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資產管理服務商排行榜

2018資產管理服務商排行榜

2018資產管理服務商排行榜

2018資產管理服務商排行榜

2018資產管理服務商排行榜

2018資產管理服務商排行榜

所謂資產管理,顧名思義就是受託管理別人的資產。一般是對外募集資金進行投資,並收取管理費以此盈利。與財富管理不同的是,資產管理服務商相對注重產品設計,追求金融的產品的深度,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以收益率為導向來聚集資金。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已有20多年曆史。歷經各類金融機構全面參與的市場競爭後,如今資管業整體規模已推至百萬億量級。據《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顯示,中國各類資管機構(包括銀行理財、信託、保險、券商資管、公募基金以及基金子公司在內)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107萬億元。

近年來,伴隨居民對財富管理需求愈加強烈,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也飛速發展,也因此帶來了一些潛在風險。部分金融機構存在加槓桿、加久期、產品層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監管等問題。針對這些痛點,被業內稱為“資管新規”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出臺,在中國資管行業激起了千層浪。它帶來的並不是短期陣痛,而是整個行業作業場景的全面變革和市場規則的重新定義。

大基金洗牌,貨基分化

對於眾資產管理機構而言,資管新規開啟的歷史新篇章,是挑戰更是機遇。與往年不同的是,據統計,公募基金今年上半年規模變化較大,不少基金規模都有縮水的現象,部分大公司、老牌公司在非貨幣規模上出現了發展停滯。伴隨支付方式的迭代更替,貨幣基金今年上半年呈現增減分化加劇的態勢,且餘額寶平臺顯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優勢”。

今年5月開始,螞蟻財富宣佈餘額寶陸續接入中歐滾錢寶A、博時現金增利A等5只新的貨幣基金。截至6月30日,餘額寶對接的6只貨幣基金合計規模達到18602億元,除了天弘餘額寶外,其他5只基金規模均超過600億元。

由此可見,貨幣基金與公募基金分化明顯,而未來在高新電子科技產業的推動下,新發基金雖然仍是規模逆市擴張的主要途徑,但當下的投資者已越來越傾向於選擇主動管理能力強的基金公司。

新規加持,保險資管有望“翻身”

與公募基金的“水逆”不同的是,在資管新規的滋潤下,保險資管正在茁壯成長。

與其他資管行業相比,保險資管歷來以穩健安全為先,以往多埋頭專注管理母公司保險資金,除平安資管等幾家超大型的保險資管公司有較可觀的第三方資管規模外,行業整體涉足第三方資管業務的時間較晚,因此錯失了發展良機,在爭取資管業務准入和市場地位方面頗顯被動,業務規則上也頻受掣肘。

2018年4月底,資管新規出臺後,其成長空間則被進一步打開。不但統一了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還明確了保險資管的公平競爭地位。對於沒有自主投資能力的保險公司而言,即將重新劃分的市場份額,或也意味著投資渠道、產品和收益將有更多。另外,保險資管在“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資金管理及養老資產管理業務等方面擁有先天優勢,也預示著更為熟悉長期資金對投資安全性的保險資管,將更符合大眾對收益穩定性及資產負債匹配的需求,或可成為未來向實體經濟輸血的有效渠道。

規定了業務的規範和方向的資管新規,其導向作用與保險資管目前受託的險資追求的低風險、安全性、長期性、流動性等特點相匹配。它不旦為市場預留了充足的過渡期,也令大資管的發展路徑更加清晰,各類資管機構在統一規制下公平競爭,將有更多優秀從業機構迎來更多發展機遇。依託中國經濟的豐沛動力,中國穩健合規的大型保險資管公司或有望向國際一流資管巨頭邁進。

銀行轉型迫在眉睫,證券化和銀保聯手或是新方向

對銀行理財而言,在當前的形勢下,進行表內轉表外非標投資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現在的資管銀行亟需構建主動管理能力,而這絕非一日之功。資管新規的重要監管方向是限制銀行表外業務和非標業務的無序快速擴張。在資管新規要求下,轉型中的銀行要開展新的資產業務來源,盤活存量資產,需要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或工具來實現表內業務的快速更迭。

