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谁又能想到,叫嚣着要取代全世界的人工智能,也会陷入失业的烦恼。

2018年1月,英国的一家超市解雇了上岗仅仅一周的导购机器人。超市的初衷是它一能吸引顾客,二能帮助卖货。然而几天之后,他们发现这两件事导购机器人一件都没做好,甚至有些顾客看见它都绕着道走。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近日,瑞典的一家在线银行准备炒AI员工的鱿鱼。2017年夏天,该AI员工入职公司,其日常工作就是帮客户开个银行户头、处理一些银行数据等任务。正常来说,AI员工的速度应该比工作人员要快,银行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也该有个明显的提升。可是事与愿违,一年的时间里,AI员工并没有表现出一个三好学生该有的能力。

正常来说,AI在提高工作效率这方面是共识,但上岗不久就被炒鱿鱼,多少令人有点意外。

技术流实战受到挑战

在所有最可能被AI取代的工作当中,银行工作首当其冲。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银行拥有庞大而又相对完整的数据积累,而进行数据分析又正是AI的拿手好戏。但这并不意味着AI在银行就可以畅行无阻,至少如今的AI不能完美替代工作人员。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在实验室中,开发者们已经针对AI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模拟,AI也在这过程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一旦投入实战,其实用功能仍然有可能会受到挑战。

以银行AI员工为例,无法实现替代人工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所致。

第一,算法的问题。

算法存在问题,其对数据的处理就会存在误差。虽然银行拥有完善的数据,但如果没有合适的算法进行处理,或用了不合适的算法进行处理,其得出的结果仍然是不可接受的。比如在分析报告这方面,目前仍然是人类分析师为主,原因就在于AI对动态性很强的金融业务上可能存在分析的误差。

第二,沟通的问题。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AI系统要解决客户问题就一定会涉及到语言沟通,银行是一个非常繁忙的金融机构,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需要处理业务。如果AI的连续性对话和专业性学习不彻底,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很可能会答非所问,造成迟钝、误解等问题,会影响工作效率、消磨客户耐心。

而作为线上银行,对AI的语义识别对话能力的要求更高。类似AI客服,说不好话就卖不了货,卖不了货就只能等着被炒了。对导购机器人来说,沟通不畅或沟通体验不好一定是超市将其“辞退”的重要因素。

在机器人应用场景中,最核心的地方在于,技术是否真的成熟到足以应对任何情况。

事半功倍变成入不敷出

无论是雇佣AI还是雇佣人力,公司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但公司花了大钱把你招来,你却坐吃等死,那就只能将你扫地出门了。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线上银行表示,2017年为引入AI技术,公司付出了巨额代价。整个2017年的年利润仅为2.47亿瑞典克朗,是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虽然不能确定银行利润的降低一定是引入AI所致,但真正实用的消费级AI产品价格不菲,以提高利润为终极目的的企业级AI解决方案似乎更无可能。

该公司从AI系统提供商购买的是一套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个AI柜员,花了多少钱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看一下各大公司在研发AI方面的资金投入:百度每年投入100亿元、欧盟计划2020年之前投入15亿欧元、2014年以来中国人工智能累计投入超过600亿元……AI人才动辄百万美元的年薪,成本都会加在销售给C端的产品上。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正处于前期布局、投入、研发的AI,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成本居高不下。

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在这个时候冒着赔本的风险去品尝AI的公司,都是勇敢者。

一旦发现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甚至因此而亏损,公司为营收考虑不得不对AI下刀。在一段时期内,由于研发的持续投入,AI使用成本仍然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对公司来说,AI工作做不好和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却没有挣着钱,没有任何区别。解雇,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物不能尽其用, AI不背锅

公司无法盈利的锅不能全都让AI背,毕竟能力有多大它自己也没办法,最主要的问题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断层。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这种断层体现在开发者穷尽己之所能做出自认为非常完美的产品,觉得考虑到了实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问题,应用起来完美无缺,结果客户不会用。就像你买了个上万块的手机给奶奶用,她却只拿来照镜子。蕴含了开发者满腹才华的产品,在客户手里并不能发挥出其全部效能。AI如果是因为这个被解雇,实在是有点冤枉。

在关于AI会取代人类的什么工作的大讨论之后,有人就抛出“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但不会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将会被取代”的观点,其中的教师可以被换成医生、律师、工人等诸多职业。可以说,会AI就像会用手机一样,未来将成为必需品。但对很多人来说,手机的功能并没有被充分挖掘,所以他们很难区分出5000元的手机和1000元手机的差别:不都能打电话装软件?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所以,要让客户能充分发掘AI的潜能,或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开发者“私人订制”

产品一定是最适合客户需要的,根据客户的需求,体现出开发产品的差异化,让客户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更快地上手,才是发挥AI能效的第一步。

2、客户的技能培养

开发者在进行产品交接的时候提供全套的技术指导,才能在产品贴合自家需求的情况下,还能熟练操作,实现AI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人机协作实现AI价值最大化

被解雇的AI只能算作个案来对待,并不能将所有的AI应用一概而论,毕竟有更多的AI应用在如火如荼地燃烧着。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那么,导致AI解雇是否另有原因呢?

被解雇的AI和应用得风生水起的AI之间,存在着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就是:人为干预。而根据人为干预程度的不同,可以把这两类AI分为独立式AI和半独立式AI。

所谓独立式AI,指人类没有干预或干预较少、AI自主分析决策程度较高甚至完全自主决定的人工智能类应用。AI员工、导购机器人基本都属于此类,与客户或消费者进行对话、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基本上是没有人操作的,在过程中完成与客户的直接接触。

这种独立式AI很容易产生问题,平台故障导致机器人无法正常运行。

人工智能被炒鱿鱼,这是谁的“锅”?

半独立式AI是人类干预较多,AI只是承担前期的观察、分析,最多再加一点初步结论,最终的决策仍由人类完成的人工智能类应用。比如用AI做各种预测、帮助医生读X光片、招聘、识别古文字、抓在逃犯等等,这类更多有人类干预和把控的AI运行的态势颇为良好。

AI要完全独立地承担工作任务,“替代”人类胜任某一项工作的可能性不高,而是成为人类工作中的一名“助手”。从“助手”向“替代”的转变过程,可能就是AI降低自己被解雇概率的过程,也更是人类AI技术进步的一个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