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井村來了個「拚命三郎」——駐村幹部羅松的扶貧故事

2018年8月5日清晨,天剛亮,在濛濛細雨中,新場鄉熊井村駐村幹部羅松騎上摩托車開始了他的扶貧之路,年近50歲的他依然走在扶貧的第一線。

“這條路我也不是第一次走了,沒想到今天回村卻出現這樣的事,真的是沒想到,給同事們添麻煩咯。”羅松給處理傷口的醫生說道。

羅松傷情

熊井村来了个“拼命三郎”——驻村干部罗松的扶贫故事
熊井村来了个“拼命三郎”——驻村干部罗松的扶贫故事

羅松右眼眉骨、左前額、眼角、手臂、腳等多處受傷,其中右眼眉骨傷口長約2釐米,肋骨折斷4根。

羅松自駐村以來,工作基本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每天起早貪黑深入每一戶貧困戶家中瞭解情況,田間地頭留下他工作的影子,為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白天走訪晚上加班成了常態。

8月4日(週六)晚,羅松下班後返回六枝家中取換洗衣物,第二天凌晨便匆匆趕回村裡開展脫貧攻堅有關工作,不料因下雨路面溼滑,導致摩托車翻車,造成羅松同志右眼眉骨、左前額、眼角、手臂、腳等多處受傷,尤其是右眼眉骨處傷口較為嚴重,傷口長約2釐米。

村裡同事都勸他回六枝治療,但他仍堅持在陡箐小馬場診所消毒處理、簡單縫合後回村工作。最後眼睛腫脹,在村支兩委及工作組全體成員的要求下,他才同意去六枝作全面檢查,除頭部、手腳多處受傷外,肋骨折斷4根。

羅松同志自2006年以來開始駐村工作,先後在烏柳、新場和熊井等村擔任駐村幹部,他為人和善,工作負責,嚴謹認真,團結同事,充分運用自身工作經驗和對政策的掌握,協調通組公路修建、幫助申請低保、指導危房改造、引導貧困戶外出務工、關心貧困戶子女入學就讀等,幫助群眾辦實事、謀發展、促脫貧,每一項工作都有他的足跡、他的身影。

一輛摩托車、一個手提包、一支筆和一張張貧困戶的脫貧信息表,就是羅松駐村生活和工作的全部。這在熊井村,無論是村支兩委,同步小康工作組,還是廣大村民,大傢伙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

羅松的家住在六枝,但時常吃住在村,週末也大都在村開展工作,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村裡的事多了,家裡自然也就關心得少了。為此,羅松沒少落妻子和孩子的怨。“怨歸怨,總歸是一家人嘛,家人給我的更多是理解和支持。”每當與同事們談起這事,羅松總是這樣笑笑說。

“這種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讓我們非常敬佩,羅松到村上工作以來,對村裡幫助很大,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感染著我們,使我們村委會及工作組更加團結,幹勁更足。”熊井村第一書記書記吳勝國說。

在脫貧攻堅路上,有太多太多像羅松同志這樣馬不停蹄、衝鋒一線的扶貧人,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工作熱情,詮釋一名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發揮。

熊井村来了个“拼命三郎”——驻村干部罗松的扶贫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