因此,在嚴監管和銀行非標資產壓降的背景下,眾銀行紛紛成立資管子公司,明顯加大了配置標準化產品的力度,對標公募基金運作模式。產品中包括淨值型理財產品,以及當前很流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特別是AAA評級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即便如此,對於銀行系的資產管理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重點仍然是資產證券化,以及擁有可穿透的底層資產等標準化產品,而不是多層嵌套的非標產品。

除此以外,原銀監會和保監會已正式合併,機構改革將為傳統的銀行保險合作帶來新的化學效應。通過藉助外腦迅速提高淨值化產品的管理能力、拓寬投資能力邊界,實現跨市場、多品種、多策略的大類資產配置是勢在必行。目前來看,銀行大概率會選擇成熟的大型資管機構作為合作伙伴。這方面,保險資管公司在資產負債管理上經驗最為豐富,行業領頭羊企業在投資能力和產品佈局上也已完備。因此從市場化的供需關係來看,銀保合作在資管新規的新時期,或能通過優勢互補,實現互惠雙贏,並創出銀保合作的新模式。

為券商開啟一扇“窗”

事實上,資管新規對資金池和通道業務關上“門”的同時,也對資產證券化開了一扇“窗”。資管新規中提到,“依據金融管理部門頒佈規則開展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依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頒佈規則發行的養老金產品,不適用本意見。”這意味著資管新規中的一些規定,資產證券化業務(ABS)產品是可以豁免的。

據報告顯示,從市場規模來看,資產證券化市場有望維持萬億元發行規模並繼續擴容。2017年資產證券化市場發行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2018年增速或趨緩。於嚴監管環境下,銀行資產需求較為強勁,信貸ABS仍有放量的潛力成為其中一大原因。

與銀行理財狀況不同的是,券商資管業務中,通道業務佔絕對優勢。通道業務的縮水將有利於鼓勵券商資管拓展主動管理型業務,主動管理型產品很有可能會順勢擴大城投債的持倉比例。雖然資產支持證券在主動產品中所佔比重不高,但由於不在資管新規限制範圍內,未來仍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18資產管理服務商排行榜

資管還是那個資管,信託卻非當初的信託

此次資管新規對資管行業影響最大的還是資管信託業務。原來信託的純通道業務、一本萬利的無風險表外業務將受到較大影響。信託公司本是銀行表外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重要渠道,受益於銀行前幾年信通公司的通道,其業務發展十分迅猛。

在資管新規的影響下,信託行業的通道承壓,資金來源渠道收窄,迫使其結構不得不轉型。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和風險防控的需要,也令信託公司在固有資金運用方面更加謹慎。因而當下信託公司多在兩個方面發力,一是開發更多的標準化產品,如加快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發力度,這其中包括ABN(資產支持票據);二是根據資管新規要求,其資管產品要從預期收益率調整到淨值模式。目前信託公司也在積極探索替代預期收益率描述的方法。

如果要符合資管新規的要求,信託公司就需要把底層資產做實、做透,開發出更多的標準化產品,而不是簡單利用牌照優勢進行通道套利。在中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信託業需要回歸本源、重構業務模式,才能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把槓桿率控制在監管部門的要求範圍之內,從而做到規範經營,才是信託公司發展的正道。

大一統的資管行業是內心世界的映射

“資管新規”初步構建的“大一統”資管監管架構下,其立法目的在於消除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的不一致,力求解決部分業務發展不規範、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這或是監管者的心聲,也是民聲所求。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那些真正的大資管企業,都是把它當做一個事業來做。最終想要成為資產管理服務商中的佼佼者,能否把用戶留住是一門學問。這不僅需要在產品和利益分配上苦下功夫,還要將 “集體利益”放在心上。如此,不管行業競爭多麼激烈,都將保有一席之地,名垂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