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暑假见习大放招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炎炎夏日,医学生们奔往各大医院向优秀前辈们学习经验的季节又到了。当我们的学子走出校园,会遭遇什么妙趣横生的经历呢?当书本知识遇上临床实践,两者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欲知详情,且随小编慢慢看来!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结束了第一年的大学生活,虽然只是学习了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怀着对临床浓厚的兴趣和超级膨胀的好奇心,我还是来到了当地的人民医院,开始了十四天的见习之旅。第一次见习,刚到医院的我对新环境仍处于一种陌生的状态,自己能做什么也没有成型的概念。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在被分配到的两个科室—内科和产科中,我都遇到了很棒的、很用心带我的老师,这让我的这段时光比预想中过得更为充实,有意义。

星期一,刚来就碰上医生们的大查房。一个个病床走过,细致地询问病情,轮流查看病人的检查报告,交流对病情的看法。印象比较深的是,医生们为了方便与病人交流,都会使用两种不同的当地方言。六十多个病人一一走过,只在旁边观看的我都有些吃不消,而医生们都没有半分懈怠,仍非常耐心地倾听并给予解答。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接下来在内科的时间里,和刚认识的两个小哥哥、小妹妹一起,学会了给病人做心电图、如何测幽门螺旋杆菌,从最简单的书写疾病证明、输血申请单,到 老师传授的各种疾病不同程度上的临床表现以及注意事项。在观看胸膜穿刺时,有医生还很贴心的找来相关的书籍,让我们先提前熟悉,不至于看的时候一窍不通。

相比之下,产科就忙得多了,大概是遇上了生小孩的旺季,医生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很多东西都不懂,平时在科室,也只能帮老师抄抄疾病证明、找找病历。闲下来的时候,就搬张小凳子坐在电脑前看老师开医嘱,到点就帮忙去测小孩子的黄疸。查房时,老师也会让我亲自抚摸感受孕妇的肚子,并仔细讲解子宫的具体部位,如何判断小孩子是否入盆等等。感受生命在母体内的跳动,还有婴儿车从我身旁经过时,看着上面一排排或安静、或大声啼哭的新生命,都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在产科,还很幸运的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手术室、产房近距离观看。初入手术室,医院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让我感受颇深。从严格的无菌要求,从穿衣到戴头套、手套还有口罩,从换了两次的鞋子,每一步都严格要求自己,以达到对病人真正的负责。观看剖腹产时,有个医生听说我是见习的学生,还特地为我详细地介绍了人体从外到内的具体结构,对手术室的陌生感也慢慢消失。无论是手术室里的剖腹产,还是在产房顺产,每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都饱含着母亲的痛苦和努力。从怀胎十月到一朝分娩的艰辛,尤其是近距离接触后,更为懂得母亲的伟大与不易,以及生命的珍贵。

十四天很快过去,时间很短,收获却颇多。虽然很多东西只能看看,不能亲自操作,但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接触并观察学习临床医生的从医行为,提前接触到了临床,提前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 17级临床13班 柳永清

这个假期我去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见习。

其中心胸外科我去了15天,学会了换药,拆线,打结,拔管等外科操作。带我的老师很细心、耐心,还带我上手术室,观摩脓胸手术。

我懂得了医生的艰辛,有时家人打电话不能听,一台手术就得站6个小时,饭来不及吃,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困了也就趴一下。我在想,最后有可能病人救活了,医生就累倒了,因此,我们要理解关心医生。我还学会了贴化验单,懂得看化验单上的各种指标和不正常项目,懂得分析。我也更近一步了解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一个作用,最起码可学会看懂化验单。我还和医生一起值夜班,只觉得真心累,但为了病人能减轻痛苦,早日康复,还是得不辞辛苦,勇于承担责任,履行医生济世救人的原则,发扬医科大“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后面的十天我还去了内分泌科,这里主要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是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我还懂得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见到了各种典型病人: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我也懂得了一些预防糖尿病的方法。每周运动4小时,少吃快餐,多吃粗粮,保持心情愉快和睡眠充足。因为粗粮中含有的丰富的膳食纤维,能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而且,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使体内的有毒物质更快排出,所以平时可以多吃。在高压状态下,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以致出现胃口大开、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糖升高等现象,所以平时要学会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总之,这次见习我受益匪浅,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学到很多东西。

--基础医学院梁海梅

大二结束了,对临床的兴趣真的是大得不得了,虽然只学习了基础课程,但是也异常的积极,踊跃地参加临床见习。大一大二只学习了基础课程,而这些基础课程在临床中用处真的不是很大,病例切片和报告临床医生根本不会看图,都是直接看报告结果。所以专业知识上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帮助。但是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流程和纪律,医院也是这样的,因此大一大二去医院见习可以很大程度的熟悉医院的日常流程,为大三大四的临床课程和实习打下基础,这个是很有意义的。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我见习所在的科室是肿瘤血液内科,从早到晚的日常事务:交班—查房—回办公室开医嘱—写病程—下班(值夜班),大部分医院都实行了电子病例,我们也不例外,因此除了交班和查房,开医嘱和写病程都是看老师四平八稳地坐在电脑面前一言不语地敲字、复制、粘贴、修改。

查房和写病程开医嘱要求的是《内科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专业性强,是典型的“不难,学了就明白,但不学就绝对一点也不明白”,而这些都是五年制医科学校大三和大四的学习内容,不要说能够帮助到老师,能看懂都不容易。所以见习生能够做的就只是查房的时候为老师抱一大摞病例夹子,在老师需要的时候递过去,然后一整天就坐在老师旁边发呆看他码字······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有时候会有一些“小福利”,我们可以跟着老师看骨髓穿刺还有胸腔和腹腔积液引流的小手术,甚至到介入科看一些食管和胆道的支架术。虽然只是在旁边帮忙递一下注射液,撕一下胶带,或者帮忙固定好瓶子,但是能够身临其境感受真正的临床氛围还是很值得的。

--临床医学“5+3” 162班梁栩芝

各位小可爱见习的经历真是既刺激又收获颇多呢!在与前辈的相处中,了解一个医者的要求所在、职责所在。同时,大家对医院工作流程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知识,更学会了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临床事业对人类健康的卓越贡献。你的见习生活一定也很丰富多彩吧!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一起分享哦!

见习|医大人第一次真实的专业体验

文字:柳永清 蒋建林 梁栩芝 梁海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