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評論|「不作惡」爲什麼在滴滴們身上這麼難

不作惡(Do not be evil)是谷歌公司的一項非正式的公司口號,谷歌公司的口號全稱是“完美的搜索引擎,不作惡”(The perfect search engine, do not be evil)。谷歌(Google)的一位創始人於1999年提出了“永不作惡”的企業宗旨,並一直沿用。

卓評論|“不作惡”為什麼在滴滴們身上這麼難

在中陽節的日子,滴滴又出了人命,但點擊滴滴這家公司的主頁,依舊是彩色的“滴滴一下 美好出行”。但真實的情況是,滴滴一下,一個溫州女孩死在滴滴順風車之下!這離上一次空姐被滴滴順風車殺害的時間只過去了3個月!

卓評論|“不作惡”為什麼在滴滴們身上這麼難

錢為信仰成為作惡的根系

曾經有人笑言:中國人是一個以賺錢為信仰的族群。這句鋒利如刀的話說的不無道理,在當代的許多國人眼中,賺錢就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誌,凡是能賺錢的人都是“成功人士”,反之都是Loser。這意味著許多國人在接受一條潛規則:“可以不擇手段地賺錢。”無論這個錢該賺還是不該賺,只要你賺到了,掌聲和鮮花都屬於你。

巴菲特每年都會給下屬公司的總經理寫一封信,每年都會重複這三句話:

“我們可以忍受損失金錢,哪怕損失很大也沒關係,但是我們不能忍受損失聲譽,哪怕損失很小也不行。”

“要建立良好的聲譽,需要二十年,但要毀掉良好的聲譽,只需要五分鐘。”

“不能光明正大登到報紙頭版上的事,就是會破壞公司聲譽的事。”

然而在中國的資本圈裡,道德感是很沒存在感的,因為很多人奉行的信仰是“只要能賺錢,不就好了嗎?”

壟斷讓滴滴們喪失人性

滴滴的問題,是通過壟斷,把最劣質的服務留給中國人,哪怕就是多死點人,他們也可以簡單地道歉、申明、賠償。為什麼呢?因為改善服務的成本比賠償要多。這都大半年了才死了兩人,根據中國法律,賠不了幾百萬。要是改善滴滴的客服系統,做好應急機制安排,一年幾百萬是不夠的,可能要幾千萬乃至更多。

為了錢,滴滴選擇了:寧願死人賠償。

我們為了出行,卸載了滴滴還能有其他選擇嗎? 真換了個公司,能確保不成為第二個滴滴?

簡單的卸載滴滴解決不了問題,可以預見的是,熱度不會超過7天,如同疫苗事件一樣。

問題依然會發生,國人聲討完以後依然如以前一樣生活

要反思的是,如何從根子上解決

雖然如此,我依然卸載滴滴,祝願滴滴早日倒閉,哪怕這個願望很可能是空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