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了現在人們對專家的不信任?

某日雨


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其實人們本來就沒有把高度的信任賦予專家。回想一下,當年(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初年)在各個層面上社會都沒有太大爭議,並不是因為相信專家,而是因為人們相信政府,專家不過是執行政府政策的工具,或者說是在既定方針確定的情況下,為既定政策的執行提供技術細節。在這種情況下,其實無所謂信任不信任專家。

其實西方的情況也類似。雖然沒有中國1950-1980年代那麼強勢的政府,但在近代社會乃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政府的專業決策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經過了專業論證。所以儘管當時人們已經對政黨輪替的情況很熟悉了,但在專業政策上,仍然認為官僚機構的決策是可信的。對於普通人而言,他們是夠不著專家的。

但隨著政治權力強勢的下降,專家開始成為了為政策尤其是專業決策做合法性論證的主要工具。在這個時候,所謂不相信專家,實際上主要是拒絕相信政府的專業決策。而由於政府開始啟動了尋求專家來論證自己政策合法性的過程,這必然意味著在政府中樞權力有所下降的同時,各種專家們開始崛起,為政府中的不同部門及其政策提供合法性論證。而這一過程又隨著大眾傳媒的大力發展(西方是1960年代晚期以後,中國是2000年代以後隨著互聯網普及)而不斷被曝光,這才導致了大眾開始關注專家的存在,與此同時也同時對專家的作用表示了質疑

相信只要社會繼續以專業化的原則來組織,這種情況就會持續很長時間。


科學時評


所謂專家,是指在某個領域或某類事物非常精通,或者是有深刻而獨到見解的人。他們或者在某個學術領域,或者在某項技能上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一般來說,專家都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職務或職稱,如教授、博導、研究員等。然而,近年來“專家”這個詞的泛濫和濫用,“專家”這個詞在人們的理念上快成貶義詞了,人們對所謂的“專家”失去了信任。

專家通過自己淵博的知識和高深的技能水平,就自己熟悉的領域和精通的事物或現象發表見解,表明態度,能夠為公眾起到解疑釋惑的作用,能促進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的普及。有時專家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解讀闡釋,也有利於國家政策的宣傳貫徹與執行。總之,從理論上講,專家在自己熟悉和精通的領域和範圍內開口發聲,對於公眾,對於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特別是隨著信息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專家面對公眾的平臺逐漸增多,各領域的專家的數量也大為增加。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專家群體中,也不乏一些專業技術職務和職稱較高的人,在別人眼中儼然就是專家,他自己也經常擺出一副專家的做派,而實際上卻並不具備實力的“偽專家”。也有一些是出於商業目的,人為地通過商業包裝手段只要出來的專家。比如我們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電視臺看到的虛假醫藥廣告。這裡面的一些“老專家”對所謂自己的祖傳秘方大吹大擂,似乎沒有他們治不好的病,然而這些所謂專家其實都是一些毫無名氣的小演員,只要廣告商給錢,說讓他們演什麼人就演什麼人,讓他們說什麼荒誕的言論就臉不紅心不跳地大放厥詞。

另外,近年來知識群體隊伍中學術造假、學術抄襲、學術貪汙等現象屢被報道,也拉低了這個群體的公信力指數。而某些無良廣告商甚至是無良媒體,徹底損害了專家的學術嚴肅性和權威性。這類專家其實是一些“偽專家”。

這些“偽專家”們常常是打著專家的旗號和名頭,卻做不了或不做專家們該做的事情,它們用貌似科學實則不科學的東西來誤導公眾謀求利益,或譁眾取寵吸引公眾關注,或以看似高深實則淺薄粗陋的東西來迎合誤導公眾。如眾所周知的醫學“專家”劉洪斌、養生“專家”張悟本、太極“大師”閆芳、軍事“專家”局座召忠、“量子佛學”專家朱清時,“有機食品”專家朱毅,等等。

