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那種舊時的磨刀記憶,不再有了,或者淡了滋味。

現在,偶爾也會看到磨刀人。他們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換了騎行裝備,也提升了磨刀硬件,改變了以前的那種傳統形象。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薊州區官莊鎮賈各莊村的張德祥老人就是與時俱進的磨刀人,從農村的吆喝到現在各單位、飯店的預約,一直默默堅守著這門老手藝。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張德祥老人今年七十八了,身體硬朗。以前以養蜂為生,養蜂手藝傳給兒子後,自己拾掇起磨刀手藝,開始了晚年的磨刀生涯。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張師傅從事磨刀手藝十多年了,憑著自己高超手藝和做事不對付的態度,受到很多人的信任,業務戶達到20多家。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飯店、單位餐廳磨刀的多。”張師傅說,現在磨一把菜刀5元錢,磨一把剪子3元錢,即使每天生意不斷,也幹不了多少活,最多的時候,一天也不過七八十塊錢。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張師傅也印製了自己的名片,上面不僅印製了自己的名字、地址及電話,還有一句響噹噹的服務承諾:磨的快,應剃頭!可見張老的技藝有多高超!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每到一個預約地方,老人就打開他的現代化吆喝工具——揚聲器小喇叭,磨菜刀,磨剪刀,買好菜刀。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有時,老人還會自己嚷兩嗓子——磨剪子,戧菜刀。那種滄桑的吆喝聲,讓很多人找回了上個世紀的磨刀匠人的味道。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張師傅現在的坐騎是一輛電動三輪,三輪車廂放著他的傢什,三個箱子,四塊磨刀石,一條長板凳,還有一個比較現代化的手搖砂輪,箱子裡就是其他一些用得著的小物件。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老人磨刀從不對付,一個手搖砂輪,四塊磨刀石,是他磨刀的必用工具,一件需要磨的刀,往往需要手搖砂輪開刃,四道磨刀石細磨。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據張師傅講,這個手搖砂輪相當於過去的戧子。戧子是一種磨刀工具,一般由堅硬的剛鐵製作,如木匠的刨子,主要用處是去除刀剪上的鐵鏽,便於容易磨出鋒利的刃口。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經過砂輪打磨出刃口,還需要分別用四塊磨刀石細磨。糙石磨完了,再用細一些的磨,第三細的磨完了,最後用最細磨刀石打磨,用抹布擦拭後,光亮如新,刃口更加鋒利。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最讓人稱道的是,張師傅把光亮鋒利的菜刀放到了頭上,眨眼功夫,那磨過的菜刀竟然真的剃下了一撮花白頭髮。藝高人膽大!果然名不妄說,跟名片上的承諾“磨的快,應剃頭”一樣!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我們不得不佩服張師傅的手藝!我們也看到了薊州老匠人們的傳承精神和高超的技藝!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無論工作和生活,我們也要學習他們的吃苦耐勞、持之以恆、誠信無欺的薊州匠人精神,把他們的那種精神傳承發揚下去!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據丁連舉先生的

﹋薊縣民俗錄﹏

記載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磨剪子菜刀的師傅,每天要肩扛著1個板凳,板凳一頭上固定有一塊磨刀石,1個裝有破布頭、搶子的布袋,板凳上還拴有1個小水桶、水桶內裝有1個沾水用的小布刷。板凳長米餘,寬約15釐米,高50釐米。磨刀師傅進村後,要沿街吆喝來招攬客戶磨剪子菜刀。家庭婦女聽到大街上來了磨刀師傅,有的就帶著剪刀或菜刀到大街上請這位師傅磨一磨。一般和磨刀師傅講好價錢後,磨刀師傅接過剪刀或菜刀,先用搶子搶一搶刀刃上的鐵鏽,使刃的兩側顯得明光瓦亮,這就先給顧客一個好印象。磨刀師傅用小水桶內的小刷子,把小桶內的水往磨刀石上塗抹,就開始在磨刀石上磨刀了。磨過一陣之後,如果磨的是剪刀,師傅就從布袋取出1條破布,用剪刀剪一剪看看快不快;如果是菜刀,就用手指肚往刀刃上輕輕擦拭看刀刃是否鋒利。總之是達到客戶滿意為止。其吆喝聲為: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薊州70歲磨刀老人,應諾:磨的快,可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