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租3500,退租竟要赔10850元,妹子亲述被中介“套路贷”经历

月租3500,退租竟要赔10850元,妹子亲述被中介“套路贷”经历

热点连环引爆,这几天,“租房”正取代“yu miao”成为新话题王。

先有通州涨房租事件,再是一篇爆款文章《为什么中介哄抢租赁房源,因为贩毒都没它来钱快》,撕开了长租公寓“金融创新”嗜血的另一面。

紧接着,猪一样的队友如约诞生。昨天下午,长租公寓“鼎家”破产爆雷,受损租客预计超过4000。

原本正愁没东西扁你,正好有人递来了棍子。

今天要跟大家讲讲我被“套路贷”的亲历。


PART 1

“我也被套路贷了!”

关于租房的新闻,这几天闹得是沸沸扬扬。直到办公室同事也议论纷纷时,我才敢告诉他们,自己也被坑过。想转租、退租都不成。

我来杭州不到两年,一直住下沙沿江一带。先后租过两次房,没一次顺心的。

说起最近这次租房,真是懊恼极了。自认为已经很小心翼翼了,既没找二房东,也没贪便宜找小的中介公司。听朋友建议,特地找了杭州一大中介公司租房

不成想,还是被套路了。

房子是去年10月租下的。在这之前,每天一下班就跟着中介去看房,连着看了几天后,终于挑了套下沙江滨地铁口,一两居室住宅,月租金3500。

签订租房合同前,中介“善意”地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两种租房方式:一种是跟支付宝合作,只要芝麻信用在700分以上,可以免押金,租金月付,但每个月要多付不到200元的服务费。

还有一种就是普通租赁,付三押二。一次性要付5.5个月的房租,其中半个月是中介费。也就是说,租这套房子,得一次性19250元。

月租3500,退租竟要赔10850元,妹子亲述被中介“套路贷”经历

对于刚工作不久的我来说,选择第二种方式,只能伸手问父母要钱。这是我万万不乐意的。

权衡一番,选择了支付宝信用租房。每月多付200块,就当少买了只口红。再说,有朋友一起合租,摊到个人头上,实际上不过多了100块。

租房合同刚签完,中介就迫不及待得让我打开支付宝,开始讲解。但讲的是云里雾里,至今我都不记得他说了什么。

看我听不懂,中介索性拿起我的手机,替我操作,条款都没看仔细呢,就点击确认

我心想,大公司业务多,中介怕是想加快速度,应该不用太担心。

现在,心里已经骂了中介N遍NND,太欺负人了。

PART 2

入住还不到一星期,各种破事接踵而来。

小区更换门禁卡,房东没在物业登记备案,租客无权办理门卡,每次进出都得被物业询问一番,搞得好像是贼一样;

次卧的床,才睡了一晚,就塌了,窗户没两天也裂了。房东、中介相互扯皮,就是不肯维修;家电又十分老化,空调制热也不灵……

无奈只好去问中介,这房子要是转租或退租,该怎么处理。

中介倒是直接!退租,付两个月房租,7000元;通过中介转租,给1750元中介费;自己找到租客,中介费也要900元。

尽管费用高,但能转租的话,还是好的。

中介又告诉我,要先在支付宝中操作退房手续。这不退不知道,一退立马傻眼了。

这租房合同竟然不是跟中介公司签的,而是跟一家投资公司签约的。

每月支付的3500元房租,实际是向投资公司一次性贷款42000元,也就是12个月的租金,这笔钱直接进了中介公司账户。

租客每月需向投资公司支付借款本金总价的4.7%,作为居间服务费。

我这才恍然大悟,多出来的近200元,才不是中介说的“服务费”,根本就是贷款利息啊。

月租3500,退租竟要赔10850元,妹子亲述被中介“套路贷”经历

更气人的是:退租或转租的话,承租人(也就是我),需要支付剩余租期租金的10%,作为提前退租赔偿金。

你看懂了吧?所谓的支付宝信用租房,在租赁期内不出问题还好,一旦想退出或转租,成本高得离谱!

我算了下,若当时退租,先交违约金是7000元,还要给投资公司3850元,一共10850元

即便转租,违约金最便宜也要付4725元。什么时候能转租出去也不知道,一旦转不掉,租金还是要照付。

这钱还没赚到呢,倒是赔了一大笔进去。没法子,只能继续憋屈地住着。

房子租好没多久,工作换到了城北,每天得地铁换公交才能到公司,光路上就要花4小时。打一趟顺风车,没个40元压根下不来。

刚来的时候,同事就建议我,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上下班轻松点。我也想啊,但退租成本太高了。

PART 3

前天看了紫竹张先生的文章,我才知道,不光是自己被“套路贷”了,身边的小姐妹,还有诸多网友,都有类似遭遇。

“中介有时候太坏了,话只说一半,专骗没经验的毕业生。”