這些“偽專家”也許能蒙人於一時,但卻不可能永遠將公眾矇蔽下去。因為公眾的認知水平和鑑別能力在逐漸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這些“專家”們“不經意”的疏漏,其“偽專家”的本質自然會暴露無疑。人們對這些“偽專家”們深惡痛絕,便送給他們一個“磚家”稱號。

正是這些“磚家”的存在和氾濫,才導致了人們對整個專家群體的質疑和不信任。其實,人們並不是不需要專家,而是非常需要。但人們需要的是真材實料的,仗義執言的,敢於對事實負責,對科學精神負責,對公眾負責的真專家。那些“偽專家”或者是“磚家”只能對人們形成誤導,對社會發展並無益處。為了維護專家權威,維護科學的尊嚴,科學界的打假勢在必行。別再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悲劇發生。

 



懷疑探索者


真正的專家應該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兢兢業業做學問。

可現在社交媒體上,冒出來的許許多多"偽專家",實際上就是一群撈錢的騙子。他們不學無術,卻頭頭是道,招搖撞騙,蠱惑人心。誰能抓住流量,誰就是"偽專家"。

在網絡上有太多的理財偽專家、經濟偽無家、房地產偽專家、pop偽專家、區塊鏈偽專家、天氣偽專家、健康偽專家、醫學偽專家、養生偽專家,實際上他們大部份都是半吊子,雲裡霧裡說了一大通,目的就是要你口袋裡的錢。這些"傷專家"太浮躁了,腦子裡除了一個錢字,沒有絲毫專家的傲骨與情懷,因此,怎麼可能會得到民眾的尊重呢?

記得前幾天有一個偽專家說:喝酒對人體有害,哪怕一點點也是有害的。可以前常有好多偽專家說:喝酒對人體有益,可以軟化血管,防止高血壓。這些可惡的偽專家,你到底讓人喝不喝酒?

長期下去,偽專家這個名詞就和社會上的大小姐一樣,已經變味了。本來,大小姐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稱呼,可現實生活中大小姐就改變了內函。現在的"偽專家"也一樣,他們很多人都已經象大小姐了,因此讓普通老百姓尊重"偽專家",就好比讓他們尊重大小姐一樣,是絕不可能的!

"偽專家"賣的是靈魂,反正都在"賣"。但是"偽專家"他害的是一大批的人,所以"偽專家"比"姐"更可惡。更為可恨的是有些偽專家像王大師一樣,欺男霸女,騙色騙財;有些所謂懂法律的偽專家,設局通吃兩邊,"偽專家"可恨,"偽專家"害人,"偽專家"誤人!

如果您同意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紅字"關注",謝謝!





依旺情深1


大家不是不信任專家,而是不信任“磚家”。

所謂專家,是指在某個領域或某類事物非常精通,或者是有深刻而獨到見解的人。他們或者在某個學術領域,或者在某項技能上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一般來說,專家都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職務或職稱。如教授、博導、研究員等。

專家通過自己淵博的知識和高深的技能水平,就自己熟悉的領域和精通的事物或現象發表見解,表明態度,能夠為公眾起到解疑釋惑的作用,能促進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的普及。有時專家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解讀闡釋,也有利於國家政策的宣傳貫徹與執行。

總之,從理論上講,專家在自己熟悉和精通的領域和範圍內開口發聲,對於公眾,對於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特別是隨著信息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專家面對公眾的平臺逐漸增多,各領域的專家的數量也大為增加。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專家群體中,也不乏一些專業技術職務和職稱較高的人,在別人眼中儼然就是專家,他自己也經常擺出一副專家的做派,而實際上卻並不具備實力的“偽專家”。也有一些是出於商業目的,人為地通過商業包裝手段只要出來的專家。這類專家其實也是一種“偽專家”。

