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每天3点起床批阅奏折,12点就吃晚饭,17点就睡觉。清朝的所有皇帝都这么累吗?

苍雁


光绪亲政以后,目睹内忧外患,又兼之对西学的认知,产生了变法图强的願望。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变法改良集团。为了实现变法,他弹精竭虑,昼夜辛劳,留下了勤政的美誉。尽管由于顽固守旧又握有兵权的慈禧的反对,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光绪皇帝和他的戊戌变法,还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彩。

清朝多有勤政的皇帝,其中最勤政的,应属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在位仅十三年。他头上的光环远不如康熙和乾隆明亮,而且遭后世非议最多,但看他从政过程,他实在是一个贤明且勤劳的皇帝。

曾有官员建议对民间迷信活动施以重刑,"杀"或"绞监候"。雍正批评了这种做法,要求对这这些人先予以教育,使之改正。若屡教不改,再处以刑罚。他说,"不教而杀,予心何忍。"

另外,当有官员称颂他为太阳,而自比灯烛时。雍正说,太阳与灯烛,各有其时,各有其用,不应分光之大小"。

以上两例,足见雍正之贤明。

雍正是个真正的工作狂。他时常工作到深夜。批改奏折,象批改学生作业一样认真细致。有的严肃批评,有的谆谆教诲,在他批改过的秦折里,到处可以见到密密麻麻的公整娟秀的朱字。

康雍乾盛世,承上启下,雍正之功,真的是不可小视呀。

欢迎点评。


WM晓奇


34年在位的光绪,窝囊郁闷地看着帝国走向崩溃

大清一共296年,12位皇帝,光绪是大清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仅活了38岁有34年待的是皇帝的位置,是仅次于“康乾盛世”的康熙和乾隆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清朝皇帝。光绪死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登场,三年之后大清王朝完了,也是整个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结束。

光绪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共400多位皇帝中最郁闷的几个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可谓注解了皇帝的另外一种命运:受制于人,窝囊地看着帝国走向崩溃,心有改革雄心却无改革之力。

支持“维新变法”和“新政”,光绪兢兢业业于其中

但光绪在短暂的38年时间里,依旧按照清朝延续下来的“起居”传统,勤勤勉勉地维持国内朝政运转,一般都是5点起床洗漱,向太后皇太后请安,然后早读到7点。7点用早膳,9点半上朝理政处理公务到11点。而11点到下午两点半是午休和晚膳(清朝皇帝一般用两餐)时间。午休之后继续办公或者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到下午五点。之后就是就寝时间。

一般清朝皇帝的作息就是这么安排,而光绪的作息时间更加紧密,可能也是由于晚清历史转折期的各种琐碎事务尤其多,都需要皇帝拍板做决定。而且光绪也是有过图志的想法,支持了“维新变法”和“新政”,这都是晚清政府难得的不昏聩之处。在处理“维新变法”和“新政”的过程中,除了慈禧太后的威权之外,还要面对朝野上下保守派的阻挠,光绪自要更加兢兢业业于其中,因而他的作息看起来比一般清朝皇帝作息更忙。

其他11位皇帝,作息上同样如此严格,让大清持续了将近三百年

当然,作息时间如此严格的不止光绪。从康熙朝开始的239年,一万两千多册的记录皇帝每天日常的“起居注”中记录了9位皇帝的起居,除了幼童溥仪之外,其他8位皇帝都是严格按照作息,像雍正每天光批奏折就要批一万多字,勤恳可见一斑,这也在客观上让大清持续了将近三百年时间,从1840年鸦片战争就受列强侵略,危卵之中还能存在72年。

你觉得清朝的作息时间是否太过严格?如果现在让你按这个作息时间,你能坚持多久?


