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對孰錯?男子除夕夜連殺3人竟被視作「替母尋仇的孝子」

孰對孰錯?男子除夕夜連殺3人竟被視作“替母尋仇的孝子”

最近,在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發生的一起兇殺案獲得了廣大民眾的關注。該案發生在今年除夕夜的半夜12點多,原本該是家家團圓的時候,王坪村此時卻掀起了血雨腥風,一名男子連殺3人,最終導致2人當場死亡、1人重傷,最終搶救無效死亡。在犯下兇殺案後,嫌疑人張某於2月17日清晨投案自首。

孰對孰錯?男子除夕夜連殺3人竟被視作“替母尋仇的孝子”

據當地村民解釋,警方這才知曉了事情原委:原來早在1996年時,張某的母親汪某因於被害人王某發生爭執,結果被王某的兒子用木棍毆打頭部,最終導致死亡。王某的兒子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

此次張某殺害王某一家三口,可以看做是為其母親的遭遇“復仇”。此事一傳到網上,這名殘酷殺害一家3口的殺人嫌犯,竟然被稱為“大孝子”、“最後一個男人”,彷彿為大家樹立了一個“榜樣”。

孰對孰錯?男子除夕夜連殺3人竟被視作“替母尋仇的孝子”

中國古代社會確有俠士精神,所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所謂“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如此正義的俠客形象常常出現在古詩中。但本質上,這種行事手段是一種私刑,奉行的是一種江湖法則,在法制不甚健全的社會,或許行得通,但放在如今,就與現代法律精神扞格不入。

張某殺害王某一家三口的確是替母報仇,但張某殺人屬於事實,是一個悲劇引發的另一個悲劇,怎麼看都不該被稱許,網上的輿論明顯容易引起他人的誤會。

孰對孰錯?男子除夕夜連殺3人竟被視作“替母尋仇的孝子”

再者說,我們現在除了知道張某與被害人的聯繫以外,其他很多細節都還沒有確證。張某殺人的具體原因,我們暫時還無法印證。在凡事下達定論之前,散佈輿論不論是對事件還是對當事人都是不尊重的行為。

張某殺人事件一出,立刻有人翻出了20多年前的那紙判決書。通過這紙判決書,我們能看到不少當年案件的繁枝細節。至少從判決書看,是張某的母親先有挑釁行為,才導致被害人兒子動手殺人。

孰對孰錯?男子除夕夜連殺3人竟被視作“替母尋仇的孝子”

但事件最終是以張某的母親被害作為結尾。這必然給當時還年幼的張某帶來了極大的陰影,埋下了他二十多年後殺人的種子。就此而言,對張某的殺人行為進行宣揚並不是正確的事。打著正義的旗號為殺人嫌犯叫好,實則混淆了一個法治社會最基本的是非觀。滿屏的戾氣,除了激烈的情緒發洩,於案情、於社會都毫無益處。

如果張某在殺人之前,選擇尋求警方或者是民眾的幫助,那麼這起悲劇,會不會就不會發生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