這些“偽專家”們,打著專家的旗號和名頭,卻做不了或不做專家們該做的事情,它們用貌似科學實則不科學的東西來誤導公眾謀求利益,或譁眾取寵吸引公眾關注,或以看似高深實則淺薄粗陋的東西來迎合誤導公眾。如眾所周知的醫學“專家劉洪斌,養生“專家”張悟本,太極“大師”閆芳。等等。

這些偽專家,也許能蒙人於一時,但卻不可能永遠將公眾矇蔽下去。因為公眾的認知水平和鑑別能力在逐漸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這些“專家”們“不經意”的疏漏,其偽專家的本質自然會暴露無疑。人們對這些偽專家們深惡痛絕,稱它們為“磚家”。

正是這些“磚家”的存在和氾濫,才導致了人們對整個專家群體的質疑和不信任。其實,人們並不是不需要專家,而是非常需要。但人們需要的是真材實料的,仗義執言的,敢於對事實負責,對科學精神負責,對公眾負責的真專家。那些偽專家和真磚家只能對人們形成誤導,對社會發展並無益處。

為了維護專家權威,維護科學的尊嚴,科學界的打假勢在必行。別再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悲劇發生。


醉愛體育


其他回答論述的角度都很全面,我的回答想補充一個角度:

某些無良廣告商甚至是無良媒體,徹底損害了專家的學術嚴肅性和權威性。

比如我們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電視臺看到的虛假醫藥廣告。這裡面的一些“老專家”對所謂自己的祖傳秘方大吹大擂,似乎沒有他們治不好的病,然而這些所謂專家其實都是一些毫無名氣的小演員,只要廣告商給錢,說讓他們演什麼人就演什麼人,讓他們說什麼荒誕的言論就臉不紅心不跳地大放厥詞。

比如這位銀髮蒼蒼的老奶奶,看上去慈眉善目的“劉教授”。

她一會兒是苗家草藥的非物質遺產傳承人:

一會兒是北大教授專治糖尿病的老專家:

還有可能是蒙古草原上蒙藥傳承人老懞醫:

另外還有這位老大爺,他時而是草原上的著名蒙醫烏仁吉:

時而是宮廷御醫的後人雄鳳山:

無論換什麼衣服,人還是這個人,扮演的角色那可就五花八門了。這些無良的藥企和廣告商,拍出來這樣拙劣的欺詐廣告,某些昧著良心的電視臺還真敢播出!害苦了廣大患者!


而他們的那些雷人語錄更是聳人聽聞:

1.吃了我的藥,糖尿病也可以放心飲食,無需禁忌。

2.風溼骨病一點也不難治。

3.吃了我的蒙藥心腦方,已經偏癱的也能正常生活。

......

這些言論讓一些正在正規醫院治療的患者中斷了治療,甚至生活上也不再注意忌口。這些藥坑害苦了廣大患者,讓他們從此不再相信任何專家。

所以這些招搖撞騙的大騙子,也是造成今日專家不被信任的元兇之一。


菲利普醫生


別的領域我不敢貿然置喙,就說說我看到的心理諮詢領域的一些情況吧。

心理諮詢中的來訪者同樣存在著對專家的不信任感,

這種不信任感首先來源於對心理諮詢的認知缺乏

對很多國人來說,“心理問題”要麼與精神病的恥感相掛鉤,要麼雲山霧罩讓人不明就裡,而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塊錢一小時的諮詢費更讓人心生躊躇。不信任往往伴隨著懷疑而產生,而解疑釋惑只能靠專家的耐心與真誠。對於心理諮詢這樣一個新興行業,更需要有人先行,做一些理論普及工作。

但是在一片混沌時,是開闢鴻蒙還是混水摸魚,這正是考驗人心性的時候。必須要說,我的絕大部分同僚都很努力敬業,但確實有一小部分人因為有意無意的緣故,其行為對行業形象造成了傷害。


