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库区移民的幸福生活

陕西日报:库区移民的幸福生活

陕西日报:库区移民的幸福生活
陕西日报:库区移民的幸福生活陕西日报:库区移民的幸福生活

8月23日,李开荣在敞亮的新居里,翻看着旧时的照片。本报记者 马黎摄

改革开放40年 可喜变化在身边

夏日的阳光照进宽敞的客厅,立式空调吹出的阵阵凉风让屋内外成为两个世界。李开荣拿着抹布细心地擦拭着挂在墙上的相框,一张张泛黄的相片记录着他作为库区移民的生活变迁。

住上冬暖夏凉的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是李开荣多年的心愿。

1956年,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李开荣的家乡大荔县韦林镇属于淹没区,11岁的他跟着父母举家迁移到银川市贺兰县。1962年,因为生活和耕作习惯上的差异,李开荣全家又返回渭南市,落户到富平县老庙镇的一个村子里。1985年,国家政策允许旱塬沟壑地带的库区移民返回原迁出地,李开荣回到了阔别近30年的家乡大荔县韦林镇韦林村。“政府让库区移民自搬、自迁、自建,分给每个人二亩地。”8月23日,李开荣向记者回忆说,刚到村里的时候,成片的土地撂荒、野草丛生,方圆数十里没有道路……条件非常艰苦。

“最难的是没有住的地方,我们只能就地取材,用泥土拌上小麦秸秆垒成土墙,用河滩上的芦苇、茅草做成房顶,勉强能避风雨。”李开荣说,“简易房搭建起来后,我立即把自家分到的8亩土地种上小麦和黄豆。穷怕了,也饿怕了,就想早点告别苦日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库区移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靠着大荔县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粮食连年丰收,大家都种起了棉花等经济作物。“当时一亩地的棉花能卖1100多元,我每年的收入平均有一万多元。”李开荣说,自己刚刚告别温饱就成了“万元户”,觉得像做梦一样。仓里有粮、手上有钱,李开荣在1992年扒掉住了五年的窝棚,和村里很多人一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平房。

随之改变的还有村庄。“从无到有,从凌乱到美丽,我是看着村子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李开荣说,迁回来后不久,村里修了简易的泥土路,一遇下雨就满路泥泞,无法行走,不得已只能发动村民年年用炉渣、废砖头铺路,后来慢慢铺上了砂石、修建起柏油路。

近年来,大荔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对全村道路拓宽硬化,宽阔的水泥路铺到每户门口,道沿上栽上了树木、种上了花草,保洁员每天清扫,每条道路都是一道风景。利用靠近渭河的优势,韦林村建起了完善的水利设施,灌溉渠延伸到田间地头,自来水管网通到每家每户,村民服务中心、体育文化广场、乡村公园、涝池一个不少。

进入21世纪,大荔县开始从传统的棉粮大县向果菜大县转型。“一亩萝卜五亩粮,种上两年奔小康。”李开荣说,韦林镇因为土壤条件好,发展起胡萝卜产业,产品远销深圳、成都等地,每亩能挣3000多元。2012年,李开荣和乡亲们觉得种胡萝卜挣钱慢,又种起了油桃,每亩能挣5000多元。

“这些年,政府对我们这些库区移民越来越重视,千方百计为我们着想。”李开荣说,2006年6月,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开始实施,政府通过基本农田建设、道路建设、人饮工程及生产开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使移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收入大幅提高,每名移民每月还能领取50元补贴。2014年4月,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启动了移民美丽家园建设行动,大荔县率先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大荔”为目标的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驶上快车道。

靠着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韦林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平均每两户家里就有一辆小汽车,很多村民拆了平房盖起楼房,房屋内部装修得跟城里的一个样。李开荣家也盖了新房,购买了各类家电,最近还盘算着添置一辆小轿车。

生活富裕了,乡风文明也不落后。在韦林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一块印有《韦林村红白理事会章程》的牌子上,清楚地写着红白喜事的宴席标准、烟酒价格,规定了邻里之间人情往来的标准等。“日子越过越好,很多村民在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造成攀比浪费。”李开荣说,“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村民都自觉遵守章程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大荔县有库区移民25万余人,移民稳则大荔稳,移民富则大荔富。韦林村移民生活的变化就是大荔三门峡库区移民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大荔县移民局局长郭发胜说,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好政策,库区移民才能重返家园,才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本报记者 马黎 见习记者 甘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