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登上《中國教育報》這本「走班選科」指導書籍爲什麼如此火?

2次登上《中國教育報》這本“走班選科”指導書籍為什麼如此火?

2018年5月24日,《中國教育報》刊登了題為《新高考背景下選科,是盲選還是科學地選?》的文章,對國內首本走班選科指導書籍——《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選科指導方案》進行了報道。

2次登上《中國教育報》這本“走班選科”指導書籍為什麼如此火?

5月14日刊載頁面

這是繼5月14日之後,試達測評《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選科指導方案》第二次獲得《中國教育報》的報道,作為國內唯一一份國家級的、面向全國教育界的教育日報,《中國教育報》由國家教育部主管,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具權威和最有影響力的教育新聞媒體。此次主要圍繞新高考背景下學生面臨的選科問題,以及針對走班選科遇到的問題,雪松灣教育科技創始人、試達測評研究院院長 李文建博士出版的走班選科書籍——《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選科指導方案》展開報道。刊載內容如下,敬請關注。

原刊內容2014年9月,國家“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佈,新高考改革拉開帷幕,浙江、上海成為首批新高考試點省市。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期間,國家教育部門負責人指出,至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來。

“新高考”改革關注學生個體發展,踐行“因材施教”的理念,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自主性,綜合考慮了學生學業水平和學科興趣,並鼓勵學生考慮自身特點,將中學階段的學習與高等教育階段的發展乃至學生的終身發展做銜接,是我國人才培養和選拔模式的重大發展。然而,“新高考”落地過程中也給各相關方帶來較大的挑戰:學生在學科傾向不明顯、難以確定選考科目時,如何選擇考試科目?如何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

| 學生選科遇到的問題 新高考實行“3+‘6選3’”的選考模式,這意味著,將有20種不同的組合供學生選擇。並且,不同的選科組合直接關係到未來大學專業選擇,乃至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面對如此眾多選擇,學生該如何選擇呢?

有機構對近萬名高考生和大學新生調查發現:有10%的高考生對自己所報考的專業“完全不瞭解”;高達66%的在校大學生表示如果可能將改變專業。很多高分考生直到高考結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什麼專業,匆匆選擇一個熱門的、高薪的專業方向進了名校之門,然後才發現,那並不是自己擅長的和興趣所在,從而限制了自身能力優勢的發揮。

在國內目前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一的學生從一入學就要開始選科,以往的重大人生選擇提前了三年。而大部分的學生和家長對新政下的選科並不熟悉,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急需科學、專業的選科指導方案。

| 僅按照分數來選科? 學生在理化生政史地這6門學科中,到底選擇哪3門呢?從理論上看,“6選3”學生選科應該是結合學生的興趣、理想決定。但是從國內的教育現狀來看,由於中學階段普遍缺乏專業、長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所以大部分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的發展目標,對職業內容基本不瞭解,所以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幹什麼、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

鑑於以往高考填報志願的經驗,學生選什麼,大部分還是通過考試分數確定的。多數教師、家長對學生的建議是選擇自己學得好、分數高的學科,或者是相對容易學的科目,比如文科的整體難度會小於理科,以往純理科的組合要比純文科的組合更吃虧,那可能就會較少人選擇。或有些學校有自己的優勢學科,那學校會鼓勵更多的學生選該校的優勢學科。因此僅從分數看,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自己學得更好的科目,會選擇對手比較弱的科目,會選擇優秀老師教的科目。

| 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選科探索 國內目前現有的一些選科和職業規劃方案,僅從非智力因素,如學生人格特質和職業興趣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簡單評測,僅通過單次測評,就得出學生的人格特質和職業偏好,並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的學科發展潛力,也就是學科能力等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重要因素。

香港大學博士、國際測評專家、試達測評研究院院長李文建博士基於大數據分析,給出新高考模式下科學選科權威解析,出版了國內首本專業走班選科指導書籍——《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選科指導方案》,是被全國1500多所學校力薦的更實用走班選科幫手。

本書提出,在選科的時候,針對學生的學科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提供個性化的選科建議。本書從新高考背景下學校、老師、學生、家長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給出科學合理的選科指導,是幫助學生做好高中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走班選科的好幫手。

| 書籍購買途徑 《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選科指導方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已於2018年4月在京東、噹噹、孔夫子網等上線,近期也會在新華書店、圖書中心等連鎖實體店與大家見面。

如需購買,可以上京東網搜索: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選科指導方案,下單購買即可。

2次登上《中國教育報》這本“走班選科”指導書籍為什麼如此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