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格物致知

持名唸佛,格物致知

作者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0年於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後,遵照元音老人的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通體放下,反觀自見,這八萬四千法門的通途。參禪是通體放下,反觀自見。唸佛是通體放下,反觀自見。止觀是通體放下,反觀自見。禮拜是通體放下,反觀自見。懺悔是通體放下,反觀自見。讀經看教是通體放下,反觀自見。乃至儒家的修行方法,也是是通體放下,反觀自見。

持名唸佛,心念耳聞,如是而念,如是而聞,用這句佛號,隔斷種種妄想,這便是通體放下的功夫。功夫成熟,功夫成片,根塵自然脫落,彌陀自然現前。這時,憑著正確的見地,便會認出這個法身彌陀。認出法身彌陀,一肯肯定,不再疑惑,是名親見彌陀,當下往生,亦名親見自性,當下迴歸。

佛家的持名唸佛,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轉化煩惱的方便法門。持名唸佛法門,只要綿綿密密地念這句佛號,專心致志地聽這句佛號,許多的妄想,許多的掛礙,便會自然脫落。妄念脫落時,唯有佛念,這時,便是“百尺竿頭”。到了這時,一機來臨,竿頭脫去,佛號消融,身心世界,全體消融。身心世界,全體消融,這是一個絕待無對、超然相外的境界,也是一個良知現前、一絲不掛的境界,佛家託言宗教而言:“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實,阿彌陀佛現前,即是廣大無邊的無相真心現前,即是能生萬法的妙明心體現前。這個無掛無礙、超然相外的境界,便是明心見性的一個機緣,便是致良知的一個機緣。這時,若能識得這個妙明心體,便是明瞭天理,便是致了良知,便是見了自性,亦見了彌陀。到了這裡,佛家名曰:“十方世界現全身。”孟子名曰:“萬物皆備於我。”莊子名曰:“萬物與我為一。”

若欲見得這個自心實相,當須反觀自見,反身而誠。若能見得這個自心實相,便是見了這個“萬物皆備”的“我”,便是見了“佛光普照”的“佛”。見了這個“我”,見了這個“佛”,教下稱為見道位,宗下稱為破初關,儒家稱為明明德,稱為知天命,稱為致良知。

若欲見得聖賢的實際,當須見得自己的妙明真心。這個妙明真心,就是良知心體。陽明先生說:“良知之體,皎如明鏡,略無纖翳。妍媸之來,隨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染,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1]

若人不做反觀自見、反身而誠的功夫,而是向外求佛,向外求玄,則不得致良知,則不得見彌陀。

彌陀即良知,良知即人心。既然如此,如何是這個普現萬相的心?在這個問題上,不要輕易放過自己。不得親證親見,則不得罷休。

若欲證得自心,可以運用佛家的持名唸佛的方法,如是而修,定能證得。《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2]

持名唸佛,心念耳聞,綿綿密密,密密綿綿,妄念若起,亦不理睬。如是念佛,如是觀音,即是持名唸佛。如是念佛,如是觀音,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功至極處,或磕著,或碰著,自心實相,則當下現前,這便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時,若能透過這個遍含萬相、一塵不染的平等境界,證悟了這個遍含萬相、一塵不染的自心實相,便是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或曰證悟了自性,便是到了極樂國土。

持名唸佛,心念耳聞,這是覺悟自心的方法,而不是向外喊他。蓮池大師所說,唸佛名號,“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3]。又云:“終日唸佛,終日念心。”[4]又云:“佛即自己,以自心念自己,烏得為外求也。”[5]如是持名唸佛,如是心念耳聞,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切妄想,自然脫落,自心實相,自然現前。這就是《阿彌陀經》上說的“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句話是個比喻。阿彌陀佛喻體,諸聖眾喻用。“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喻全體大用,當下呈現。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是個表法,這是個譬喻,不可將表法作實法,不可將能喻作所喻。若人唸佛,於冥冥之中看到了一尊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並且以為自己見佛了,這一類人,盡屬魔境所攝。


[1]《王陽明全集》

[2]《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三四七頁中。

[3]《雲棲淨土匯語》。《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五頁中。

[4]《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中。

[5]《禪關策進》。《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一一〇九頁上。

持名唸佛,格物致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