他們中有一些人本意是良善的,希望能夠對來訪者有所幫助,但因為本身知識與技能的不足,在做諮詢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甚至犯下了重大錯誤。要知道,心理諮詢有別於一般的治療,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必然會暴露自己的脆弱與無助。如果能從諮詢師這裡得到客觀理性的分析與感性上的矯正性體驗,那麼就會產生積極的療愈作用。但如果諮詢師的分析簡單粗暴,或者對移情、阻抗的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對來訪者造成創傷。

如果說這樣的無心之失造成的傷害還算有限,那麼某些故意剝削來訪者的諮詢師的行徑就實在令人髮指。在種種的剝削中,給人傷害最大的可能要數情感剝削

諮詢師因為自身的某些情結(如自戀等)沒有處理好,於是在諮詢中利用來訪者滿足自身被人崇拜、依戀的需要,對來訪者實施精神控制。個別道德底線淪喪的諮詢師甚至會對來訪者進行性剝削,這樣造成的傷害是極其可怕的。正是這樣一些道德敗壞,底線全無的所謂諮詢師或專家,使得原本就蹣跚起步的心理諮詢行業更舉步維艱。

所以,理論知識尚未普及、民眾觀念相對落後、諮詢師隊伍中有個別人能力不足甚或道德敗壞,是現在有些人提起“心理專家”就心存疑慮的主要原因。

諱疾忌醫自然不可取——心理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任何人都不應該忽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與其因噎廢食,不如我們努力瞭解一下該如何選擇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一、在諮詢前瞭解其學歷和受訓背景,確保對方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

二、可以通過閱讀諮詢師寫的文章等了解其諮詢理念,看自己是否能產生認同與信任。

三、在諮詢過程中密切關注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如果有強烈且持續的不適、痛苦、依戀、悲傷等感受,要及時與諮詢師討論。

四、如果發現諮詢師將諮詢中發生的一切負性事件都歸因於你,而他自身沒有任何問題和責任,那麼你一定要心生警惕。

五、注意諮詢師是否有觸及一些絕對的界限,比如對來訪者表達愛戀或性吸引等,沒有什麼治療是非要採用這樣的“非常手段”的。如果諮詢師以此作為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那麼他的操守幾乎可說是絕對值得懷疑的。

我一直認為,心理諮詢中的來訪者都是非常勇敢的人,他們鼓起勇氣將自己最脆弱的部分展現在我們面前。就為了這一份信任,我們作為諮詢師都應該盡力恪守原則,並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方能不辜負他們的厚望。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從不敢自詡“專家”,但在網絡空間內,在對公共問題發聲的時候,屢被以“專家”、“磚家”的名義批判。在很多人那裡,專家和知識分子是被混同使用並對待的。因此,這裡我也從知識分子、專家等層面來談一下這個問題。

1. 教育普及尤其是大學普及,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這帶來了幾個變化:第一、少部分人的知識壟斷地位被打破;第二、智識精英與大眾之間的知識鴻溝不斷縮小;第三、智識精英與平民大眾之間的地位界限不再像以往那樣截然分明。距離產生美,智識結構嚴重不對等的年代,少部分精英是高高在上的一個存在,是被平民大眾仰視的一個群體。知識教育日趨平等化的時代,也是少部分精英不斷被拉下神壇、被“去魅”的一個時代。

2.互聯網經濟所帶來的話語權力的轉移。前互聯網時代,社會是一個正三角形權力架構。少數精英(政治、文化、經濟精英)制定規則,引領社會風潮。三角形底端-龐大的社會中底層要進入頂端,要服從這些少數人制定並竭力推廣的規則,這無形中也穩固並加強了這些少數精英的地位和影響力。但是互聯網時代不同,社會在互聯網空間中變成了一個倒三角形權力架構,原先龐大沉默的平民大眾成了權力主體。平民大眾擁有了超越於少數精英的影響力。網絡空間內的遊戲規則變為“人民群眾的力量才是真正的決定力量”。“得屌絲者得天下”。面對這麼一個新世界,很多秉持傳統規則的少數精英難免水土不服,言行舉止動輒得咎,屢遭“拍磚”。比如:很多專家的理性遭遇網民大眾的非理性和情緒化,就很容易被汙名化,妖魔化。專家的言論一旦有悖大眾常識和理念,也很容易被拍磚,從而導致信任危機。

