們的教育最終的目的還是不是為了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了。

記得90年代上高中時,就是高三的日子,我們也是學得很快樂的,有壓力但是並不痛苦。每天7點到校早讀,9:20下晚自習,中午可以在學校的閱覽室看看雜誌,如《飛碟探索》《世界軍事》等等都可以看,每天都是爆滿,中午閱讀時間結束的時候總是帶無限眷戀的表情離開閱覽室。每天下午三課下,高一到高三都是雷打不動的課外活動,足球、籃球、乒乓球等。下雨天,體育課改為室內下棋。體育課一節不少也不會被佔用。中途學校還會組織學生看電影,元旦還會組織晚會。那個時候升學率也很高啊。所以現在我們回憶起當年的高中生活,雖然很苦但是樂意,對學校和老師沒有半句怨言。

再見吧,你給不了我歸宿感

但是現在的高中生,整天呆在學校裡,時間是很長的,中途休息的時間很短,美其名曰“無縫字管理”。作為母校所能給孩子們的就是沒日沒夜的學習,永遠做不完的成堆試卷,學校就像工廠,學生就是產品,在“產品”打磨過程中,用大量的習題最大程度地放大產品的“價值”,達到高校分數線了,就是合格的產品,出了校門就再無“售後服務”。這種近乎壓榨式的“產品”生產過程,可供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少得可憐。特別是高三學生,該放假時候沒有假期,或者打折放假,放二天的變成放一天。每個星期天下午還要早點到學校學習。這種近乎瘋狂的時間壓榨,帶給學生的幸福感又有多少?即使考上了大學,又會對母校有多少感恩之情。這些,校方不會卻考慮,校方只會沉浸在每年高考數據節節攀升的狂歡之中。

所以,當前這種功利化的教育目的,純粹把學生當成學習的機器,學習沒有快樂,高中生活談何樂趣?學生們也知道,學校這樣“抓緊時間”就是為了升學率考慮的,學生也知道,老師們這樣“抓緊時間”也有為了自己的榮譽和獎金考慮在裡面。當學生走出校園之後,我們很少能在校園看到以前畢業的學生,哪怕是才畢業的學生,他們不會回母校來看一看曾經很熟悉的校園風景和老師。

沒有,不會。

如果說“母校欠你們一個男朋友”是因這種錄取機制造成的,那麼畢業的高中學生對母校沒有一點留戀,沒有歸宿感又是什麼造成的呢?

再見吧,母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