老李有刀


根据题目所问,有书君认为,3点起床,12点吃晚饭,17点就睡觉,应该是极少数皇帝能做到的,代表不了大清朝前后共12位皇帝。


不过,清朝皇帝们是历史上最勤政的,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他们几乎个个都日夜忙于政务,到了“不知疲倦”的程度,这跟明朝嘉靖,万历的疏于朝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看光绪皇帝,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帝王,在慈禧的压制下,他在政治上始终难以施展。即使如此,他的努力仍然让我们看到了满满的诚意。


清朝12代近三百年的基业,留给了后世“勤”的印象,这不免让人想要一探究竟。那清朝到底有多“勤政”?听有书君从头说起:


一、清朝皇帝“勤”在政务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录,除国朝大典外,清代皇帝的作息时间大致如下:


1.早晨5:00起床,请安,早朝;

2.7:00-9:00早膳;

3.9:30-11:00办公,批奏折;


4.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

6.下午5:00-9:00吃晚点,做佛事,就寝。


由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当皇帝真不是一个轻快“活儿”,要严格执行这个“职业”的作息时间,并无想象中那么多趣味可言。


清朝皇帝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一天早晚两次正餐,时间分布极为规律,从早上5点开始一天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午处理政事,下午学习以及处理私人事务。


上午是皇帝们集中处理政务的时间,他们处理的政务主要有两大类:



1.是早朝,又称御门听政。自康熙皇帝起就开始的早朝制度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即4:00-5:00,是雷打不动的早朝时间。除了有病和重大事件,只要皇帝在京,就没有节假日。


2.是批阅大量的奏折。奏折分明折和密折两种。明折是由内阁大臣先看,重大事情交给皇帝决定。这种奏折,皇帝还可以让大臣们分忧。密折就不同了,必须得由皇帝亲自批阅,而且四品以上官员都有上奏密折的权利。可以想象一下,皇帝每天需要批多少折子,到底有多累!


二、清朝皇帝到底“勤”到什么程度?这三位可见一斑。


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的“勤勉”最为突出:


1.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可以说是个工作狂,从登基到逝去,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突然死去。史书记载,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清宁宫东暖阁“端坐无疾而终”。仅从这点上看,皇太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2. 清圣祖康熙帝,自除掉鳌拜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唯恐有怠政务,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正如他在遗诏中所说的那样:“自御极以来,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3.清世宗雍正。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是最为勤政的一个。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真可谓“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迟”,天天熬夜,以至于把眼睛都熬的近视了。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告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歇。


他甚至规定,密折制度从近臣扩展到全体臣工。本来每天批的折子都够多了,这一下子,折子数量又以几何数字暴涨,想想都酸爽!当时,很多人认为,皇帝一人承担一朝之事简直开玩笑,肯定坚持不了几天。而雍正皇帝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所有质疑。


据说,雍正皇帝在位12年期间共批复奏折四万多件。算起来,他每天要批复十多件。他对所有密折都认真批阅,而且很多折子上红色朱批都超过了一千字。



当然,光绪也是很“勤”的一代君王,只是慈禧的光环盖过了其真切的付出,史料更多的记载了其悲剧的一面。但我们还是能从他的勤勉看到他想要有所作为的诚意和决心。


三、清朝皇帝勤政的原因。


在历朝历代中,清朝皇帝以“勤”闻名,原因何在呢?


1. 以史为鉴,免步后尘。


明嘉靖,万历疏于朝政,导致国家日渐衰败,最终走向灭亡,这给了满清皇贵们最直接的启示:江山稳固不易,最忌“疏忽”二字。


所以清朝从皇太极建立江山开始,也许就暗下决心,决不能让大清基业毁在“懒”上,并一辈辈领会并传承了这种“勤政”的思想和做事的态度。


2.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执政的难度,皇帝们以“勤”补“缺”。


清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时内忧外患.反清势力也格外多,这就使得朝廷不得时刻警惕,处处小心,力求周全仔细。这也是清朝皇帝勤勉的重要原因。


3.清朝中央集权制的过度膨胀。


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史上号称“权利狂”。他虽然一上位就废除了中书省,即丞相制,但还保留了内阁帮他处理一些政务。而清朝,实行的是绝对的皇权,连内阁都已形同虚设,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亲力亲为。



从顺治朝组阁到康熙朝的南书房,清王朝一次次的皇权集中,使得清朝皇帝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综上,清朝历代皇帝多“勤政”不仅确有其事,而且自有成因。有道是“有多大权利就有多大责任”,我们可能更多的看到了皇权的霸气和任性,却稍有考量其背后的付出和担当。


