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欖雕,烏欖核「長不盈寸」,雕刻刀線比頭髮還細,成品小而美


廣州欖雕屬於雕刻工藝中的一種,是瀕臨失傳的優秀民間工藝,由工藝師在“長不盈寸”的烏欖核上進行雕刻創作,最早記載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超過1500年曆史,興盛於明清

圖為廣州欖雕省級傳承人曾昭鴻雙層船作品。欖雕長也就幾釐米,但是雕刻非常細緻,包括窗戶、船頂都很像真的船

圖為曾昭鴻根據《核舟記》情節雕刻的作品。《核舟記》是一個經典的作品,描述桃核雕刻的小船,船上坐著蘇東坡、佛印、黃庭堅

這是製作廣州欖雕的原材料——烏欖核。這是欖雕的原材料,但是在真正雕刻之前,需要再處理,外殼都要去掉

圖為廣州欖雕省級傳承人曾昭鴻在工作室創作欖雕作品。這完全是一個細緻的工作,需要集中精力,稍有不慎,雕刻線條就要歪斜掉,影響整個作品的美感

這是一個雕刻細節,因為欖雕太小,需要藉助更大的工具來完成雕刻過程

這是曾昭鴻大師的欖雕作品-核舟,雖然作品不大,但勝在精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