3.專家作為“知識精英”的更高階,隊伍的魚龍混雜,“專家”這個詞的濫用,以及和互聯網經濟相結合催生的種種現象怪胎也拉低了專家的檔次。首先,依據我的親身觀察,很多號稱專家的人根本“名不副實”,好多都是個人秀和炒作出來的怪胎。他們好多人其實好多年知識已經完全不更新,因為

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頻頻走秀和個人曝光上了,而常年四處兜售的也就是其特定階段前所積累的那點文化資本。其次,“專家”的濫用。專家作為一個領域內的智識佼佼者,這個詞只有很少的人能配得上,但現在不管虛假廣告,還是大小會議,還是傳銷詐騙,都拉來不少“真假難辨”的專家站臺。這是一個專家滿天飛的時代,這個詞的濫用也嚴重拉低了它應有的含金量,並影響到了專家群體的被整體拉低。最後,在現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很多浮出水面的專家,其公共場合的言行舉止越來越向“網紅”模式靠攏,為了出名以撈取更大的經濟資本和政治資本,各類專家的各種無底線站臺和兜售,也間接導致了大眾對這個群體的“信任危機”。

4.不同立場和派別之間“專家”的相互傾軋和相互汙名化也拉低了知識分子、連帶專家的形象。在中國,基於不同立場、不同派別的專家之間的相互拍磚、相互揭醜、相互傾軋、相互拆臺也是“專家形象”指數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中國左派右派知識分子關於“公知、美分黨、五毛黨、漢奸”等的互相攻訐。

5.網絡中盛行的“反智主義”潮流。無知者無畏,矛頭自然就容易指向“有知者”。

6.近些年來,知識群體隊伍中學術造假、學術抄襲、學術貪汙等現象屢被報道,也拉低了這個群體的公信力指數。

互聯網年代無神話,專家的隕落,其實只是互聯網年代的冰山一角而已。任何一個在前網絡社會被“賦魅”、“聖化和神化”的群體和個體,很多都難以逃脫“跌下神壇”之命運,這是網絡民主化和平等化的必然結果。


孫衛華


(耳趙問答20180705)“專家”這個詞在網絡上快成貶義詞了,說到底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確實有些所謂的“專家”幹事太不靠譜,另一方面是有些患者對醫療專業不理解,將良醫當做庸醫。我說說我親身經歷的兩件事,大家自己評判吧。

有個外地的患者通過我的諮詢平臺向我諮詢耳科疾病,我要求其上傳中耳CT,結果他發上來的是一份鼻竇CT片。開始我以為是他搞錯了,結果他去向當地就診的專家求證時對方明確告訴他這就是中耳CT。後來患者無奈,只能到我這裡重新拍了中耳CT。我猜測當時醫生開錯了檢查單,但為了避免患者要求免費重做就“指鹿為馬”,否則不可能分不出CT片上是鼻子還是耳朵。另一件事是一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他在別家醫院就診時被一名專家開了治療鼻炎的藥物,當時就火冒三丈和人家吵了一架。我檢查完後很無奈的告訴他,前一名醫生的處理方法完全正確。

對於患者來說,面對的醫生不在於有多高的職稱,多大的名氣,關鍵是要有過硬的技術和替患者著想的心。患者一方遇到不理解的診療方案時可以找其它醫生問問,先彆著急否定眼前的醫生。


耳科趙醫生


固然是有一些偽專家自己能力的問題,但是無良媒體造勢、胡亂報道和吃瓜群眾胡亂跟風、無故開噴也是推波助瀾的兇手。

其實很多事情專家說的沒有錯,前因後果、問題所在說的很清楚,但是有的媒體嫌專家說的不夠勁爆、不能吸引眼球,所以故意把標題取的非常極端。前幾天人民日報猛批的“標題黨”就是這麼回事。甚至於有的文章本身就是斷章取義、春秋筆法。

