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啟示?

格物致知,是王陽明的一次經歷,格竹子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了,格物不能致知。因為觀察只能知道其外形,不能明白其內因,所以侷限一個思路,要擴展思維。再者說,致知不明格物,因為思考只能明白其內因,不能知道其外形,所以陷在畫地為牢,要觀察萬物。

格物為外,為知識;致知為內,為理論;兩者合一,才為知萬物、格萬物。

格物致知是一個表因果關係的詞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啟示?

我覺得嗜慾深者天機淺,嗜慾淺者天機深與格物致知意思相通。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慾,致知意思就是通達明瞭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慾割除的越徹底越乾淨,就越容易獲得通達宇宙萬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瞭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

格物,就是把每一樣東西都弄得清清楚楚。“格”可以理解“格鬥”就是去掉的意思,格物就是把人對物的慾望去掉減少,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慾望就會越來越多,對外界的需求也無止境,這才是最大的麻煩,也是修身的障礙。

格物不是完全格去慾望,孔子沒有告訴我們要禁慾因為那是不合乎人性的、不合理的。所以我們要節制我們的慾望。致知就是把物一件一件地格,然後知識就越來越充實。

我們把物慾儘量減少,減少到適可而止。格物致知是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慾望,但我們把慾望控制在適可而止的範圍內,不要過分。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啟示?

事物中蘊藏很多自然規律,從事物的發展規律,我們可以認識到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是有期規律都的,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格物不是本質,本質是自己內心的認識。

記得佛家講一個真我,一個假我,格物是漸修,致知是頓悟,相輔相成。格物致知應該摒棄一些雜七雜八不正當的慾望,追求正心,正念,善知識方面的智慧。

所以認識事物本身,到踐行,到用思維指導生活,控制情緒,是格物的過程。知道真理,從中學習,應用到生活中去,才是最重要的的。

正如這次疫情,我們靜下來,反思學習成長,管好自己,影響他人。生命可貴,珍惜當下!

疫情讓我們學會善待自己,善待家人,更讓我們學會了觀眾生的苦,是他們不懈的努力,忘我的犧牲精神,贏得了未來的次第花開,這樣等疲情結束後,我們會更珍惜惜擁有。

最後通過對格物和人生的認知,我們知道:人生重在享受過程,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盡人事,聽天命人生;結果就是四個字,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