有书君觉得,任何事业的成就都不容易,老话说“勤能补拙”,就连古代皇帝都如此敬业,我们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最后,有书君祝愿我们的每一位读者都散发出勤劳的光芒!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凌晨4点多钟,养心殿后寝宫里已经有了动静,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内有灯光亮起,当班的太监宫女就都得打起精神,准备服侍。

养心殿这个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过于寡欲”。

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从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明嘉靖帝以乾清宫后暖阁为寝宫,九间屋子里共设二十七张床,每晚随意挑床休息,没有定数,大概是一种安全的考虑。

侍女给皇帝叠好被子,用银盆端了热水伺候他净脸,然后梳头太监头顶着黄云龙缎面的包袱进来,请安,进屋。皇帝每天要梳头,编辫,剃须。

养心殿南边御膳房的人已经忙完了,只等传膳。皇帝在哪,御膳就在哪儿传,有时候乾隆一大早出西华门,到西苑的同豫轩去用膳。西苑今天叫中南海,同豫轩挨着宝月楼,也就是今天的新华门。

皇帝穿戴停当,就出寝宫往东暖阁——百余年后,同治、光绪两朝的太后就在这里垂帘听政27年。皇帝的穿着由内务府的四执库管理——四执:冠、袍、带、履。

每天皇帝穿了什么,都记载在《宫中穿戴档》,同其他诸多宫廷档案一起,在许多年后成为清史学者还原宫廷生活的凭据。

御膳房是宫中大机关,官员厨役共370人。房内炉灶百余口,都编上号,每灶配掌勺、配菜、打杂各一人。这样使御膳上每一道菜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可以清晰地责任到人,无论是赏还是罚,都有着落。

皇帝每日用饭菜品名,都由御膳房详细记录,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月成一册,称“膳底档”。但皇帝皇后的口味喜好是宫中大忌,绝不能问,更不能写。

御膳每每几十上百种菜肴摆开,更多是为了安全考虑,让人即便从日积月累的资料中,也难以分析出皇帝皇后的饮食偏

御膳上齐,皇帝入座,侍膳的太监盯准了皇帝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赶紧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布菜碟里。

要是皇帝说不错,就再舀一次,然后立刻撤菜,绝不能舀第三次。这是清室家法,要皇帝小心谨慎,不可贪食,免遭毒害。

乾隆用膳很快,大概一刻钟工夫,就推开餐具起身了。

上班时间:“朕知道了”“称臣得体”

乾隆在宫中每日早膳后,必读先皇“实录”、“圣训”一卷,“每日间恭阅实录一册,周而复始,于创业垂统之迹敬识之弗敢忘”。

他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刻来阅读先祖实录,因为对每一代帝王,祖宗的法则和训导都是他们执政的思想资源、精神引导。

读圣训或在乾清宫西暖阁,或在养心殿暖阁及弘德殿。在乾隆时期,乾清宫是清代皇室列祖列宗尤其是康熙帝的旧屋陈列室,其中藏有太祖努尔哈赤实录,是盛京旧本,记载了努尔哈赤发动的一次次战争。

这一日的奏折已经在等着皇帝批阅了。奏折是一种密奏文书,可以由原奏人直达皇帝,不必经过层层官僚关卡。

奏折制度始于康熙皇帝。为了掌握第一手基层政情,他要求部分亲信官员在日常公文外,另将探知的各省大事附在直达皇帝的请安折中,秘密奏上。雍正继位后,深知密折传递信息快速高效,扩大了密折使用范围。

据清代学者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载:每天午夜十二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院一名办事员到东华门外。他们跟着外奏事处的值班官入紫禁城,到乾清门广场东侧景运门内的值班房。

把装奏折的匣子和各自衙门的印片,交给奏事官登记。奏事官根据折上内容的轻重缓急排了先后,送乾清门内的内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的御前大臣或太监转送皇帝。内奏事处收件的时间不超过凌晨两点。

外省奏折除了通过在京衙门,相当于今天的驻京办事处专差递送进宫,也有的经驿站系统速递到京,交兵部捷报处,再由兵部司员送到乾清门。奏折速递如注明“马上飞递”,按规定日行三百里,更急者可要求日行四百、五百甚至六百里。

