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家谱吗?

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家谱吗?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编修绵亘数千年。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价值巨大,可以反映人口发展史、人口迁徙史、经济史、社会史、地域史等。历代修纂家谱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长主持,也有请地方名流硕儒主持的,并且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即便在现当代代修家谱,一般也由德高望重者主持,由家族内的知识分子具体负责编纂。

所谓家谱又称 “族谱”“宗谱”“家乘”等,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这样说。他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以此说明家谱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家谱吗?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都很有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名人家谱中就有不少家训、族规。荣毅仁所在的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中的家训就提到,宗族当睦、礼节当知、职业当勤、节俭当崇、争讼当息。鲁迅的家族特别重视纂修家谱,认为“家无谱则亲踈无纪,而人不知敦睦”。存世的数百部家谱中,家训族规可大致分为孝顺、修身、和睦、敬业、治家、爱国、诚信、教育、守法、廉洁十类。

古人对家谱十分重视,《文史通义》中有著: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社会,最重“血统”。通过修编家谱,本族本家发展的来龙去脉就能够一清二楚。

家谱中除了记载谱系的传承之外,还会对家族中有杰出成就、特殊贡献、高风亮节的人物写史作传。对后人的建功立业有激励作用。

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家谱吗?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国盛家兴是不变的历史规律。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每一个家族的祖训家风也同样恪守着安邦治国的原则。家谱中如胸怀大局,立志报国;拒腐防变,立志清廉;谦虚谨慎,立志进步;诚实友善,立志修德……等内容,都寄托着先人对后代深情的期望。

按民间风俗,家谱一般“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据了解,“文革”期间许多家谱遭破坏,传下来的老家谱所剩无几,之后很多家谱的编纂就一直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后,家谱文化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甚至被视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于是,少数仍保留老家谱的先知先觉者开始谋求续修家谱。

近年来,各地修家谱之风盛行。叶落归根,寻根问祖,是中国文化传统。“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今人不修谱,子孙寻根苦”,而家谱不仅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所以,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信息如何发达,家谱是有必要存在,而且不光要修续下去,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将家谱信息化,方便族人互联互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