我的闺蜜小伍,用4800元买了毕业后的第一个教训

小伍租房经历跟我类似。因为芝麻信用分不够,还需支付一个月押金。一个小单间,押金1500元。每月还有150元居间服务费,需要一次性把一年全付清。

中介告诉她,居间服务费是给阿姨打扫的费用,每周会有阿姨去打扫房间。解释合情合理,急于租房的小伍没多想,就签了合同。

租了不到半年,小伍决定回江西老家发展,就去中介那退房。同样的套路再次上演,只是小伍选择了退房。

月租3500,退租竟要赔10850元,妹子亲述被中介“套路贷”经历

退房的结果是:多支付2个月房租,外加1800元居间服务费(实则是投资公司借款利息),合计4800元。

同样被套路的,还有《层楼》的粉丝。小Q就是其中之一,直到昨天,她才意识到自己被“套路贷”了。

小Q之前是在爱上租租的房,但模式类似。

以租客名义向某金融机构借款,做消费贷,每个月还款给金融机构。美其名曰是管家费,实则是贷款利息。

在《层楼》粉丝群里,还有几位委托中介出租的房东,现在也忐忑不安,祈祷“鼎家”事件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初喜滋滋高价把房委托给中介,谁会想到,还有卷款跑路的风险。

PART 4

我看了下,中介租房“套路贷”的过程大多类似:

第一步,以一个月押金或免押金、按月支付方式,诱惑租客选择芝麻信用租房,签订租房合同;

第二步,“骗”租客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期限一般是一年,分期还本付息;

金融机构将一年房租,一次性打给中介公司;中介公司按季度或按月打款给房东。租客按月偿还房租,及利息给金融机构。

我特地问了房东,中介公司是否一次性支付一年租金。房东说并不是,一年只给11个月租金,按季度发放。每个季度最后半个月,才支付这一季度房租

这其中,不管中间环节有何变化,中介公司都是零风险的,金融机构也差不多。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租客和房东身上。

这也是为何会有“长租公寓爆仓风险更大”的言论。

在租购并举的大旗帜下,长租公寓如雨后春笋。魔方公寓、相寓、泊寓、爱上租、水滴公寓、蛋壳公寓未来域、You+、自如、青客、优客逸家……名字多到数不清。

去年,长租公寓与传统中介公司,倒还相安无事。

但随着竞争白热化,资本方介入后,各家长租公司企业都在市场上拼命拿房源,且一家比一家叫价高。

月租3500,退租竟要赔10850元,妹子亲述被中介“套路贷”经历

本来市场价月租2000的,愣是被叫到了2700,你是房东你会怎么选?”业内人士告诉我,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年初起收房就越来越难。

再加上中介优先推荐自家房源,极大压缩了小房东的生存空间。若不与中介合作,小房东房源曝光机会小之又小。

年初时,层楼就发出过警告《大庄家入场,杭州租房市场变“烧钱游戏”,租金暴涨,小房东出局!》

现在看来,每一步都如我们所预言的。

在疯狂扩张阶段,品牌二房东以“不合理的高价”建仓;一旦寡头形成,竞争失败者退出,资本势必加倍索取回报。

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烧完钱”资金链断裂跑路的。

当然,长租公寓可分为三类:自如、相寓为代表的中介系,蛋壳为代表的创投系,及泊寓、冠寓为代表的开发商系。并不是所有长租公寓,都有类似风险。

前两者,其实很难清晰界定。比如,自如的背后,还有华平投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腾讯等。

相比之下,开发商系的长租公寓,房源多为自持物业,不存在跑路风险。而且,有些品牌目前也没有采用租金贷模式。

PART 5

这两年杭州大举拆迁,租房需求量大涨。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杭州市区租赁成交量同比上涨了20%。

3月租房量最多,光是我爱我家一家,一周租房量就有700套。

量涨的同时,租金也在上涨。今年上半年,全市平均租金为62.61元/㎡/月,相比去年同期,同比上涨8元/㎡/月。一套100㎡的房子,今年比去年平均要涨800元

萧山、江干、滨江三个区,上半年的同比涨幅最多,高的达到了10.79元/㎡/月。

现在在杭州租房的,有一半都是90后。众多房源中,一居室最受欢迎,占了总租房量的4成。

像滨江区政府,一居室便宜点的,每月也要4500,贵一点的上了6000。若按惯例一次性支付4-5个月的房租,即便是高薪码农,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租房贷”的出现,使“按月付租金”成为可能,无疑是一种创新。

于是乎,“租房贷”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像房司令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进入较早;年初,多家银行也在试水这一业务。

月租3500,退租竟要赔10850元,妹子亲述被中介“套路贷”经历

然而,创新就像一团火焰,有时能带来无限的光明,有时,却只会带来灼伤的苦痛。

对“租房贷”来说,这样的反转似乎只发生在一夜之间。

人们愤怒、无奈,觉得自己既不安全,又被算计。甚至有人留言:这哪里是金融创新,简直是金融诈骗。

平心而论,租房贷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律依据可循。但

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当规模成指数级增长,租房贷的风险也被亮在了台面上

一是中介方签约时有意隐瞒风险。租客对于退出要承担极高成本的后果,并不知情。

二是“租房贷”的实质,是中介将租客信用打包卖给金融公司,从而获得租金截留和使用期限,以支持它的进一步无成本扩张。当管理跟不上,或者道德沦丧,跑路事件就发生了。

有人说它将酿成中国版的次贷危机,我倒认为言重了。

毕竟,这个市场上,都是有真实支付能力的租房主体,资本也是市场的润滑剂。只要政府监管得当,兼顾效率与风险,或许可以诞生一些更优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