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联动,让长江畅流|评论君的“长江号”

在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一款江海联运船模型。这艘2万吨级的船,能绕过沿线部分大桥的限高,从舟山港直抵安徽马鞍山。运一吨铁矿石,可节约10元,一趟就能省几十万。不仅降低物流成本,还能提升运输效率,这样的江海联运,让南北海运与长江航运间不再需要“换乘”。

制度联动,让长江畅流|评论君的“长江号”

国内首艘江海联运船“江海1号”

江海需要联运,工作需要联动。联动,其实是长江的天然属性。江水贯通东西,江上的桥隧又将中国南北版图“密密缝”,多少努力都因这一江水而起。为了防止船舶污染,从三峡库区到京杭运河,岸电设施的加快建设,让锚泊船能用上清洁能源;但锚泊时污染缓解了,航行中怎么办?前几天,交通部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在京杭运河、长江干线等水域加快LNG(液化天然气)清洁能源替代;而为了解决国内LNG移动加注短板,舟山正在研发一种移动LNG加注船。为了这一江水,水上与岸上,长江头与长江尾,很多行动已可拼出一幅层层推进的画卷。

制度联动,让长江畅流|评论君的“长江号”

在舟山自贸区,保税油交易中心显示交易信息

有学者认为,在国家起源的历史中,治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理整合与政治整合意义。上古历史已不可考,但反观现实,治水确实带来整合。从2012年开始先行试点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一个好例子。上游的安徽,因水源保护给力获得了下游浙江的生态补偿;而下游的浙江,幸得一汪高品质千岛湖水而乐得掏钱。有发展共识,更有制度基石,一江清水溢出的环境效益逐渐显现,示范作用也在不断放大。今年,长江上游的川滇黔三省在对赤水河多年联合执法、协作保护后,也设立了生态补偿资金,以治理实效决定补偿金分配,从制度层面升级了“共抓大保护”。制度框架设置得好,经验就能像鱼儿溯游而上!

当然,一些制度建设的短板同样显而易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一些地方还习惯于自我为中心,把污染源移到自己城市下游就行了,“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像新安江流域这样的上下游积极协作还不普遍,“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进展缓慢”;此外,很多保护措施依然停留在理念宣传层面,没有落实为硬约束,“长江保护法治进程滞后”。

或许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于,成熟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往往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结果。在安徽,被问及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何能比较顺畅,当地干部直言: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如果一些地方缺少产业协同发展,缺乏较一致的利益诉求,发展理念不在一个步调,那么,参与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热情就会下降,效果就可能打折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建设这条黄金经济带的过程中,“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这几大要素彼此成就,缺一不可。

在舟山,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反思:宁波舟山港吞吐量比新加坡大,要超越新加坡成为全球“海上流动加油站”,还缺点什么?答案是更为便利的制度。同样的,为了推动长三角迈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沪苏浙皖等9省市也有了新的思索。围绕“G60高速公路”提出G60科创走廊,以跨城市证照审批办理为突破口,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进一步降低长三角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从丽江到丽水,记者团随着大江奔流,思路也如长河浩荡:

如何让这一江水更美丽?理念的更新不少,制度的思考则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