然後吃瓜群眾很多是不看文章的,或者看了文章也不能夠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甚至於更多時候有些人是不需要邏輯、不需要道理的,他們需要的就是宣洩,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罵人、開噴就是了。這種人的心態就是“專家也不過如此,我才是天下第一”。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良媒體+吃瓜群眾=專家都是磚家,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事實上,我也吃過這樣的虧,深深知道有些人的險惡用心。

原來我在悟空問答裡,就中興被制裁的事件寫過一篇回答,前後邏輯是這樣的:中美之間現在有貿易摩擦,情勢非常緊張,這個時候所有的中國公司應該慎言慎行,千萬不要讓美國抓到把柄,但是中興因為自己的過失,不僅不思悔改,還屢錯屢犯,讓美國最終有機可乘,實在是不應該。

然後這篇問答就被某別有用心之人截圖下來了,經過春秋筆法、移花接木、斷章取義,最後就成了一篇證明我是漢奸的文章。尤其是中間我做了一個比喻,說的日本七七事變之前就差個藉口侵略中國,中國軍隊沒給他們把柄,他們才不得不找士兵失蹤的藉口炮轟宛平城,留下千古笑柄。現在中興的行為無疑就是害怕對方沒借口,直接去綁了個日本兵回營,給對方製造把柄,最後反而讓我們自己不佔理。

其實這個比喻非常簡單明瞭,中興在整個事件上的亂作為也說得很清楚,但是就是這個比喻讓對方截圖下來了,最後得出來個結論:你居然支持日本侵略中國!

整個事情我都是莫名其妙的,也不知道是對方真的智障,還是故意如此,我這一番肺腑之言居然也就變成了賣國言論,底下不乏“磚家”、“精神日本人”的討伐之聲,說實話,這個時候我滿腦子就是四個字:“烏合之眾”。我這才算知道,專家之名是怎麼壞的。

前幾天我在坐地鐵的時候看到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大叔在刷今日頭條,而且是真的在“刷”,也就是看個題目,直接一拖到底、偶爾做一下停留,然後就在評論區開罵,短短几分鐘就洋洋灑灑評論了七八條,因為大叔的字體調的很大,所以我偶爾能夠看到他評論的話裡面滿是國罵——其實今日頭條很多評論就是這樣寫出來的,你說無奈不無奈?

所以說,各個領域的專家謹言慎行固然是一方面,但是無良媒體不該管管嗎?那些標題黨不該受到懲罰嗎?那些跟在標題黨後面不看文章就在評論區開噴的人不該自己反省反省嗎?


SilentTurbine


是人們對專家失去信任了嗎?還是專家對自己說出的話沒有負過責任呢?值得思考。
很多工作中並不出眾的人,都以口技演義的形式出現在媒體上,被媒體以專家之名過度包裝,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本來就不是專家的人,能說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呢,聊人生講感悟是高手,一談到實際問題怎樣解決就秒回小學生了,說出的話讓人啼笑皆非不敢苟同。這樣靠營銷娛樂節目包裝的所謂專家,說出的話,自己信嗎?考證過嗎?一次空話可以是笑話,多次空話就成了假話!
真正的專家是搞研究的,哪有那麼多時間搞娛樂節目。真正的專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而不是天天的在娛樂節目中泛泛而談,說大話空話假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去說出並不代表心理不知道。容你一次濫竽充數還能容你次次讓人著急,第一,不真實的東西聽著心裡不舒服。第二,不專業的話頂著專業的帽子,沒有人能夠容忍自己次次心理平衡。揭穿與批評是對自己心理健康的負責也是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的尊重!

歡迎關注自媒體【讀聞世界】,更多所讀所聞的未解之謎,人文見解等你來分享。總有一篇富有建設性的新主張能夠令你醒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