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產物從何而來?房屋「證券化」和避險資金的推動?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4月發佈的全國人口抽樣調查公報,截止到2015年,大陸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675億人,佔55.8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0599萬人,佔44.12%。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0193億人,鄉村人口減少0.6816億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6.20個百分點。

高房價產物從何而來?房屋“證券化”和避險資金的推動?

城市化還在繼續,但城市化卻不能背離城市化的本來目的。所謂城市化的目的,不外乎兩個:一是通過要素資源的積聚,提高社會的生產率和技術水平;二是通過讓人遷居城市,增大優秀公共服務資源相對於更多國民的可得性,建設宜居城市。但在當前,一些城市的發展開始背離了城市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初衷,可以說走上了“歧途”,開始“變異”。高房價就是一個截面。

高房價產物從何而來?房屋“證券化”和避險資金的推動?

高房價的一個衡量指標是房價收入比——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這個數字越大,越說明房價超出了城市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居民家庭對住房的支付能力越低。按照國際公認的合理標準,發達國家正常的房價收入比一般在1.8—5.5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在3—6之間。按照一些國際諮詢公司的數據,經過本輪的房價上漲,國內部分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已經達到了70倍,成為全球房價第二高的城市,僅次於加州聖何塞。房價收入比衡量的是普通工薪族的房價承受能力,而不是少數富豪。比如,聖何塞儘管房價高,但這裡是世界上科技新貴、投資家密度最高的地方,美國普通的中產階層並不集中於此。因此,這種地方的高房價收入比超高,實屬正常,對經濟來說,也是“無害”的。

高房價產物從何而來?房屋“證券化”和避險資金的推動?

但中國的大城市則是另外一種情況。在部分一線城市,高房價並非富豪集聚的產物,更不是白領收入突然提高的結果,而是避險資金的推動和房屋“證券化”的產物。避險資金推動這一因素,毋庸贅言,而房屋的“證券化”則少有關注。在美國,所謂的房屋“證券化”指的是半國有性質的三大機構(吉利美、房利美和房地美)從銀行手中購入美國人的住房抵押貸款包,然後通過資產證券化,做成標準化的債券,賣給全世界投資者。簡單講,就是三大機構有著國家扶持,可以從銀行手中購買質量堪憂的貸款,那麼銀行自然樂於放貸賺利差,反正垃圾貸款也有三大機構接盤。由於美國是發鈔國,次貸危機的最後買單者是全世界,而不單單是美國政府和它背後的納稅人。

高房價產物從何而來?房屋“證券化”和避險資金的推動?

而在中國,房屋的“證券化”和政府行為沒有直接關係,它是一種完全的民間行為。中國式房屋“證券化”的模式則相對簡單,就是影子銀行的資金通過購買各式各類的理財產品,積少成多,彙集為大筆炒房資金進入樓市,和中介合謀,不斷炒高房價。然後選取合適時機套現脫手,讓後入樓市的普通工薪族接盤買單。近期,各大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樓市調控,主要針對的就是這一類影子銀行的炒房資金。

高房價產物從何而來?房屋“證券化”和避險資金的推動?

比方說,將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從40%提高到60%,這會給影子銀行帶來三個問題:一是炒房需要調動的資金會大幅提高;二是槓桿率的下降,也意味著“炒房本金”的收益率會相應降低;三是限購降低樓市交易活躍程度,影子銀行資金開始“套現難”。

高房價產物從何而來?房屋“證券化”和避險資金的推動?

這一輪樓市的狂野漲勢,再次證明了一個經濟學原理,即實體經濟創新和金融過度膨脹其實是不可得兼的。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廣州在這輪房價大漲中表現最為淡定,表面上看似乎沒有搶到“風頭”,實際上恰恰是為城市未來發展儲蓄了充足的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