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多數B2B路徑和模式設想是不成立的?

B2B模式緊跟互聯網發展步伐,可以說是B2B行業發展思路的一種轉變。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用在B2B再合適不過。

不過,曲折的道路是會折磨死人的。

B2B創業者,最初瞄準零售店的痛點、渠道的弱點,以及想象的互聯網的威力,幾乎在B2B實踐中全部落空了。

B2B在未來渠道格局中所承載的角色,可能是B2B創業初期沒想到的。

B2B萌發初期,經銷商的驚恐,已變為現在的淡定。反觀B2B平臺,現在還不能確定哪種模式未來會成為主流。

我堅定地看好B2B,可也看空現在的主流模式。

下面,我將分析一下,為什麼曾經設想的多數B2B的路徑和模式是不成立的?

B2B的第一個設想:去中間化

去中間化,就是縮短渠道環節。B2B甚至設想,直接對接品牌商。

這是繼承了C端平臺的邏輯。

劉強東在京東新通路成立時就說過,零售店不可替代。那麼,可以替代的中間環節是什麼?只有渠道商了。

顯然,很多B2B對傳統渠道瞭解不夠。但凡一線品牌,在中心城市早已經是自營,訂單掌握在品牌商手裡。經銷商只承擔資金、倉儲、配送職能。

縣級城市倒是以經銷商為主,但目前還不是B2B的主戰場。用縣級GMV,在資本市場是拿不到錢的。

小品牌倒是願意對接,但B2B卻又愛搭不理的。

除非品牌商願意放棄渠道控制權,一線品牌是絕不會把渠道全部交給B2B平臺的。C端平臺的霸權已經提醒品牌商店大欺客的道理。

中國市場的邏輯告訴我們:只有品牌力,沒有渠道力,是絕對行不通的。

個人觀點: 對快消品,目前的渠道,除了對 C類店、D類店分銷的二批外,基本沒有壓縮的空間。

B2B的第二個設想:替代經銷商

一說經銷商的問題,每個人都能說一大堆。一說讓你做經銷商做的事,多數人不敢做。

突然,B2B出來了,說,我能。

分析一下經銷商承載的主要渠道職能:資金職能、訂單職能、倉配職能、推廣職能。

訂單職能(商流),無疑B2B的集成訂單有優勢,未來一定屬於B2B平臺。

倉配職能(物流),無疑統倉統配有優勢。無論統倉統配是由平臺自己做,還是第三方做,都有優勢。我認為物流一定會有兩次集成,即倉配第三方會對B2B平臺的訂單再集成。

推廣職能,B2B就不一定有優勢了。雖然B2B也可以進行電子化推廣或人員推廣,但對區域推廣而言,小組織更有優勢。此處不詳細論證,只提出結論。

成熟產品的推廣,B2B的電子化推廣有優勢。不成熟產品的推廣,小組織的人員推廣有優勢。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渠道那麼碎片化?在《中國式營銷》中,我們提出一箇中國獨特的營銷概念:交互營銷。

交互營銷,就是買賣雙方都是推銷者,討價還價,結果是皆大歡喜。交互營銷對人員的依賴很強,情感投入很關鍵。這不是平臺的優勢。

未來的渠道格局,一定是經銷商(或推廣商)與B2B平臺共同承載渠道職能。

共生、共融、共榮,才是合理的渠道格局,不要有獨霸的美夢。

B2B的第三個設想:平臺導流收流量費

C端平臺的利潤來源,平臺流量再分配是主要來源。流量費來源於競價。

現在有一個說法:C端平臺商戶多數不賺錢,原因就是流量費太貴。

流量費太貴,源於C端平臺的631格局。即老大佔60%的流量,第二陣營佔30%,其它佔10%BAT都是如此。

這就是說,C端平臺的格局,接近於寡頭壟斷和獨佔之間。流量是平臺最大的資源。

C端流量費之所以貴,是平臺格局決定的。C端的流量費也提出:廠商依賴平臺流量,沒有廠商獨立流量,一定失去話語權。

B端平臺,未來當然也有導流作用,但遠不會達成C端那樣的格局。

一是B端平臺未來格局,一定是寡頭,多家平臺形成【恐怖平衡】格局,老大不會特別突出。

二是B端平臺的復購率高,導流效果不如C端。零售店的商品結構一般很穩定,變化沒那麼大。下單時,一般會直接調出自己暢銷產品。即使有新品,也不敢貿然下單。所以,B2B平臺導流的價值就降低了。

B2B的第四個設想:翻牌店

翻牌店有戰術價值,沒戰略價值。我也不是全盤否定翻牌店。

能夠翻牌的,都是 C類店、D類店,CD類店在零售佔比,比我們想象的要低,而且還在繼續下降,特別是中心城市。

即使把CD類店都翻牌了,又能如何?

翻牌店的另一個價值,可能是倒逼上游。

現在的渠道現狀是:品牌商業務員(一線品牌)和經銷商業務員,掌握了A類店、B類店訂單,除非有放心的B2B平臺,否則是不會輕易放手的。CD類店,要麼二批在分銷,要麼到批發市場進貨。

對廠商而言,做CD類店的翻牌,無法積累倒逼廠商的能量。

B2B的第五個設想:流量為王

2015年,我就提出B2B是分佈式平臺,不同於C端的集中式平臺。

支持C端的是全國配送,支持B端的是城市配送。

城市配送的效率,決定於流量密度。10億的流量,集中於全國,還是集中於一個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這就有總量為王,還是區域為王的概念?

B2B最初的成功,一定是區域為王;最終的成功,一定是總量為王。

先做區域密度,以高密度訂單,降低倉配成本。以效率降低成本,以成本優勢吸引商戶。

有批判,還要有建設

B2B的常態邏輯是什麼?我覺得是下面三句話:

是不是提升了效率?是不是降低了成本?是不是留下了數據?

首先,B2B是個效率系統。這是2016年福州秋糖,《新經銷》組織的B2B大會上的共識。有效率,就能降低成本。

B2B的效率何來?來源於集成訂單和統倉統配。訂單密度越高,倉配效率越高,成本越低。當然,管理因素在此不講。

所以,區域為王之所以那麼重要,就是隻有區域為王,才有訂單密度,才有效率。

區域為王,只做CD類店顯然很難,那是B2B的大坑。一定要以服務的心態,以效率和成本優勢,贏得品牌商和經銷商的協同,而不是顛覆對方,倒逼對方,讓對方屈服。

其次,B2B當然留下了數據,而 “數據賦能” 才是盈利的主要方式。

基於數據的金融服務,比如互聯網金融。

基於數據的精準傳播、推廣,而不是導流。精準推廣、傳播能產生增量,而導流是以付費的低價做存量。

基於數據的產品研發、服務。

一切決定,皆有數據。

最後,總結一句話:以協同、服務的心態,獲取品牌商和經銷商的認同,獲取主流訂單;以訂單密度獲取效率和成本優勢;以大數據賦能廠商,改善廠商經營,讓廠商自願為服務付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