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評丨「溫比亞」突襲壽光,官方聲音爲何跑不贏輿論質疑?

當遭遇颱風這樣極端惡劣天氣時,如果官方聲音缺位或滯緩,未能及時有效化解公眾負面情緒的話,輿論就很容易呈現負面,甚至被一些猜想性網文帶入情感陷阱。這兩天,颱風“溫比亞”突襲山東壽光,造成該地多個村莊被淹被毀,引發全網連續聚焦,#壽光大雨#、#壽光洪水#、#壽光洩洪#等微博話題總閱讀量超1.4億,總討論量超29萬條。

輿評丨“溫比亞”突襲壽光,官方聲音為何跑不贏輿論質疑?



輿評丨“溫比亞”突襲壽光,官方聲音為何跑不贏輿論質疑?

觀察發現,21日一篇題為《上游水庫開閘放水,壽光洪水肆虐變身澤國》的網文在當地朋友圈迅速熱傳,許多網民開始由“天災”轉入“人禍”議論,譴責、質疑、批評、攻擊等負面觀點意見連續增加,輿情呈現負面加劇態勢。從此情況看,後續將給壽光當地帶來重大應對難題。

此文以微熱點(wrd.cn)提供的基本數據為分析樣本,具體輿情分析如下。

輿評丨“溫比亞”突襲壽光,官方聲音為何跑不贏輿論質疑?

輿評丨“溫比亞”突襲壽光,官方聲音為何跑不贏輿論質疑?

一是壽光官方發聲渠道缺失,輿論引導主動權隨時可能旁落。查詢發現,@壽光發佈 有官方微信卻無官方微博,“重微信輕微博”的慣性思維客觀上造成了當地應對微博為主的全網負面輿情時,發聲渠道有限、信息傳遞乏力、引導能力低下,輿情引導十分被動,一旦後續有營銷賬號碰瓷介入炒作,勢必將成當地應對巨大難題。進一步分析認為,當遭遇洪災水災這類突發事件時,其網上信息發佈應當儘可能保持信息更新的“連續性”,即“發佈快、更新頻、間隔密”,這樣可以更加有效地將媒體視野、公眾視線吸引到官方發佈這一權威信息出口上來,最大限度避免了網民因相信坊間傳聞和小道消息而出現的謠言誤導和信息失真。研判認為,從當前輿情總體走勢看,壽光當地除了要面臨線下救援救災巨大壓力外,可能還要額外承受輿論引導主動權旁落後的問責壓力、情緒壓力和碰瓷壓力。

二是情感落差客觀形成問責錯覺,應對處置面臨較大難題。此次颱風“溫比亞”造成壽光當地村落大面積受災,隨著話題在線上線下進一步引發議論爭論,勢必會在輿論蓄積了量消極情緒,亟需途徑宣洩釋放。同比此前類似輿情案例發現,如果輿論中的這種消極情緒不能得到及時且有效的化解,極易在情感差、情緒差的反覆波及和影響下,進一步轉化為對當地政府部門的問責情緒,不斷形成輿論阻力。從此次水災輿情看,這種情感落差正在連續放大,並在《上游水庫開閘放水,壽光洪水肆虐變身澤國》一文的情緒帶動下,讓大量網民產生了想以問責來補償情感落差的輿論心理和行為動力。

三是輿情正在陷入“原因”討論,對錯爭論將隨時加劇群體對立。面對個別自媒體提出的“上游水庫開閘放水是造成洪災受災”的原因判斷,壽光官方在採訪中回應稱“如果不洩洪後果會更嚴重”,導致了事件越來越陷入了針對原因的討論和誰對誰錯的是非爭論,存在加大負面風險。事實上,處置這類極端天氣突發事件,最終目的還是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原因分析雖然可以幫助進一步找到解決途徑,但如果過多地糾結於原因,有時候可能反而容易適得其反。以此案為例,公眾是先看到了受災的結果再追溯聯想上游水庫開閘放水的細節,加上情感落差等因素影響才得出的一種預設性結論判斷,即預設結論成立,再倒推找尋可能佐證結論成立的偶然因素、可能因素和必然因素,這種方式得出的判斷很容易忽略結論成立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易造成判斷混淆。事實上,壽光當地給出的“如果不洩洪後果會更嚴重”這種解釋即便為真,也不可能在現實中為證明而去實踐模擬,這種情況下與其糾結於是不是原因導致,倒不如將重心放到如何解決問題上去,待救災措施連續跟進取得進展後,再用恰當的方式用緩和的語氣進行相應解釋。分析認為,許多這類負面輿情都是在政府部門反覆強調“自己是對的,老百姓是錯的”的同時伴隨發生的,這亟需引起重視。

還是希望壽光當地在經歷此次全網負面輿情後,注意協調發展政務雙微平臺。微信重網宣、重單向傳播;微博則更重輿情、重雙向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