乾清门外,办事员送完奏折并不就走,因为前次送皇帝批阅的奏折将从凌晨三时起陆续发下。乾清门石栏的白纱灯如果移上台阶,朱批的奏折就快出来了,各部院办事员再领回自己单位。

经皇帝亲笔批示的朱批奏折,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雍正时规定,得到皇帝御批的奏折必须缴回宫中储存。军机处设立后,朱批奏折必先交到军机处抄录副本存查,称为“奏折录副”。

回缴宫中的奏折和军机处抄录的副本,成为今天重要的清史档案。如《乾隆宫中奏折档》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军机处奏折录副,存于紫禁城西城墙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烙馍卷馓子


要说清朝的皇帝辛苦,光绪还是比不上他的祖先的

1清朝皇帝第一敬业--雍正

雍正在从政13年期间,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几乎不敢休息,是历代皇帝中少有的工作狂,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而每年基本不给自己放假,是清朝前几位皇帝中去圆明园最少次数的皇帝。每天批阅奏章数量也十分巨大,当然最后死去的时候,也是积劳成疾(也有说法是吃丹药而死)

2又辛苦又会玩--乾隆

乾隆帝在位60年,也算是以为比较勤政的好皇帝,乾隆的习惯时晚上6点左右睡觉,3点起床4点开始工作,其实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天气的,古代没有电(划重点)往往人们的作息时间就是天黑天亮,乾隆也算是比较正常的。

皇帝的辛苦主要在清代时,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这成大程度上,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所以皇帝必须工作加倍才能基本处理完政务。明朝时期,朱元璋刚开始废掉丞相的时候,朱元璋自己也快累倒了。后来又设置了春夏秋冬的副官来帮他,但是雍正之后,军机处的建立,皇帝大权在握,基本上每件事都需要皇帝处理,所以下率下降不说,皇帝还累个不行。


我想iwant


看上去很忙

清朝皇帝勤政是学界共识。故宫保存下了一万两千余册的起居注,记录了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一般早上5点起床,有重大庆典还会更早,对于习惯睡懒觉的现代人来说,真是可怕的要命。国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起床梳洗之后,第一件事是要给老太后请安,之后,上早自习,读书!

7点钟要用膳,清朝皇帝只吃两顿正餐,早餐和午餐,晚上只用些点心。用过膳后,就开始处理朝政,清朝早期,皇帝比较勤政,几乎每天都要上朝,但到了晚期,慢慢就懈怠了,每周上朝两三次就不错了。

皇帝下午的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办公,也可以听听戏、逛逛花园之类的娱乐一下。晚上,他们要礼佛,念念经。9点之后,点的妃子过来睡觉,此处省略一万字。。。

以上只是大概的时间,时间表是死的,人是活的,更何况皇帝是九五之尊,他要干什么,不是一张表能限制的住的。

清朝有特别勤政的皇帝,比如雍正,他老人家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一年到头只有生日那天才休息一下。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当政13年,光奏折上的批示,他就留下了1000多万字,平均每天大约要写2000多字。这个实在太可怕,写2000字得看多少字啊?别说日理万机的皇帝,就是普通人每天能写200字就很难得了。

当然,清朝皇帝也不都是这么勤政的,特别是到了后期,比如同治皇帝,他6岁继位,刚上小学的年龄,朝政都是慈禧加上叔叔恭亲王奕訢在办,等他成年之后,又不学好,最大爱好是去八大胡同逛妓院,他能勤政得了?

其实,同治还好,虽然不问政事,但有人给他打理,促成了“同治中兴”的良好局面。最要命的,是那种自己不会干,整天还忙得要死的皇帝。比如道光,头上是康乾盛世,下边是道光萧条。

道光最大特点是节俭,也很勤政,但是缺乏做帝王的天赋,特别是缺乏远见和洞察力,保守的要死。《清史稿》说:

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说他处理问题,要么特别着急,仓促上马;要么畏畏缩缩,故步自封,整天加班,把自己弄得累死累活的,也把国家整的半死不活的。

晚清皇帝最大的毛病就是看起来很忙,整天忙忙活活,却忙不到点子上。当然,这也很难归罪皇帝个人。晚清正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时代的悲剧。


