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文化——《三字經》里的小故事

中華國學文化——《三字經》裡的小故事

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這是一個小故事。孟子小時候家裡很窮,家裡只有幾畝薄田,父親激公宜在孟子三歲時就外出謀生,以後就音訊皆無了,家裡全靠母親仉氏紡線織布生活。孟子家是今天山東省鄒縣鄉下的一個小村莊,村外不遠處是一片墳地,總有送葬出殯的人家在那裡吹吹打打。孟子好學,看了以後回來就學人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非常擔憂,小孩子從小就學這些事,將來怎麼得了呢?於是決定搬家,給孟子換了個環境。

孟家遷到了廟戶營,這裡是個大鎮店,母親的原意是讓孟子多長一些見識,開闊眼界。但這裡十天趕丙個集市,喧鬧異常。孟子倒是興高采烈,看了回來不是用棍子挑兩塊石頭學賣菜,就是用木頭作刀子比比劃劃地學殺豬。孟母覺得不對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呢?於是決定再次搬家。

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個學堂,周圍都是讀書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學的人舉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學著讀書演禮,孟母這才放下心來。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十分聰明,上學以後什麼東西都一學就會,慢慢就覺得學堂的課實在沒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規三天沒有上學,早上出門說去上學,下午還準時回家,孟母以為他是放學了,三天不去學堂老師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裡探問,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這下子孟母才知道獨生子逃學了。下午孟子又回來了,母親問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說上學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織布機上的經線齊著機杼給剪斷了。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為他們維持家計的唯一來源就是母親織的布。孟母讓他將斷了的線頭全部接上,幾百根經線全剪斷了,哪裡還接得上。孟母於是將道理廛出來,讀書與織布一樣不能截斷,截斷了就接續不上了。即使能接續上,但織出的佈滿是疙瘩,還有人要買嗎?你貪玩逃學,荒廢時光,怎麼能學到安邦定國的本領呢?千萬不要走你遠祖孟僖子的老路,給祖宗丟臉,抹黑。孟子的遠祖孟僖子曾任魯國的司空,有一次陪魯昭公出訪楚國。楚王在郊野舉生盛大的歡迎儀式,孟僖子不學無術,不知如何演禮,急得滿頭大汗,自己丟醜不算還給魯國也打開了黑。以後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為師,成為七十二賢。孟子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決心刻苦學習,終於成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亞聖。

中華國學文化——《三字經》裡的小故事

2、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名禹鈞,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屬於燕國,燕國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稱他為竇燕山,就像詩聖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稱為杜少陵一樣。

竇燕山是五代後晉時的人,年輕的時候不學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兩、昧心行事,雖然賺了錢,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有一天夜裡,他死去的父親給他託夢,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不但無子而且無壽。你要趕快改過遷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還有可能挽回。”

竇禹鈞醒來以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決心改邪歸正。從前之惡不敢再犯並且廣行善事,在家裡興辦義學、積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裡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爾今陰功浩大,善名張注天曹,後有五子齊登科甲,爾壽至八十九歲”。他醒來以後,行善更為積極,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儀、儼、侃、爾、僖。

竇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按照古禮進行,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耕女織,和睦孝順,所以才有五子聯科。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二兒子做到禮部侍郎,其餘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