饮水君


清朝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皇帝都忙的要命,换句话来说清朝注重君王勤政的传统,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超乎其他朝代的君主集权,清朝是专制统治的一个巅峰,满清似乎对统治之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渔猎的少数民族,不过区区四百多万人,能做到如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但是这也是清朝为何面对西方潮流,变革会如此之难,实在是因为一个稳定久了的体系,如果不是外部压力太大,其是不会自己崩溃的。

清朝建立之后,本来是有所谓的“八王会议”,这是唯一一个可以左右皇帝号令的存在,但是仅仅存在了不到30年,这条便被废除了。此时清朝的皇帝成为了大小事务的决策者,清朝又缺乏像明朝一样的内阁制度,所以几乎清朝的皇帝需要处理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在雍正之后,更是皇帝都流行工作狂,但是这不是一件好事。

清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但是内容是八股文,其原因就是清朝需要的是听从皇帝号令的臣子,仅此而已。这些科举制度的产物,犹如一台机器,构成了满清统治中原的体系。这一切都是为了束缚汉人这个群体,用科举选出机器一般的汉人官员,由这些官员去治理地方。而满人到了汉地,由一个专门的满人聚集地,为的就是不让满人同汉人发生矛盾。

所以清朝百姓只知道地方官员,根本就不知道这上面到底还有那些官员,加上清朝还出台了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也就是去一百里外的地方,就需要上报官府。这些都是满清的统治术,而且十分有效。如果没有外来压力,这种体系估计还能正常运转超过几个世纪,这是清朝社会的特点,这种近乎顽固的体系,将极大限制国家的发展,更导致清朝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

当年百日维新开始之后,地方官员根本就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意思,百姓更是不知道要怎么做,如果这是一群有思想的百姓,面对这样的政策,就算是其之颁布一百天,那么这个潮流也是慈禧所无法阻挡的。光绪虽然勤政,但是却不知道从何着手。真正看透清朝这种体系的只有李鸿章,只有李鸿章明白大清不可用猛药,只能一步一步来,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任何激进的政策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只有等民众觉醒,国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小司马迁论史


光绪4岁登基,39岁去逝,在位34年,是在位仅次于康熙、乾隆的皇帝,但这是表面现象。他前期是慈禧的儿皇帝,后期被慈禧囚禁于瀛台,是个挂名皇帝,一生都没有走出慈禧的权力阴影。

他既没有康熙、雍正那样的帝王气魄和手腕,也没有乾隆那样过人的智慧和才华,不可能建功立业。不过光绪支持变法维新与对日作战,值得肯定和称赞。

光绪亲政后,也试图摆脱慈禧的控制,有所作为。逐渐形成了以翁同和为代表的“帝党”和以直隶总督荣禄为代表的“后党”,这也是表面现象,见了慈禧战战兢兢的光绪不可能形成领导核心。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内变法图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名上书光绪,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变法对策,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光绪派翁同和听取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也召见过康梁。康有为等人大受鼓舞,在北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有识之士先后在上海、湖南、天津等地创办《时务报》《湘报》《国闻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在全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浪潮,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亲自颁布“明定国事诏”,推行新政,到同年9月21日结束,这就是著名的“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包括:

(一)在经济方面:

1、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垦荒、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凡著新书、创新法、制新机器等各种有利生产发展者,赏给官职或给予专利;

2、设立铁路局、矿务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设立国家邮政局,裁撤驿站;

4、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5、取消满族旗人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二)在文教方面:

1、废除科举制度,取消八股取士,改革考试制度;

2、在北京成立京师大学堂,在全国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下令各省、府州县,将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堂;

3、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

4、允许创立报馆、学会;

5、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三)在政治方面:

1、裁撤冗员,撤销闲散重迭机构;

2、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

(四)军事方面: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旧军,重练海、陆军等。

9月21日凌晨,慈禧与荣禄发动政变。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囚禁了光绪皇帝,并以光绪的名义,又一次临朝“训政”。

随即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闻迅逃亡日本。9月28日,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和刘光第“戊戌六君子”处死于北京菜市口,陈宝箴等维新派数十名官员被罢免。

除文教改革的部分内容被保留外,新法全部被废除。短暂的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光绪被长期幽禁在瀛台孤岛之上,昙花一现的政治生命也就彻底结束了,令人感叹!

慈禧一党代表了保守、落后,被世界潮流抛弃,中华名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到亡国灭种的边缘。但总账也不能全部算在慈禧身上,清朝治国理政的格局之低始于康熙。

康熙曾集中两年多的时间向西方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地理、解刨等自然科学知识,亲自测绘皇舆全览图,圆明园内设有解刨实验室,等等。

康熙个人的科学素养很高,但他将科学作为密件放在象牙塔内,没有开辟科学与科学应用的双轮驱动的新局面,导致中国与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擦肩而过。

发端于英国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就是在追赶西方强国,仅仅10多年后,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就一败涂地。

虽然,从康熙开始,雍正、乾隆直到光绪都很勤政,但因为治国理念的差距,闭关锁国的行为,导致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现在仍然历历在目。

纵观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每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都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全球经济、政治格局随着进行调整。

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国家,经济发展、军事强大、文化繁荣,在国际事务中,拥有话语权,成为发达国家。而以出让市场、资源、能源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成为发展中国家。

今天,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清朝闭关锁国、积贫积弱的教训一定要铭记。


有书博物馆


题主的问题我有点看不懂。

清朝皇帝是不是累暂且不说,从光绪这个作息,实在看不出他累啊。

你看啊,他每天5点睡觉,3点起床,有10小时睡眠时间。这个作息很健康啊,怎么能说累呢?

不过,清朝的皇帝确实普遍比较勤勉,就不说劳模雍正了,其他皇帝也都兢兢业业,不像明朝很多皇帝那样荒唐怠政。

因为清朝是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历代皇帝都比较有危机感,不敢不勤奋。而且清朝皇室历来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从雍正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是皇子们有竞争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通知才能。

不过,也不必过多赞扬清朝皇帝的勤勉。

第一,整个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所谓“以天下奉一人”,皇帝勤勉那是应该的,不然就守不住自己的财产。

第二,清朝实行愚民政治,特别是初期大兴文字狱,钳制人民的思想。所以皇帝勤勉不仅做好事,也会做坏事。

第三,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权力最集中的一个朝代。明代还有内阁同皇权制衡,清朝则完全是皇帝乾纲独断。所以清朝皇帝万事都得亲力亲为,他们也不得不勤勉。



梦露居士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清朝的每个皇帝都是非常累的。严格的说起来,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是不累的,世人都说皇帝好,殊不知他们只看到了风光的一面,却没看到皇帝又苦又累的时候。有趣是明清时期,君主制进一步加强,皇帝的负担自然是更加的重了。

没有一个皇帝是轻松的,当然昏君除外,一般这样的皇帝位置也坐不久,试想一下,全天下有多少人都盯着皇帝这个位置呢?外人尚且不谈,最关键的是自己人,即使是亲儿子都可能盼着自己的父亲早早死,自己早日登基称帝。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帝能轻松吗?

根据清史记载皇帝是五点起床洗漱的,题目中的这个只是少数罢了,(光绪只是个傀儡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皇帝)历代皇帝都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但是每一个人个性都不同,有的懒惰一点,有的则比较勤奋。或许有的皇帝勤奋做的事情就比较多罢了。可以这么说,皇帝和妻子一个月能同几次房,这些都是严格规定的,并不想大家想的那样为所欲为,因为有专人就是负责此事的。

现如今流行穿越一个词,当人们问道穿越之后想做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想做皇帝,他们看到的是皇帝锦衣玉食,享受世间的一切,却不知道风光的背后有多累。累得狗一样来形容都是毫不夸张的。不仅是身体的累,精神上更累,朝中勾心斗角自然少不了,他也要小心有人觊觎皇位,每天想的事情也是常人的数倍,将一个国家治理好,可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曾有人做过统计,现代人百分之五十接受不了皇帝的工作强度,因为是心累加上身累。很多人可能要说,那就当个吃喝玩乐的皇帝好了,历史证明,此类皇帝都长久不了,不是被民众推翻,便是被亲近之人篡位,因此皇帝可没想象中那么好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